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圣母帲幪教堂位于东大直街上,俗称圣母守护教堂。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城市的边缘,是俄侨的一处墓地。而最初建设教堂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附近的墓地不被迁走。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不但这里的墓地无法保留,就是迁到当初郊外新墓地(现哈尔滨游乐园)的墓葬,也迁到了位于东郊的公墓。墓园迁徙的痕迹,见证了城市发展的脚步。 据刘延年考证,1927年哈尔滨市警察局规定,原旧毛子坟即现在东正教堂附近的一片区域,已处城市中心位置,任何逝者不准在此处下葬,而一律安葬在新墓地。俄侨对这一规定非常恐慌,害怕已经安葬的亲人墓地被迁走,所以准备筹款建一座圣母守护教堂。资金落实后,向市政当局提出申请。市政当局批准了建设申请,把墓地附近的空地划给教民做建设用地。
圣母帲幪教堂位于东大直街上,俗称圣母守护教堂。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城市的边缘,是俄侨的一处墓地。而最初建设教堂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附近的墓地不被迁走。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不但这里的墓地无法保留,就是迁到当初郊外新墓地(现哈尔滨游乐园)的墓葬,也迁到了位于东郊的公墓。墓园迁徙的痕迹,见证了城市发展的脚步。
据刘延年考证,1927年哈尔滨市警察局规定,原旧毛子坟即现在东正教堂附近的一片区域,已处城市中心位置,任何逝者不准在此处下葬,而一律安葬在新墓地。俄侨对这一规定非常恐慌,害怕已经安葬的亲人墓地被迁走,所以准备筹款建一座圣母守护教堂。资金落实后,向市政当局提出申请。市政当局批准了建设申请,把墓地附近的空地划给教民做建设用地。
教堂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设计师日丹诺夫。但这个方案最早不是给圣母守护教堂设计的,而是1905年设计圣母安息教堂的未用稿。日丹诺夫没被采用的设计方案,一直保存在中东铁路局的档案室。负责筹备建设教堂的尼古拉·特鲁法诺夫找到日丹诺夫。日丹诺夫不但答应使用这一设计方案,还慨然应允,担任教堂工程的监理。
教堂是仿照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建造的,前后只用4个月时间。教堂的正中上方,在一个巨大的拱状穹隆盖下的圆形围墙上,灯距离排列12个洞花窗口,造型精美的窗棂上,镶嵌着色彩不同的彩色玻璃构成的十字架图案,穹隆的圆周坐落在建筑物中层的正方形墙体上,四角各有一个六面体小塔,塔顶各有一个银白色小十字架。与中央大穹隆上的大十字架,形成群星拱月之状。这座教堂成立之日,就成为东正教信徒反逝者安魂弥撒仪式的重要场所。
1940年12月19日,这个教堂送走了一个重要人物———建筑师日丹诺夫,说他重要,是因为他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一批辉煌的建筑,点缀着今天的城市,成为城市多元化文化的一部分。1958年,教堂附近所有的墓园都迁往东郊的墓地,而圣母帲幪教堂作为别具一格的建筑,一直牵动着人们的目光。
日丹诺夫留下的经典建筑
哈尔滨有很多设计独特的著名建筑,都出于日丹诺夫之手。粗略统计,有日本桃山小学———现在的兆麟小学;有一曼街上的日满文化协会———现在的市群众艺术馆;有哈尔滨伪满警察厅———现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有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现在的省外办办公楼;颐园街上的原斯基德尔斯基住宅———现在的黑龙江省直老干部活动中心。这些经典建筑的构思,都来源于日丹诺夫不可思议的头脑。
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位于一曼街241号,是一栋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白色的墙体,门前六根高大的科林斯柱托起富有装饰特色的山花,使整栋建筑显得气势雄伟、庄严肃穆。据刘延年先生介绍,这栋建筑始建于1928年,1931年落成,最初的用途是东省特别区立图书馆。谁知建筑落成后不久“9·18”事件爆发,图书馆还没来得及启用,日本人就占领了哈尔滨。最初伪哈尔滨市政筹备所设在这里,1933年伪哈尔滨警察厅成立后,搬到这里办公,使这里成为残害爱国志士的魔窟。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罗荣桓建议修建东北地区烈士纪念馆,选择了这栋饱经沧桑的建筑,1948年落成开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省外办办公楼:果戈里大街298号,有一栋以淡黄与白色为基调的小洋楼,是这条街上的一个建筑亮点。很多走过的行人都要回头驻足,对这栋建筑充满好奇。这栋建筑亦是日丹诺夫的手笔,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驻哈尔滨的总领事馆。这栋建筑以古典主义为基础,融入文艺复兴的折中主义风格,科林斯式叠柱门廊及女儿墙与法式穹顶结合,形成浑然一体的精美艺术造型,充满了欧洲情调。
据刘延年介绍,这栋建筑建于1920年,是1921年以后日本历任驻哈尔滨总领事的官邸。1907年到1945年间,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和代表处,作为专用的领事官邸现存只有这么一处。日本人利用这个领事机构,专门搜集我东北地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情报,包括策划张景惠等汉奸公开投敌。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这栋建筑被苏军占用,成为苏联红军卫戍区司令部政治部办公处。1947年3月,这里成为一所音乐学校的校舍,这所音乐学校是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通过这个窗口,许多西洋音乐大师的作品登陆中国。
荷花艺术学校:这是红博广场东南侧那栋奶黄色小楼历史上的称呼,小楼建于1921年,设计者同样为日丹诺夫。这栋房子最初的主人是犹太人梅耶洛维奇,这个大楼也曾经被称为梅耶洛维奇大楼。大楼建成之初,与圣·尼古拉教堂、莫斯科商场(省博物馆)、新哈尔滨旅馆(国际饭店)、吉别洛———索科楼(省电力食堂)相应成趣,浑然一体。现在那种和平宁静的氛围,已经被喧嚣和拥挤破坏掉了。在这栋楼的三楼上,1925年前后开办起荷花艺术学校。学校的老师都是十月革命后逃到哈尔滨的俄国知识分子,所以这里当时是艺术家的摇篮,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现在,这栋楼移交给哈尔滨少年宫。
刘延年告诉记者,关于这栋楼最初的主人,在哈尔滨有很多传闻。传说梅耶洛维奇来哈尔滨之前,曾经和俄罗斯一名贵族的寡妇相好过,从这个寡妇的手中“借”了一大笔钱,拿着钱跑到了哈尔滨,盖了这栋楼出租赚钱。俄国十月革命,那个白俄寡妇到哈尔滨找他,梅耶洛维奇却称没有向她借过钱,甚至声称不认识她。由于没有欠条,身无分文的寡妇悲痛欲绝,是好心人的接济,才没有让她流落街头。这是这栋漂亮建筑的一个插曲。
兆麟小学:著名的兆麟小学的漂亮校舍也是由日丹诺夫设计的,设计之初的用途就是作为学校,当时学校的名字叫日本桃山小学。这所漂亮的建筑究竟建成于何年,至今仍众说纷纭。
一说此建筑建于1922年,为中东铁路的希尔科夫公爵住宅,1936年由日本人扩建为桃山小学。然而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希尔科夫1915年就离开了哈尔滨,所以他不能有1922年建筑的住宅。可以肯定的是,这栋建筑的设计师是日丹诺夫。关于日丹诺夫有这样一段评述:“1915年,日丹诺夫获得以日本天皇名义授予的十分特殊而珍贵的四级宝石勋章,以表彰他为日本人设计建造的日本侨民小学(桃山小学),以及其他一些设计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但是此说与此楼官方承认的建筑时间矛盾,日本天皇不会在1915年为1922年的建筑设计者授勋。一个不到百年的建筑,身世已经成谜。但不论如何,这栋建筑都是哈尔滨老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日丹诺夫:哈尔滨成长的设计师
1903年,日丹诺夫像一粒饱满的种子飘落在哈尔滨的土地上,注定他的一生将和这个城市联系在一起,生前死后都不能分开。
根据资料显示,日丹诺夫1877年11月21日出生在俄罗斯,具体地点是库班州的叶卡捷琳诺达市。1903年,他从圣尼古拉一世民用工程学院毕业,被派往哈尔滨,担任哈尔滨开发建设处第一副处长,负责哈俄市政建设工程的领导工作。不知道这个副处长是什么级别,但是可以看出,对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还是敢于大胆使用的。
日丹诺夫在哈尔滨生活工作了37年,有35年从事工程设计和行政领导工作。相关资料记载的日丹诺夫,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绅士。日丹诺夫去世时,只有64岁。如今,安葬在东郊犹太公墓的日丹诺夫,一定是欣慰地看着这个日益发展的城市,在城市最初的萌芽阶段,有他留下的心血。
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在哈尔滨这个多元化文化的城市,那些不同建筑风格、不同文化背景下所遗留下来的经典建筑,一直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与风情,这是这个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