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荷兰设计师库哈斯设计的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模型,该建筑目前正在施工阶段。
由荷兰设计师库哈斯设计的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模型,该建筑目前正在施工阶段。
2楼
由法国设计师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水蛋”)玻璃幕墙安装完毕,预计2005年秋季正式开放。
回复
3楼
质疑者:
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没有达到随意拿出巨资让洋设计师搞试验的程度;而且,新理念作品以结构的新颖奇特为特征,为技术实施和建筑材料提出了难度极大的新要求,从而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更有甚者认为,西方设计师的那些创新作品会模糊中国建筑文化的走向,甚至会把中国建筑文化引向殖民文化的歧途。
支持者:
因为禁锢时间太久,中国建筑界与国际上的差距非常巨大,国外建筑师尤其是大师级人物及作品进入中国,从设计思路、建筑观念及运作机制上产生的影响都有着革命性的意义,那些引起广泛争议的建筑作品,正可以说明他们对传统思维的冲击有多大。况且,只有不断开放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的建筑设计水平。
回复
4楼
荷兰建筑设计师库哈斯
回复
5楼
法国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
回复
6楼
建筑,冲突与交流
“我提前两个月想约库哈斯做专访,他们告诉我不可能。”一家时尚杂志的记者告诉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建筑师开始享受着超级明星的待遇了。11月28日至29日,荷兰著名建筑师库哈斯旋风一般造访广州,掀起了一阵追风热潮。然而,他的到来与离去,围绕着建筑的话题、探讨与思考远未结束。
建筑,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如此之近,谈及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建筑界,对此津津乐道的还有艺术界、文化界甚至普通市民;我们也从来没有听闻过如此多的有着赫赫声名的国际建筑大师:库哈斯,赫尔佐格,德姆隆,安德鲁,屈米……我们在外国建筑师为中国设计的作品如国家歌剧院、国家体育场、CCTV大楼等宏大建筑面前感到莫名惊讶、喜悦或者愤怒。
建筑活动也异常频繁:今年9月,首届北京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粉墨登场;而库哈斯此次广州之行,正式拉开了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帷幕。按照预定的程序,从2004年11月一直到2006年初,广州三年展将每两三个月便举办一个“三角洲工作室”,计划聚合50位国内外的艺术家和建筑师。
作为艺术的建筑
在历史上,建筑师与画家、雕塑家一道,长期被视为工匠,到今天,建筑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也回复了艺术的本身。作为艺术的建筑,有别于其他精神产品(如文学、音乐、绘画)之处,在于其首先是物质产品,同时具有精神产品的性质(艺术性),其艺术性即寓于本身的功能、目的和方法、手段之间和谐、完善的统一之中,而不是附加的装饰。两千年前,罗马帝国建筑师维特鲁威在他所著的《建筑十书》中首先提出建筑三原则:“方便,坚固,美观”。而著名的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则说:“建筑师必须认识建筑与经济的关系,而所谓经济效益并不是指获得商业上最大利润,而是要在生产中以最少的(劳动)付出,获得最大的实效。”
重温柯布西耶的话,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作为艺术的建筑,但是,我们不可能对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无动于衷:越来越多的国际建筑大师开始进入中国;也不可能不去思考另一个更迫切的话题:他们给中国建筑带来了什么?
中国是建筑试验场?
经济的发展,直接促成的便是城市的兴起,也就意味着建筑的大量兴建。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工地,有统计说,当今中国占有世界上40%的建筑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西方建筑师开始来到中国,与之一起到来的,是一个疑问:中国是否已成为外国设计师的实验场?
事实上,早在四年前,当国家歌剧院选定法国人安德鲁的设计方案“水蛋”之后,一时间全国上下一片哗然,此问题应运而生。而中央电视台新大楼最终选定荷兰建筑大师库哈斯的方案,其大胆而夸张的造型、高昂无比的造价加剧了这种怀疑。随着国家歌剧院的开工兴建,怀疑的声音一度有所低落,但伴随着国外建筑大师纷纷竞得北京奥运场馆设计的重量级项目,尤其是2004年5月,法国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发生坍塌事故,身为设计师的安德鲁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中国是否已成为外国设计师的实验场”的问题又重新被提起。
刚刚获得普里策建筑大奖的扎哈·哈蒂德的一番谈话让这个问题讨论得到升级。她坦承,西方设计师的新理念作品在中国有可能进行试验,在其他地方是没有可能的,安德鲁设计的中国歌剧院是个正在施工的试验作品。
哈蒂德的谈话让原本就对洋建筑师颇有不满的国内舆论感到既兴奋又不安,他们一般认为,中国成了西方设计师独创性的新作品的实验场有两个主要客观条件,一是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力增强,国外建筑师纷纷到中国来抢市场,另外便是中国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祟。但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没有达到随意拿出巨资让洋设计师搞试验的程度;而且,新理念作品以结构的新颖奇特为特征,对技术实施和建筑材料提出了难度极大的新要求,从而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更有甚者认为,西方设计师的那些创新作品会模糊中国建筑文化的走向,甚至会把中国建筑文化引向殖民文化的歧途。
外国建筑师带来了什么?
不过,仍有许多学者对外国建筑师的进入持欢迎态度,认为他们给中国建筑界带来的影响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比起来,拥有耶鲁大学的建筑学硕士学位的马延松显得非常平静,这位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最前卫的建筑设计师对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一点都不奇怪,他告诉记者说:我的目标是以后进入到国际建筑界,他们到中国来,我会到他们那里去。
国家一级建筑师张在元博士曾经做过武汉大学建筑系主任,又有过留学日本的经历,对中外建筑之间的差距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告诉记者,总体来说,西方建筑师有着较为悠久的文化背景,是几代人在一种体系中熏陶,而且教育模式也决定着他们的交流平台远比中国建筑师畅通,尤其是其设计体制、建筑市场都比较规范,建筑材料、设备及施工技术,都让中外建筑师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决定了中国建筑师们今天的处境。中
回复
7楼
■ 专家访谈
侯瀚如:让冲击来得更猛烈些
西方建筑师进入到中国,根本性的一个影响是让人们意识到建筑是城市的基本元素,也会由此影响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包括从社会学、文化与人的关系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的影响放在全新的平台上思考,促使我们更全面地研究城市发展,从包括建筑形象到思路、技术以及艺术、文化的内核进行革新。
(侯瀚如,国际著名策展人,阿姆斯特丹皇家美术学院教授。从1997年到2000年,他策划的“运动中的城市”探讨了亚洲当代城市建设和艺术的互动,引起国际艺术和建筑界的高度重视。第二届广州三年展艺术总监。)
南方都市报:这几年一个很清楚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师在进入中国,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侯瀚如:中国的市场非常庞大,非常有活力,对外国建筑师有吸引力是很正常的事。当然,他们到中国的确存在一个经济收益的问题。总体来说,西方国家的建筑市场基本处于一个饱和的阶段,在巴黎、柏林或者布鲁塞尔,现在的建筑活动都是拼凑性的,变得有点像时装。而且他们从来没有过中国这种爆发性的阶段,现在欧洲国家最大建筑规模的城市是柏林,但中国是整个国家。中国对他们来说有着太大的吸引力。
南方都市报: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的是,这些外国建筑师进入到中国来之后,他们的建筑作品往往是一推出就立即引起很大的争议,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侯瀚如:这里有一个时代的背景。中国开放之后,西方的建筑形式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中国来,但前期进来的主要是美国、新加坡以及香港的一些设计师,基本就是商业性建筑,而且已经构成了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的框架。但是这些年来,一些艺术性的建筑也开始进到中国,建筑大师们带来的是另一种不那么商业性的建筑争论。争论集中在两点上,一个是形式上的,即与社会主义式的、商业式的建筑相比,现在进来的大师对建筑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另一点也涉及到商业利益,他们的作品跟商业社会的趣味与恶俗形成鲜明的对比,新和旧产生对峙不可避免。有争论是好事,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争论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理智,但绝对要避免民族主义的抬头。民族主义是很恐怖的,我也不喜欢争论只停留在那么低的水平。
南方都市报:西方的建筑师到中国来,带给中国的自然不仅仅是几座建筑这么简单,在你看来,他们给中国建筑界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侯瀚如:西方建筑师进入到中国,根本性的一个影响是让人们意识到建筑是城市的基本元素,也会由此影响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包括社会学、文化与人的关系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的影响,放在全新的平台上思考,促使我们更全面地研究城市发展,从建筑形象到思路、技术以及艺术、文化的内核进行革新。虽然说中国城市大的框架已经搭建好了,但好的建筑会慢慢从局部而形成一个较大的形象,成为比较积极的范例。
比如说库哈斯,从我个人看来,他在批判的角度分析现状,是其他建筑师所无法相比的。这次他到广州来参加三年展,他一直提到全球现代化、市场经济对中国的影响,这种批判性的思考对正处于激烈的思想转型期的中国可以起相当巨大的警醒作用。我不敢奢望他带来的冲击有多大,但希望他带来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冲击,而且是更广泛的文化影响。
这也是整个广州三年展的一个目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把三年展变成一个实验室,从文化的角度,以珠三角为背景,探求有生命力的文化生存方式,让更多有影响的人物进入到中国来,同时引发更深层的思考和讨论。我希望三年展的意义,远远不是一个展览这么简单。
南方都市报:但是应该怎样理解国内对许多西方建筑大师作品的广泛争议?尤其是库哈斯,骂他的人和夸他的都大有人在?
侯瀚如:我觉得近20年来,现在才是国内第一次看到有质量的建筑作品。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对CCTV大楼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事实上对这个作品理解的人并不多,批评者认为这是技术上的冒险,形状怪异,其实库哈斯有一个整体性的考虑,他努力在摆脱央视旧式宣传的功能,重新组织工作流程。在我看来,库哈斯对中国的了解并不比你我少,光研究珠三角,他就写了厚厚一本书。他让形象成为可以销售的东西,从性质上改变了建筑内在的实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平台。
南方都市报:你认为中国建筑界和国际建筑界的差距有多大?如果说国外建筑师的进入给中国建筑界带来了冲击,中国的建筑师们该如何应对?
侯瀚如:建筑是没有差距的,这和艺术一样。如果说好的建筑对人与自然有良性循环的体系是一个标准,那么确实有一定差距。至于说冲击,我希望冲击能够更大一些,从根本上说,从设计到建造到使用,我们下一代城市应该得到有质量的改变。有质量的人与作品进来,也就意味着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建筑界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建筑师的水平如何,而很可能是决策者的过多干涉,让建筑师几乎成了绘图师,当然,全世界都有这种情况。我认为,好的建筑师也是好的艺术家,一个健康
回复
8楼
(方振宁,建筑批评家)
南方都市报:外国建筑设计师进入到中国似乎是这几年的事情,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我们首先要问的,那就是他们为什么要来?
方振宁:事实上,外国设计师进入到中国来,是要从库哈斯说起的。在他著名的《小,中,大,超大》(1995年出版)一书里,他就认为新加坡终究只是个旅游城市,而中国才是个建筑大国,虽然之前他从来没有到过中国。1996年,库哈斯第一次到亚洲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主持的主题是“超越亚洲”,有新加坡、日本等地的学者参加,会上讨论很多的东西都是关于中国的,他就特别捧中国。当时知道库哈斯的人并不多,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库哈斯旋风在亚洲》,后来坚持要“库哈斯”这个译名,所以有人骂我神话库哈斯,但是我的确认为他了不起。库哈斯做了哈佛大学的教授之后,用了一笔基金就开始研究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到1997年的德国当代艺术文件展上他把自己的成果发表出来,轰动一时。库哈斯最早看到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别的国际建筑大师不一定会那么注意中国,也不一定会那么集中地进入中国。
南方都市报:自从外国建筑师进入到中国的那一天起,批评的声音就一直如影随形,甚至有许多人认为他们把中国变成了他们的建筑作品试验场,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批评和争议的?
方振宁:那些认为他们把中国当作试验场的说法完全是偏见。批评说他们抄袭别人的作品,或者把在他国淘汰的作品拿到中国来,对国外建筑界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像德梅隆他们这么大的事务所,每一件作品都是有媒体不断追踪的,所谓抄袭、被淘汰的作品拿到中国来,这是无法想像的。
我们需要好的产品是不是?房子也是商品,为什么不可以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用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手机的时候,怎么就没有人会提这个问题?有些人说外国建筑师到中国拿高额的设计费是一种剥削什么的,我觉得中国建筑市场非常大,现在也是他们进入到中国来最好的契机,对任何一位建筑师都是很公平的,只要有好的作品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另外,一百多年前,去美国纽约的也是欧洲的建筑大师们,这也是大家应该注意到的。
南方都市报:但为什么他们设计的许多作品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比如大家都知道的CCTV新大楼,不仅造型怪异,而且造价那么高?
方振宁:我觉得建筑只有喜不喜欢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建筑是有社会性的,应该从结构、美学上来进行探讨,只要有创新,我认为都可以算是好建筑。CCTV大楼造价50亿是个很无聊的话题。悉尼歌剧院好不好呢?当年建造的时候不知道超了多少预算,怎么没有人去批评?上海办F1花了180个亿,你说有没有必要?有人说三道四,却没有看到它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南方都市报:争议是不是意味着外国建筑师们的作品风格与中国的城市、文化传统有着不协调的地方?
方振宁:中国哪些东西是传统的呢?北京的十大建筑是完全传统的吗?高迪当初在巴塞罗纳建房子的时候,和周围也是不协调的。扎哈·哈蒂德就说过,“如果周围都是垃圾,我也要和它们协调吗?”协调是一种理想。
南方都市报:外国建筑师进入到中国来,你认为对中国建筑界冲击有多大?差距又何在?
方振宁:全球化非常讲求当代性,现在是什么东西都会进入到中国来,这就是竞争,竞争就必须是开放的,公平的。想一想,如果只让中国的建筑师们去拿设计费,他们做出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呢?你可以去比较一下,到底是浦东机场好还是首都机场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机场连区分出口和入口的标志这样最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可以想像中国建筑师和国际上有多大差距。太大了。
因为禁锢时间太久,中国建筑界与国际上的差距非常巨大,国外建筑师尤其是大师级人物及作品进入中国,从设计思路、建筑观念及运作机制上产生的影响都有着革命性的意义,那些引起广泛争议的建筑作品,正可以说明他们对传统思维的冲击有多大。况且,只有不断开放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的建筑设计水平。
南方都市报:那你认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方振宁: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国外的建筑师他们也是竞争出来的,他们的项目分布在世界各地,像德梅隆他们的事务所在全世界有40多个项目,你可以去查一下中国的吴良镛有没有?当然,他们进来对中国建筑师是有好处的,至少在设计思路、方法以及和甲方打交道等等环节上,中国设计师会受到很多熏陶,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外国建筑师带来的远不是一个作品这么简单。
■ 相关链接
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主要建筑作品
国家大剧院
设计者:安德鲁
四年前,国家大剧院巨大“水蛋”设计方案浮出水面,此方案立即在中国建筑学界和民众中引起广泛争议,也使中国人认识了该方案的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安德鲁是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作品众多,包括著名的巴黎戴高乐机场等。在中国,安德鲁的设计作品还包括上海的
回复
9楼
国家体育场
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事务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国家体育场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合作的“鸟巢”方案最终胜出。设计者称,因为鸟巢的形式与结构是统一的,正如鸟儿不会刻意去粉饰它的巢一样,体育场建筑形式和网状结构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清晰、自然、纯净,顶部网状的结构采用了车轮辐条受力的原理,其完全独立的结构,可以抵抗水平的温度变形、风荷载和地震力。屋顶上半透明的材料,使体育场内部的光线柔和,可避免强烈光线对比赛带来的负面影响。该方案的另一个重点是“人群构成建筑”,整个结构是匀质的,看台的形状也是连续不均匀的球形,是为了“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场内的观众和场上的赛事”。
尽管一开始就有诸多争议,但国家体育场还是如期开工,不过,由于北京奥组委决定“节俭办奥运”,尽力降低工程造价,工程在7月30日曾一度暂停施工。
由库哈斯设计的央视新大楼模型。
回复
10楼
CCTV新大楼
设计者:库哈斯
迄今为止,中国建筑中受到非议最大的外国设计师作品恐怕莫过于中央电视台(CCTV)的新大楼了。今年9月份CCTV大楼悄然开工,事先竟然没有知照任何国内媒体。
CCTV新大楼位于北京CBD的心脏地带。库哈斯的设计外观上与“门”字相像:一个立体L形的巨环,在任何一面都是一个L形,所有部门都被纳入这个立体环形结构中,以展现和利用电视节目生产的流水线性质,从而形成一条高效的程序链条。从巨环的两个垂直塔楼向内倾斜的姿态上,隐约能够看出“超建筑”相互搭接的痕迹。
库哈斯通过这个方案展现了他的摩天楼理论:一组“单性”的垂直摩天楼和“雌雄同体”的环形CCTV的对峙。“单性”摩天楼对高度的膜拜使之成为与地面脱离的空中孤岛,在这个高度之中却容纳着重复而平庸的活动;而CCTV新大楼回避了高度上的竞争,在类型和生存方式上与众不同。
香山饭店
设计者:贝聿铭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而此时,中国与世界现代建筑基本隔绝了30年,中国建筑师们面临着既要现代化又要保持民族特色的集体困惑。最终,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旅居海外43年后应邀回到祖国,设计了一座建筑的文化坐标??北京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坐落于香山之中,贝聿铭结合地形,巧妙地营造出高低错落的庭院式空间。为了保留珍贵的古树,局部建筑形体错动挪让,在造型上获得了园林建筑的性格。贝聿铭用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他本人对香山饭店钟爱有加,在他的事务所里,只有两座建筑模型,一座是为他赢得世界级建筑大师声誉的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另一座便是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的设计和建成,引起中国建筑界的强烈震动,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它的独特新颖和高雅精致,得到广泛称赞和肯定,但高昂的造价和对环境间接的损害,也受到了一些尖锐的批评。在香山饭店开业七个月后,贝聿铭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策国际建筑奖
回复
11楼
整理的很好!谢谢!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