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与昆曲美 陈从周
cxy880909
cxy880909 Lv.2
2010年03月26日 09:59:46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园林美与昆曲美 陈从周 正是江南大伏天气,院子里的鸣蝉从早叫到晚,邻居的录音机又是各逞其威。虽然 小斋中的这盆建兰开得那么馥郁,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 也只好“以毒攻毒”,开起了我们这些所谓“顽固分子”充满了“士大夫情趣”者所乐 爱的昆曲来。“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 丝风片,烟波画船。(《牡丹亭.游园》)幽扬的音节,美丽的辞藻,慢慢地从昆曲美

园林美与昆曲美
陈从周
正是江南大伏天气,院子里的鸣蝉从早叫到晚,邻居的录音机又是各逞其威。虽然
小斋中的这盆建兰开得那么馥郁,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
也只好“以毒攻毒”,开起了我们这些所谓“顽固分子”充满了“士大夫情趣”者所乐
爱的昆曲来。“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
丝风片,烟波画船。(《牡丹亭.游园》)幽扬的音节,美丽的辞藻,慢慢地从昆曲美
引入了园林美,难得浮生半日闲,我也能自寻其乐,陶醉在我闲适的境界里。
  我国园林,从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尤其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
与曲起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曲境与园林更互相依存,有时几乎
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是一致的,所谓不同形式表现
而已。清代的戏曲家李渔又是个园林家。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须先建造花厅,而花厅又以
临水为多,或者再添水阁。花厅、水阁都是兼作顾曲之所,如苏州怡园藕香榭,网师园
濯缨水阁等,水殿风来,余音绕梁,隔院笙歌,侧耳倾听,此情此景,确令人向往,勾
起我的回忆。虽在溽暑,人们于绿云摇曳的荷花厅前,兴来一曲清歌,真有人间天上之
感。当年俞平伯老先生们在清华大学工字门水边的曲会,至今还传为美谈,那时,朱自
清先生亦在清华任教,他俩不少的文学作品,多少与此有关。
  苏州拙政园的西部,过去名补园,有一座名“三十六鸳鸯馆”的花厅,它的结构,其
顶是用“卷棚顶”,这种巧妙的形式,不但美观,可以看不到上面的屋架,而且对音响
效果很好。原来主人张履谦先生,他既与画家顾若波等同布置“补园”,复酷嗜昆曲。
俞振飞同志与其父亲粟庐先生皆客其家。俞先生的童年是成长在这园中。我每与俞先生
谈及此事,他还娓娓地为我话说当年。
  中国过去的园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感情分不开,昆曲便是充实了园林内容的组成部
分。在形的美之外,还有声的美,载歌载舞,因此在整个情趣上必须是一致的。从前拍
摄“苏州园林”,及前年美国来拍摄“苏州”电影,我都建议配以昆曲音乐而成功的。
昆曲的所谓“水磨调”,是那么的经过推敲,身段是那么细腻,咬字是那么准确,文辞
是那么美丽,音节是那么抑扬,宜于小型的会唱与演出,因此园林中的厅榭、水阁,都
是最好的表演场所,它不必如草台戏的那样用高腔,重以婉约含蓄移人,亦正如园林结
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耐人寻味。《牡丹亭.游园》唱词的“观之,不
足由他遣”。“观之不足”,就是中国园林精神所在,要含蓄不尽。如今国外自从“明
轩”建成后,掀起了中国园林热,我想很可能昆曲热,不久也便会到来的。
  昆曲之美,不仅仅在表演艺术,其文学、音韵、音乐,乃至一板一眼,皆经过了几百
年的琢磨,确是我国文化的宝库。我记得在“文化革命”前,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邀我
去讲中国园林,有些人看来似乎是“笑话”,实则当时俞振飞校长真是有见地,演“游
园”“惊梦”的演员,如果他脑子中有了中国园林的境界,那他的一举一动,便不是无
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演来有感情,有生命,有声有色。梅兰芳、俞振飞诸老一辈的表
演家,其能成一代宗师者,皆得之于戏剧之外的大量修养。我们有些人今天游园林,往
往仅知吃喝玩乐,不解意境之美,似乎太可惜一点吧!
  中国园林,以“雅”为主,“典雅”、“雅趣”、“雅致”、“雅淡”、“雅健”等
等,莫不突出以“雅”。而昆曲之高者,所谓必具书卷气,其本质一也,就是说,都要
有文化,将文化具体表现在作品上。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
,有节奏,宜细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不是匆匆而来,
匆匆而去,走马看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而昆曲呢?亦正为此
,一唱三叹,曲终而味未尽,它不是那种“崩嚓嚓”,而是十分宛转的节奏,今日有许
多青年不爱看昆曲,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看是一方面文化水平差了,领会不够;另一方
面,那悠然多韵味的音节适应不了“崩嚓嚓”的急躁情绪,当然曲高和寡了。这不是昆
曲本身不美,而正仿佛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橄榄一样,不知其味。我们有责任来提高他们
,而不是降格迁就,要多作美学教育才是。
  写到此,那“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玉簪记.琴挑》的清新辞句,
又依稀在我耳边,天虽仍是那么热,但在我的感觉上又出现了如画的园林。


转自中国学术论坛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