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处理中藻类怎么测量计数???
chenshaowei6917
2010年04月01日 11:41:27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随着温度升高,南方的一些自来水厂开始出现藻类超标现象,想问下,藻类是怎么计数的???一般通过什么方法或手段来衡量藻类数量的???

随着温度升高,南方的一些自来水厂开始出现藻类超标现象,想问下,藻类是怎么计数的???一般通过什么方法或手段来衡量藻类数量的???
免费打赏
mengyan197206
2010年05月18日 13:25:44
2楼
藻类资料
藻类资料
藻类(除蓝藻其它藻类均是真核生物)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个体大小一般在2~200um,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由于它们是水体中重要的有机物质制造者,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藻的种类不同,各种藻细胞的大小、形状及产生的胞外有机物量便有差别。)
一、藻类的生物学特性:
1、藻类的形态、结构。
浮游藻类大多数是单细胞种类,在生理上类同于植物细胞,只是细胞较小,仅悬浮于液体介质中。藻类可划分为:蓝藻门、硅藻门、绿藻门、甲藻门、裸藻门等,在不同的水体类型和营养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优势藻属。在淡水中,蓝藻中的微囊藻和硅藻中的颗粒直链藻一般被认为是富营养型湖泊的典型代表。
藻类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有活性的细胞质膜,有一系列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和内含物。包括:细胞壁、核、色素和色素体、储藏物质、鞭毛。其中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其余所有藻类都属真核细胞。原核蓝藻结构保守,代谢途径多样化:真核藻类在结构上高分化,代谢途径保守。
藻类的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三种。营养繁殖是通过细胞分裂进行;无性繁殖是通过产生不同类型的孢子进行,产生孢子的母细胞为孢子囊,孢子囊为单细胞,孢子不需要结合,一个孢子长成一个新体;有性繁殖是藻类形成专门的生殖细胞配子经结合后长成新的个体。
2、藻类在水体中的悬浮机制。
藻类作为光合自养生物要维持不断的生长就必须能够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处于真光带区域。Smayda认为,水的运动对藻类等浮游植物的悬浮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无水运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非游动的浮游植物将会下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种群的典型下沉速度为0.1m/d到1~2m/d。
藻类对悬浮生活的适应有几个因素:体型大小、密度和体型阻力。一般而言,藻类可通过如下途径来适应悬浮生活:
分泌黏液或制造胶状物质,使个体减轻;
形成气囊状物质,如蓝藻细胞的伪空胞;
形成比重较小的代谢物质,如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产生气体、脂肪或油珠等物质;
增加身体表面积以增加与水的摩擦抵抗力,如某些硅藻和甲藻的细胞表面有刺或突起,其下沉时的阻力就大许多倍。
水的粘滞性随温度而改变。从0~25℃同一个体下沉速度就快1倍。概括而言,浮游藻类减小平均密度的机制包括:①储存相对密度较轻的脂类;②离子调节;③在蓝细菌中,分泌黏液质或产生伪空胞。
3、藻类在水体中的时空分布特点:
藻类的生存环境是异质的,从时间上看,最显著变动的因子如温度、光照强度、水动力学特性、营养物可利用性等,这些变动可在不同的时间水平上得以反映。
湖泊水体具有垂直的异质性。以温带深水湖泊为例,水柱温度分层过程既是水层物理性状分层的原因也是结果。每一分层有其特有的运动、温度、水密度和盐度。渗透压也随水层深度呈现梯度变化。以水温为例,垂直分布随湖水深度的变化而不同。长江中下游的浅水湖,全年以正温层为主,冷空气侵袭时出现短暂的逆温现象,阴雨天则呈同温层分布,接近多循环型;内陆深水湖夏季属正温层,春秋属同温层,冬季冰层下呈逆温层,输双循环型;外流深水湖春夏秋三季为正温层,夏季出现明显的温跃层,冬季近于同温层。
由于不同深度水层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和水体热力学状态的显著差异,藻类分布在空间垂直的异质性也是较明显的。而所有以上这些因子促成了藻类具有连续性的垂直分布现象。藻类本身也会强化垂直分层,例如,藻类在表层吸收营养后,下降于底层并分解,则会引起表层营养的缺乏和深层营养的增加;悬浮藻体对阳光的吸收和散射,使光照强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的现象更加显著。
水平分布差异一般在水体处于相对静止和藻类生活环境没有发生变 http://bbs.co188.com/content/0_1192573_1.html
回复
chenshaowei6917
2010年05月19日 16:08:24
3楼
谢谢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