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管理中出现水华如何处理???
居易乎
居易乎 Lv.4
2010年07月08日 09:09:26
只看楼主

如题,有啥好对策解决饮水问题?

如题,有啥好对策解决饮水问题?
居易乎
2010年07月22日 15:49:46
2楼
自己顶,看来大家都有好办法在肚子里装着,不倒出来??/
回复
sggll1
2010年07月24日 11:02:33
3楼
对这方面不是太了解,找了个资料,楼主看看是否有用


长江流域湖泊水库水华防治对策

摘要: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表征,对环境的危害性极大。对长江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总体状况、水华发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水华的对策措施,即:加强流域综合管理、控制污染源、改善水文条件、推进生态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华;防治对策;长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X171;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79(2009)21—0005—04

1 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水华 水华的发生与水体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 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水体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逐步由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贫营养状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富营养状态变化的一种现象。 水华通常是指淡水水体在富营养状况条件下,出现藻类异常增殖,导致水面呈现异常水色的现象。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不同藻类形成的水华颜色不尽相同,主要有绿色、红色和褐色等。目前,对于水华发生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水体中藻类的暴发性生长主要有以下4方面的原因:
①充足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盐和有机质等;
②适宜的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光照等;
③适宜的水文条件,如缓慢的水流等;
④水体生态系统(特别是食物网)对藻类生长的生物控制作用失效。
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和富集,是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在自然状况下,水体的富营养化演化过程是极为缓慢的,往往需要几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的演化过程大大加快,往往只需几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形成。
水华的发生是水体富营养化最常见的一种表征,但对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目前,我国因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水华危害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污染面大。大规模水华暴发可能污染上百公里的河段(如汉江中下游的水华)或上千平方公里的湖面(如太湖水华)。
②危害严重。水华发生后极可能伴随产生藻毒,不仅造成水质恶化影响饮水安全和人体健康,而且飘浮的藻类物质团和藻类死亡散发出的恶臭还会影响水体景观。③治理难度大。防治水华的关键在治污,但在目前各地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水污染的治理任务非常艰巨。
④形成恶性循环。水华发生后的水体,随着藻类生长代谢所形成的生物有机质的累积,会形成除外源营养输入之外的内源性污染,更容易诱发新的水华发生,增加治理难度;
⑤使水体生态过程中断。在藻类暴发性生长到死亡的过程中,会造成水中溶解氧从过饱和到严重缺乏的波动,大多数水生生物不能适应,甚至大量死亡,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功能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自然生态过程被中断并引发连锁反应。

2 长江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总体状况
2.1 湖泊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绝大多数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区,属浅水型湖泊。20世纪末对流域内31个湖泊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8个湖泊处于中营养状态,占58%;13个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占42%,主要为城市(郊)湖泊,如云南滇池、武汉东湖、上海淀山湖等。“四大”淡水湖泊中,鄱阳湖和洞庭湖现在基本处于中营养状态,局部水域的营养状态在不断升高;巢湖和太湖则已经达到了富营养状态。虽然长江流域多数湖泊处于中营养水平,但存在向富营养湖泊转化的趋势。
2.2 水库 长江流域水库密集,按2004年统计数据,大约有4.56万座,其中大型水库147座,中型水库1 066座,其余皆为小型水库。这些水库一般具有发电、防洪、灌溉、供水、水产养殖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据20世纪9O年代末期对流域内93个大中型水库调查的结果,大型水库中10座呈富营养化,占同类调查水库的36%;中型水库中31座呈富营养化,占同类调查水库的48%。长江流域中小型水库的富营养化现象较大型水库的要严重些。位于平原地区的水库周边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通常水质相对较差,富营养化现象较严重。
2.3 江河 长江干流总体水质良好。2005年对长江干流沱沱河至长江口6 300多千米河长进行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干流I~Ⅲ类水体河长所占比例为75.8%,IV~V类水体河长占17.9%,劣V类水体河长占6.3%。就总磷指标而言,宜宾以下总磷含量在0.07~0.12 mg/L之问,按河流水质标准评价为Ⅱ一Ⅲ类水,但按湖库标准评价,则为Ⅳ~V类水。部分城市江段水质较差,存在氮、磷超标现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长江干流部分江段氮、磷含量水平较高,但因其水量充沛、流速较急、水体浑浊度较高的特点,水体初级生产力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尚不充分具备富营养化发生条件。长江支流水域总体情况与干流相似,也不充分具备发生富营养化的条件,但是部分支流出口段在局部时段易受长江干流水位顶托的影响而形成湖泊性生境,短期内水体生产力呈显著上升而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汉江、黄柏河及三峡库区的香溪河等河流。三峡水库135 m蓄水后,对香溪河等10条主要库区支流的富营养化调查评价结果表明:库区支流水体总体以中营养状态为主,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状态所占比重分别约为30%、50%、20%;年度内营养状态变化较大,春、夏两季有30%~50%的监测河段处于富营养状态。

3 长江流域水华基本情况 长江流域水华发生的典型区域主要是“三湖”(滇池、巢湖、太湖)、三峡库区一些支流库湾和汉江中下游。
3.1 滇池 滇池位于昆明市城区西南,是云南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水面面积300 km,平均水深4.4 m,湖水换水周期约3 a。滇池北部有一个人工闸,将水域分隔为内湖(草海)和外湖(外海)两部分。滇池主要功能是供水、渔业、景观、防洪等,现在已不作为昆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而是备用水源。滇池流域面积约2 920km ,是云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 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从20世纪7O年代后期开始,至90年代,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现在,滇池草海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为劣V类;外海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为V类。 滇池蓝藻水华始于2O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富集区面积约0.1 km。1999年和2001年滇池蓝藻暴发过两次,富集区主要在外海靠近内外海分隔堤附近,面积最大时约9 km。 2005年,滇池流域工业生活废污水量71.5万t/d,其中生活污水量约占86%,产生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污染物量分别占全流域相应污染物总量的63%、76%、66%。滇池流域现已建成8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58.5万m/d,约为污水产生量的82%,实际处理约50万m /d。 滇池自1993年实施治理以来,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建设、面源控制、底泥疏浚、湖滨带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葫芦打捞、除藻等多项治理工程,但湖区氮磷含量降低不明显。
3.2 巢湖 巢湖位于安徽省境内合肥、巢湖两市之间,水域面积约760km,平均水深3 m左右,最大水深约7 m。四周河流呈放射状汇人巢湖,经巢湖市南的湖口入裕溪河汇入长江。20世纪60年代建成巢湖闸和裕溪闸后,巢湖由过水性河流型浅水吞吐湖变为人工控制水位的半封闭型水域。巢湖主要功能有供水、养殖、蓄洪等,是目前巢湖市的供水水源(东半湖)和合肥市的备用水源。巢湖流域总面积1.35万km ,是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20世纪70—8O年代初期巢湖水体为中一富营养状态,90年代发展成为富营养状态。2005年水质监测数据表明,巢湖西半湖为劣V类,东半湖为Ⅳ~V类水质,西半湖水体污染程度重于东半湖;西半湖处于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蓝藻水华在2O世纪70年代以前已有发生,但以往发生的范围与程度有限。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湖泊富营养状态的加重,蓝藻水华频次增多、规模扩大。由于巢湖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已经能满足蓝藻生长的要求,只要水文、气象等条件合适,随时都有大面积暴发的可能,特别在西半湖水域。现在巢湖基本上每年都有蓝藻水华发生,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出现大面积蓝藻暴发现象,其中2003年局部水域蓝藻最大厚度达1 m以上,为历年所罕见。由于沿岸的合肥市、巢湖市等地自来水厂均不从巢湖取水,因此两市供水不会受到巢湖蓝藻的影响。 巢湖富营养化的发展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是巢湖流域生态环境退化至恶化的反映。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发展迅速,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湖泊,使巢湖水体营养负荷日益加重。据2005年统计资料,巢湖流域废水排放量达3.2亿t,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6.18万t和0.85万t;城镇污水处理率不足50%。由于污染物的长期积累,巢湖内源污染也很严重。
3.3 太湖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2 338 km2,地跨江浙两省。太湖为一大型碟形浅水湖泊,平均水深1.9 m,最大水深2.6 m,湖水换水周期约300 d。太湖是集饮用水源、工业用水、防洪蓄洪、旅游、航运、养殖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水体。太湖流域总面积3.69万km ,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 在2O世纪50~70年代期问,太湖水质优良,以Ⅱ类为主;水体营养状态以中营养一中富营养为主,很少有蓝藻大规模暴发现象。近20多年来,太湖水污染状况日趋严重,水质变坏,现在以Ⅳ一V类水为主,水体营养状态也变化到以富营养为主。据2005年监测资料,太湖水体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其中东太湖和南部沿岸区呈中营养状态,占湖区面积的13.2%;其它湖区为富营养状态,占86.8%。 太湖蓝藻水华从2O世纪80年代初就已开始,最早发生在五里湖,随后暴发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据统计,80年代中后期太湖水华每年暴发2~3次,范围扩大至梅梁湖;90年代中后期上升到每年暴发4~5次,并逐渐向湖中心扩展;自2000年起,在太湖的湖心区已出现水华。最近2 a太湖连续暴发了严重水华,2006年8月发生了全湖性的水华,2007年5月再度暴发水华,而这次水华直接影响了无锡市最主要水源地“贡湖南泉水厂”(日供水90万t)的取水口,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给200万无锡市群众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污染负荷较高的区域。2005年全流域废污水排放量达27.1亿t,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50.1万t和3.5万t;城镇污水处理率为60%左右。流域水质主要污染指标由总磷转为氨氮、总氮,非点源已成为主要污染来源。 “九五”以来,国家和地方投入了巨额资金治理太湖,在流域内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厂,但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能力普遍较差。此外,还采取了“引江济太”、恢复水生植物等多种治理措施。尽管经历了为期10年的艰苦治理,但是太湖环境治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目前太湖水体中总氮、总磷平均含量已分别高达4.0 mg/L和0.13 mg/L,一旦水文、气象条件适宜,大规模藻类水华随时可能暴发。
3.4 三峡库区 在三峡水库蓄水以前,库区支流未观测到水华发生。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水流减缓、水体扩散能力减弱等,支流库湾的水华开始显现。从2003年6月三峡水库135 m蓄水至今,库区的部分支流局部河段与库湾每年均有程度不同的水华发生,并呈现如下特点:
①水华发生的敏感区段随着蓄水位的抬升,向支流的上游河段推进,每次蓄水的新增回水河段是水华发生的最敏感区;
②形成水华的优势种群基本稳定,以甲藻型为主,另有硅藻型、硅藻一蓝藻型、硅藻一绿藻型等;
③水华的高发期为每年的春夏季,3—7月为主发期;
④在156 m蓄水期,个别支流曾出现反季节性水华,如2008年春季,大宁河出现蓝藻水华,小江出现绿藻水华。 三峡水库蓄水后,按湖库水质标准评价,支流回水区的水质状况较差,多为Ⅳ一V类水,主要影响因子为总磷,局部支流库湾具备发生富营养化的营养条件。
从目前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库区支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水华发生的根本原因,水库蓄水所形成的缓流态是水华发生的直接诱因,而水温等条件则对水华发生时段和表现类型等有一定影响。 三峡库区干支流水体营养物浓度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每年排入库区的工农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等仍呈上升趋势。
2005年统计结果显示,三峡库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74亿t,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为7.71万t和0.58万t;库区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4.09亿t,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为9.26万t和0.94万t。三峡库区建成了不少污水处理厂,形成日处理能力约50万t(不含重庆主城区),实际日处理量为15万t,大多设在县城或干流沿线的大城镇。
另外,三峡库区面源污染严重。据三峡库区氮磷来源研究,面源占70%左右。
3.5 汉江 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汇入长江。汉江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约950 km,丹江口至武汉汉江河口为中下游,长约620 km。汉江足沿岸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其上游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水水源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江中下游发生大规模水华共4起,集中在冬末春初的汉江枯水期。1992年2月中旬至3月初,汉江自潜江以下长约240 km的干流河段首次发生水华现象,表现为水色突变成黄褐色,水体藻类急剧增殖,密度高达每升10 个以上,比往年同期增加2—3个数量级,藻类以硅藻为主。1998年2月汉江中下游再次发生水华,其范围一直上溯至宜城,藻类主要以硅藻和绿藻为主。2000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潜江以下干流河段又相继发生水华,程度严重,藻类峰值高,持续约20 d。汉江中下游最近一次大规模水华发生于2003年2月4日,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呈异常褐色,一直持续到2月9日。2003年以后,汉江中下游未见大面积水华暴发,但局部水域和较短时间内也曾出现过硅藻增多现象。水华的发生使汉江水质急剧变差,给武汉市宗关水厂(取水量120万t/d)取水造成明显影响。 汉江这种大型河流发生大规模水华的现象比较罕见,但综合分析发现,汉江中下游4次水华都是在当时的水流、气象、水质条件均满足藻类大量繁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
由于目前汉江中下游水体中氮、磷等物质的含量已达到富营养化发生的条件,当汉江中下游流量小、水位低,而长江水位偏高时,受长江水位的顶托,汉江出口段流速缓慢,若气温达到10—25℃等条件同时得到满足,汉江中下游潜江以下河段将可能暴发不同程度的水华。因此,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发生原因与一般湖泊、水库系统富营养化发生、藻类异常增殖时条件相似,没有明显的特殊性。 汉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沿岸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日益增加,汉江的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汉江中下游富营养化问题突出。2006年汉江中下游主要断面总磷含量在0.05~0.19 mg/L之间,均值0.10 mg/L,按河流水质标准评价为Ⅱ~Ⅲ类水,但按湖库标准评价,则为Ⅳ一V类水。据2005年统计资料表明,汉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18.3亿t,并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

4 存在的问题
4.1 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忽视资源环境保护 毋庸讳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或者说,在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的关系时,往往是后者重于前者。最近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三湖”等水华频发地区富营养化发展最快的时期。由于认识不到位,重经济发展、轻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原因,在城市规划、工业布局、人口规模、农业发展、湖体利用等方面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再加上治理措施未能及时到位,导致入水体污染物总量大大超过水体承受能力,从而导致水体水质恶化。如滇池流域属于缺水地区,但昆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排污量不断提高,至今污水年排放量已占滇池年水资源量的50%,即使全部处理达标排放,对滇池的水污染也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极不相适应。
4.2 综合协调不够,统一管理乏力 按照现行管理体制,水资源保护涉及中央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等,像太湖、三峡库区还涉及跨省问题。这几个区域都实施了水污染防治规划,进行了大量投入,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综合协调不够,各部门各管一事,缺乏国家层面的强有力的部门协调机制,未能形成部门的整体合力;二是流域统一管理乏力,以流域为单元,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未能很好落实,没有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的作用,各地方各管一块,导致严重的分割管理。
4.3 综合治理措施缺乏,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湖库富营养化和水华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和“就水论水”等问题,综合治理措施缺乏。水华的控制不仅仅在水体本身,应拓展到流域层面上进行污染源控制以及水体生态完整性的维护,首先对湖库的外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其次才是去除内源污染负荷,进而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目前外源污染控制重点为点源污染治理,面源污染的重视程度和控制力度不够;内源污染控制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技术方法,虽有短期效果,但难实现长期效应;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正在被逐步地认识和接受,但修复技术与措施尚需摸索。此外水资源调控、生态引水、城市节水、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和法律建设等综合措施也考虑不够。 “九五”、“十五”期间,虽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治理“三河三湖”,特别是在污染物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存在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大部分投资用于点源治理,面源控制力度不大,内源治理效果不明显,生态修复和水资源调控等其他措施欠缺。以太湖和滇池为例,近十多年来,国家和地方在太湖和滇池治理上投入超过百亿,其中大部分投资集中用于污水处理厂建设,但目前点源并没有完全解决,面源问题凸现,内源负荷仍在加剧。湖泊各有特点,一个湖泊成功的治理方法未必具有普适性。现有治理措施与各湖泊的污染特点不相适应,针对性不强。
4.4 基础工作薄弱。机理研究不够 目前,国内对湖、库富营养化的研究不够,观测资料在时空上缺乏系统性,水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薄弱,难以对相关水域进行系统的覆盖。从现有的资料,我们还难以对湖、库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输入和输出规律,不同环境背景条件下水华暴发的机理进行全面、系统的量化分析,因而难以建立起有效的预报、预警体系。也难以对湖库富营养化过程演进以及突发性事件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水华发生机理研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在湖、库富营养化形成与水华暴发的机理研究方面,特别是在气象、水文等大尺度的综合因素对湖、库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的诱导作用、水土界面微生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富营养化的贡献、水体物理和化学过程对内源营养物质释放和转移的影响、宏观和微观生态过程对水体营养物质的存在形态及其转化的控制作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比较缺乏。

5 对策措施 根据对长江流域不同类型水体富营养状况、水华发生特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水华发展趋势的分析,长江流域富营养化现象将长期存在,治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应充分认识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采取行政的、工程的、法律的、经济和科技的手段努力减少目前富营养化状况严重的水体中氮磷含量,改善水文条件,逐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目前状态较好的湖泊、水库加强保护,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稳步推进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
5.1 加强流域综合管理 水体治理是跨行政区、跨部门的系统工程,以流域为单元统筹考虑综合治理措施,强化流域综合管理,建立高层次的跨区域、跨部门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与地区和有关部门的沟通,明确各自职能,做到科学分工,互相支持,建立水质监测、预报和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通报机制、联合会商机制和联手行动机制,提出水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切实落实。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切实保障饮水安全。尽快制定和完善水华高发区的水污染应急预案。对于河流水华,将水库联合调度和加大自来水公司水处理力度作为应急措施的重要内容。对于湖泊水华,可以将除藻、设置隔离带、应急调水改变流态、建设备用水源等作为应急措施的主要内容。同时将水华预警预报纳入流域水污染应急预案中,严格监测和报告制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保障流域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5.2 控制污染源 水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就是富营养化,要采取切实措施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氮磷来源主要有点源、面源和内源,需要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控制。 对于点源,要大力推行节水措施,推行使用无磷或低磷洗涤剂,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对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对氮磷排放的控制。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强化技术改造,提高其脱氮除磷的能力。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确保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同时要加大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监管力度,防止污水处理厂发生污染事故对水体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面源,要继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特别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面源污染。加快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努力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加快畜禽养殖分区建设,提高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率,发展有机农业。控制网箱养鱼规模,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水产及养殖污染,减少氮、磷进入水体。 对于内源,要加强底泥疏浚的研究,采取措施强化并逐步恢复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改善生态结构,恢复水生高等动植物种群,实现营养盐良性循环。
5.3 改善水文条件 深入研究调水引流方案和水库生态调度方案。增加湖库的稀释容量,改善湖库的水动力条件,加快湖库水体循环交换。
5.4 推进生态治理工程 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禁止围湖造田、围湖养殖。建设生态湖滨带,种植有利于净化水体的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因地制宜地采用生物操控手段,通过食物网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用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污染。
5.5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完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针对水华典型区域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特点,加快制定区域管理条例,从法律法规上解决“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切实落实防污治污责任。同时将水污染治理问题放在整个流域层面上进行综合考虑,完善流域水资源保护相关配套法规。
5.6 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力度,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把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作为国家建设投资和财政支出的重点之一。对监测、生态调度、应急、科研等基础工作列专项资金,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力量进行参与,探索产业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取得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
5.7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组织开展长江流域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状况普查,对生态安全问题进行评价,全面掌握长江流域富营养化状况和水华可能发生区域的基础信息,为湖库水华防治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水华发生机理、水华治理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引进国外湖泊治理的成功技术和经验。对当前较成熟的技术与经验,进行试点性推广应用。

[ 本帖最后由 sggll1 于 2010-7-24 11:08 编辑 ]
回复
zhangyan760308
2010年08月27日 18:36:59
4楼
感谢无私奉献,下载了!
回复
yuanshuntek
2010年09月14日 22:39:19
5楼
先介绍一下:(活水因子)主要用于降解水体中的富营养化,构建水生态平衡系统。目前本技术主要应用于景观水体的修复净化及静态观赏水体的水质污染,彻底解决了水污染治理难的问题。(活水因子)中的有益菌可以消化水体中的N、P亚硝酸盐和有害菌、病原菌、澡类、鱼类排泄物等污染元素。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治理有特殊功效,因为活水因子中的有益菌以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BOD、COD、SS为优先摄取的营养素,并分解成H2O从而形成水体内部的生态平衡,达到水质优良稳定的目的。使用也很方便,将其投入水体中就可起效,配合浮岛或循环水流使用效果将会更好。
(活水因子)水体修复技术的优势:
1、完全采用生物净化技术、细菌本身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
2、能有效的降低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等含量,控制富营养化的加剧,能有效改善水体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消解池底沉积底泥、有机残渣。消除硫化氢、土臭素和氨引起的臭味。
3、快速清除藻类,提高水质及透明度,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其水质指标。
4、该技术适用范围广,可以应用于内陆河流、城市河段、大型淡水湖泊、大型水库、地下水等范围的水体修复。
主要目标用途:
1 降低过量营养物含量(补救)
2预防性维护水生生物系统
3适用于池塘、湖泊、水障碍区、灌溉池
精选菌株的主要优点:
1见效迅速,自然的解决方案
2去除臭味,并提高出水的透明度
3对人类、鱼类无毒害作用,并且有助于水生生物和野生动植物的生长。
4对PH值在5.5-8.5之间的多种水体有效。
5可与一般曝气设备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适用场所:
1各种景观用的河道;
2天然湖泊,如杭州的西湖和扬州的瘦西湖等;
3人造湖泊,如各城市公园内的湖泊;
案例:
1我们在小水体中(鱼缸)用活水因子作过滤的滤料,其实滤料是一种载体。通过水泵循环将载体上繁殖出来的有益菌通过水流带入水体中硝化水体中的N,P鱼的排泄物及多余鱼食。鱼缸不用换水。说明能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在绿藻很严重的鱼缸里一周后绿藻生长明显得到控制,缸内绿藻开始减少。
2我们在小区景观水系中直接将(活水因子)放入水体中。通过喷泉水泵作为水体增氧。绿藻生长明显得到抑制。水体清澈见底,池中锦鲤鱼健康活跃。
建议你们用(活水因子)生态净化材料做滤料。建造大型硝化菌培养过滤池,将有益菌不断排入你们的水库来消化绿藻等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我想效果肯定会比较理想的。有意向的话,可联系我们;上海原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公司。0571-81639693,13305811014周先生。
回复
居易乎
2010年09月21日 09:16:55
6楼
还是热心人多,谢谢各位打佬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