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在建筑中还有多少种可能?
黑夜亦亮丽
2024年06月27日 09:14:16
只看楼主

来源:匠山行记

|

作者:匠山

"       树与建筑             在自然的怀抱中, 树



"      
树与建筑      

     
在自然的怀抱中, 以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力,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的灵感源泉。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庇护和阴凉,更激发了无数建筑师的创意。      

     
从树的坚固 枝干到其优雅的曲线,从其独立生长的形态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树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远不止于简单 的模仿。      

     
接下来让我们从 四个维度 深入分析,探索 树与建筑的联系和融合 ,以及 树在建筑中的无限可能      


01 树作为建筑支撑柱      
02 树作为建筑单体形态      
03 树作为建筑整体形态
     
04 树与建筑和谐共生      


01

树作为建筑支撑柱

提取具象树的形态,将其转换成建筑的结构

(1)沃尔沃汽车体验中心 

HenningLarsen,瑞典哥德堡,2023


▲沃尔沃汽车体验中心外观


这是一座大型木结构建筑。窗玻璃环绕着整个建筑,使其 对外开放 ,形成一个由玻璃外墙环绕的 树状建筑群


从山上长出 三棵巨大的“树” ,树干足够大,可以容纳小的展览空间、垂直流线、麸皮展示和服务功能,同时也作为 支撑结构


▲建筑内部巨大的“树”


柱子向天花板延伸,并穿过天花板延伸至外部顶盖,类似于 树枝 。该建筑的结构柱和梁将由 胶合木材 制成,并用防潮结构粘合剂粘合。


树木之间 形成开放空间,除了连接楼层和点缀在地板上的展览物品的 雕塑楼梯 (肥沃的瑞典森林地面)之外。室内空间与室外融为一体,落地玻璃幕墙无缝过渡到广阔的自然环境。


▲内部雕塑楼梯


环绕“沃尔沃世界”的景观,将让游客在蜿蜒的小径和错开的铺砌区域之间看到当地的植物和花卉。游客在树木之间漫步,而后融入景观。


沃尔沃汽车体验中心 外观夜景


(2)浮灯馆

JK-AR ,韩国晋州市,2022


树状支撑柱也可被赋予 文化内涵


沃尔沃汽车体验中心 外观夜景

“浮灯馆”旨在重塑东亚的木结构建筑。传统的组装工艺和结构系统,如 木梁架 ,在此项目的六个树状柱中重获新生。


这些 树状结构 致敬了矗石楼正立面的六根立柱,矗石楼建于1365年,是该项目所在的韩国晋州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木结构构件组装而成的结构继承原始木工技艺


▲结构细部


▲从室外远望木结构


建筑所在的河边被竹林包裹,设计师以此为灵感,利用树状柱构建建筑的内部空间,打造出 “树林下的通道” ,同时建筑的三面玻璃墙模糊了内外的界限,让建筑整体看起来更通透,视野也更开阔。


▲全景

▲纵剖面图


▲爆炸图


(3)The Tote

Serie Architects,印度孟买,2009


树状支撑柱还可以用于 保护建筑 位于孟买赛马场内的一系列孟买殖民时期的废弃建筑将被改造成一系列餐厅和酒吧。这些建筑全年都被稀疏的雨林树叶遮蔽。


▲外围结构


建筑师试图将这种没有明确边界的持续分化空间的理念延续到保护建筑的外围结构中,在旧建筑围护结构内提出了一种新结构—— 树枝结构


▲建筑内部


▲建筑内部


这些分支结构在沿保留的旧建筑纵向截面的扩展与它沿着横向截面的扩展是有区别的,也是这种差异结合新的餐饮项目重组了古老建筑。


在接近天花板处,结构分支的结构构件变得更细,而当树枝接触到天花板时,天花板的平面被一系列对应于树枝与檩条和椽子的交点开口刺穿,这些 开口 也由此变成了透光的凹槽和裂缝。


▲形态分析图


▲爆炸图


▲树枝结构详图




02

树作为建筑单体形态

提取具象的树的形态,色彩,神韵,作为建筑单体,组合形成整个建筑体量

(1)亭亭如盖

为建筑事务所 ,四川成都,2022


▲项目外观

城市大道单一的绿化功能,难以让人找到长久停留的理由。


交子大道宽阔的绿化带上,高低错落地密密栽种着小叶榕。生长了几年之后,枝叶间气生根垂落下来,虽然在闹市区,也让人有一种误入丛林的感觉。建筑师希望新建筑能以一种形态学意义上的 融合 姿态 进入这一区域,成为小叶榕们的新伙伴。


▲项目所在地交子大道鸟瞰


设计从最简单的结构形态开始:L型的片状耐候钢板旋转组合成为 伞状结构 ,再两两相连,就像树冠相连形成森林,一朵朵小伞定义出 连续的空间 :这是 水平意义 的从点到面。


而小伞叠加小伞,上层小伞的L型耐候钢板通过 高低变化 和上下起翘,使屋顶的线条也随之不断起伏,就拥有了 垂直意义上 的丰富空间。


▲形体生成


在这片耐候钢板仿生出的丛林中,水平的 楼板 和伞肋下垂直的 玻璃面 划分出室内和室外以及各种形态丰富的灰空间。能够遮阳避雨的 灰空间 既迎合了大家喜爱室外活动的生活方式,又提供了应对不同天气状况的安全区域。



▲项目外观


(2)英伟达光伏板树状网格工作空间

Hood Design Studio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24


▲项目鸟瞰


项目位于硅谷英伟达园区, 为英伟达软件公司的员工提供 户外工作空间 光伏板 为特色。


场地中心的两个高架圆形平台配备了弯曲的木凳和室外工作的额外座位。


▲场地中心的两个高架圆形平台


在座位区平台上方,一个广阔的网格提供 遮阳 ,同时通过半透明的光伏板为邻近的建筑 发电 。网格也允许阳光穿过下面的植物。


负责人阿尔马-杜-索利尔说:“两个 树屋 或鸟巢在地面上形成,鼓励人们到外面来。”


“大格子很像 一棵树 ,一个向外开放而不是向内聚焦的结构。”座位区通过高架人行道网络连接到邻近的建筑,这些高架人行道也通向硬景观的地面。


▲项目和周边建筑


▲项目与景观地面




03

树作为建筑整体形态

提取具象的树的形态,色彩,神韵,设计整个建筑体量

(1)L’Arbre Blanc Residential Tower

Sou Fujimoto Architects + Nicolas Laisné,法国蒙彼利埃,2019


▲项目外观


这是一座 公寓大楼 ,容纳有113个多功能空间,包含居住单元、餐厅、艺术画廊、办公室、全景酒吧和公共区域等。


塔楼的设计灵感来自 树木 ,设计师希望以巨树的形象赋予这幢建筑,使之看似仿佛自然生长、拔地而起一般,以此体现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项目外观


同时,设计团队秉持“以人为本”观念,希望通过建筑立面上的阳台、顶部露台以及底层架空等多个 灵动的虚空间 ,带给住户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居住体验。


立面阳台


正如其名“白色巨树”,这座塔楼以 楼体为干,阳台为枝 ,矗立在不远处的勒兹河一畔。楼体平面呈 心形 ,总体轮廓趋向平缓的曲线,减缓了相对较高的建筑高度带来的锐利感。


爆炸图


层层叠错的阳台自楼体自由“生长”向四面八方,犹如 巨树枝繁叶茂 ,不失勃勃生机。


建筑通体 纯白 ,既保持了与周边大部分建筑在色彩上的一致性,也在视觉上为复杂的结构做了减法,干净柔和,成为城市的另一道风景


渲染图


(2)The Tree Restaurants

Rolando Cedeno de la Cruz,使用midjourney的有机自由树形餐厅


▲树餐厅


设计师 Rolando Cedenio de la Cruz 从建筑与自然的深层联系中汲取灵感,唤起 “温暖、力量、家、爱、与生命” ,创作了一系列描绘 有机结构 的可视化作品,即“树餐厅”。


▲树餐厅


▲树餐厅


▲树餐厅


“生命之树”的概念,源于 大自然的启发 ,它致力于打造私密 空间,使就餐者存在于“无意识”的人群中,以唤醒人们原始的就餐及感官体验。




04

树与建筑和谐共生

保留原有的树木,又不影响建筑的使用,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使树与建筑共生。


(1)义乌赤岸无同院子

其实建筑 浙江义乌,2023


▲ 建筑西南正立面


建筑群位于义乌深塘村村口。作为村口标志性的建筑, 梧桐树院 见证了村子百年历史变迁,承载着几代村民的记忆。


设计试图建立一种机制,不断地指引着人们在漫游建筑时去建立其与梧桐树院、周边地景之间的关联。


▲ 建筑场景


▲ 建筑模型


场地南侧的 梧桐林 经过百年的生长,树冠交织撑满了整个院子。梧桐林在本项目中具有 “穿针引线” 的重要地位。


▲树与梧桐共生的关系


西立面上,有四棵 贴着建筑的梧桐树 ,建筑师将树与建筑的关系设置为不同的等级: 贴近式、紧靠式、挪位避开式、穿堂入室式 ,树与建筑的关系被横向展现在立面上供人阅读。


绿色的林子与红色建筑相互补充,也呼应着双方“针与线”的互文关系。


▲贴近式关系


▲挪位避开式


▲树“穿越”过建筑


除了物理式、色彩上的考量,“穿针引线”的关系还体现在从一楼到二楼的 流线 中,林子被置入的“体”串联起来,反复收纳和强调进参观者的体验之中。至此,在多重考量的相互作用下,建筑的命运也与生长中的树林紧紧交织在一起。


▲融入树林的书吧


▲二层楔形茶室空间


▲二层窗户框景


(2)上海园林集团总部办公大楼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上海,2017


▲建筑外观


项目用地紧张,建筑体量不大,南北向景观资源有较大差异,经过前期多方案比选,设计概念最终定位于为在都市楼群中工作的人们营造 身边的“绿色”


设计将 下沉庭院、空间绿化、屋顶菜园 组成 “竖向庭院” ,并以 景框 的形式与外部空间融合,并由空中步道与建筑主体有机相连,使员工在不同区域均能感受室内外的绿色,形成层叠的 垂直绿化空间


▲垂直绿化空间


▲下沉庭院


“竖向庭院” 系统似一块“生态芯片”,作为一种生态策略植入城市楼群中,在为办公室带来真正的“自然”的同时,更成为都市混凝土森林中的一抹新绿。


▲视觉化的绿色技术




结语


从建筑师将树元素融入建筑设计的生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树在建筑中的可能性,也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树与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和生态上的融合,更是一种对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的追求。


作为建筑师和设计师,我们有责任和机会去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探讨树与建筑结合的无限可能,不仅在形式和功能上,更在精神和文化上。让我们一起期待并创造 一个更加绿色、生态、和谐的未来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