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ZT]
hunter_fs
hunter_fs Lv.2
2005年11月09日 18:17:54
只看楼主

中国原始建筑为“茅茨土阶”,很少人工装饰,其色彩多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质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用红土、白土、蚌壳灰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起初人们多是依据色彩喜好、图腾象征、风水等。把红、白、黑、黄颜色涂在建筑上。由于阶段的产生,统治者把建筑物上的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在礼记中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这些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明显地反映在建筑的等级与色彩上。殷商时期出现了“***阿重屋”的宫殿,这些宫殿的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宫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斑谰的“锦绣被堂”帷幔、壁衣之类的织绣、绘品装饰,使得统治者的建筑高贵、豪华而富丽堂皇。周代还规定青、红、黄、白、黑为正色。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红色。这种以红为高贵色彩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从战国时代出土的瓦当图案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于东、西、南、北各方,可以推测,当时在建筑上使用黑、白、红、黄代表不同方位。此时建筑的粱架上还出现了彩画,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原始建筑为“茅茨土阶”,很少人工装饰,其色彩多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质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用红土、白土、蚌壳灰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起初人们多是依据色彩喜好、图腾象征、风水等。把红、白、黑、黄颜色涂在建筑上。
由于阶段的产生,统治者把建筑物上的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在礼记中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这些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明显地反映在建筑的等级与色彩上。殷商时期出现了“***阿重屋”的宫殿,这些宫殿的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宫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斑谰的“锦绣被堂”帷幔、壁衣之类的织绣、绘品装饰,使得统治者的建筑高贵、豪华而富丽堂皇。周代还规定青、红、黄、白、黑为正色。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红色。这种以红为高贵色彩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从战国时代出土的瓦当图案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于东、西、南、北各方,可以推测,当时在建筑上使用黑、白、红、黄代表不同方位。此时建筑的粱架上还出现了彩画,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汉代的宫殿与官署建筑也多用红色。有大量的“丹楹”、“朱阙”、“丹墀”文字记载。自汉以后红色在等级上退居黄色之后,还利用青、红、白、黑、黄色彩的组合与对比,出现“彤轩紫柱”、“丹墀缥壁”、“绿柱朱榱”众多变化的建筑色彩组合。在构成建筑彩画的图案上规定:“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谓之绣”的理论定义。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屋顶上琉璃瓦的出现和使
用,黄色成为至高无尚的地位。隋唐的宫殿、庙宇、官邸多用红柱、白墙、梁架施以彩画,屋顶为灰瓦、黑瓦与彩色琉璃瓦,还出现了“剪边”屋顶,丰富了屋顶的色彩变化。
宋元以后的宫殿使用白石台基,红墙、红柱、门窗,黄、绿色琉璃瓦屋顶、屋檐下施以“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等彩画手段,加强了建筑物阴影中色彩冷暖的对比,这作法一直影响明清。 明清时代建筑色彩等级更加严格、分明,琉璃瓦以黄色最高,绿色次之,还有蓝、紫、黑、白各色,用途各异。这些多彩的琉璃瓦构成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柔美曲线,与丰富多姿的屋脊、兽吻,构成中国古建最突出最优美的特点。
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白色台基,红墙黄瓦与蓝天,绿树交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原色对比。暖色的建筑与檐下冷色的彩画组成色彩冷暖的对比,构成富丽堂皇的色彩格调。
中国古代民居白墙、灰瓦、绿色和栗色的梁架与自然环境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这种对比更显民居的自然、质朴、秀丽、雅淡的格调。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与西方古希腊、罗马等建筑的色彩比较,丰富多彩。正如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说的“故中国建筑物虽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占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较缛者,亦可免淆杂俚俗之弊焉。”这是对中国古建筑色彩精确的总结。
免费打赏
jzbjzb2007
2008年01月27日 12:25:35
2楼
我觉得应该是朱红色而不是红色.
回复
jzbjzb2007
2008年01月27日 12:29:36
3楼
再有就是好象中国民居大多都采用白墙灰瓦.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