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考点复习之天天有收获
mlq7343
mlq7343 Lv.5
2009年10月23日 08:14:11
只看楼主

考试结束一个月了每每被考试折磨的睡不着觉考试刚结束时的那种虚脱感依旧记忆犹新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仅以此贴记录新一个循环的战斗历程20091023二注考题分布钢筋砼 18钢结构 12砌体木 18地基 16高层 16合计 80

考试结束一个月了
每每被考试折磨的睡不着觉
考试刚结束时的那种虚脱感依旧记忆犹新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仅以此贴记录新一个循环的战斗历程
20091023
二注考题分布
钢筋砼 18
钢结构 12
砌体木 18
地基 16
高层 16
合计 80
免费打赏
xxg1984
2009年11月16日 20:31:02
22楼
希望楼主继续努力,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回复
mlq7343
2009年11月17日 08:02:03
23楼
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1.5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
结构等效重力荷载可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75%
所以
αV,max=1.5×0.65×(0.75/0.85) αH,max
回复
mlq7343
2009年11月18日 08:42:50
24楼
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由此计算得到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可能偏小。而对长周期结构,地震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的影响,但规范所采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尚无法对此做出估算。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增加了对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规定了不同烈度下楼层地震剪力系数,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应据此相应调整。
对于6度抗震设计,规范没有规定地震剪力系数最小值,一般考虑控制为0.008~0.01。
回复
mlq7343
2009年11月19日 11:39:02
25楼
需要注意的细节:
抗震规范中表5.2.1规定Tg=0.55s时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0.08T+0.01
高层规范中表B.0.1规定Tg=0.55s时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0.08T-0.02
Tg为场地特征周期
T为结构基本地震周期
回复
mlq7343
2009年11月20日 08:19:54
26楼
为什么分层法计算时除底层外的其他各层柱线刚度取0.9i?
框架底层柱基础处,可以按原结构确定为固定支座,至于其余柱端在分层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是固定的,但实际上有转角产生。为了改善由于计算简图中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端所带来的误差,对这类柱子的线刚度取0.9i,即取固定时的i与铰接时的0.75i的平均值。相应的传递系数则为1/3。
回复
261536275
2009年11月23日 21:28:42
27楼
楼主加油,今年我考二级支持你
回复
mlq7343
2009年11月24日 07:58:36
28楼
D值法和反弯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的计算方法
区别:反弯点法是梁柱线刚度比不小于3时,假定转角为零的一种近似方法;D值法是梁柱线刚度比较小,节点转角较大时,采用修正柱的抗侧刚度和调整反弯点高度进行内力计算的方法
反弯点高度:(y0+ y1+ y2+ y3)h,y大于1时反弯点在本层之上,y小于零时,反弯点在本层之下
同层各柱承受的剪力按柱的抗侧刚度比例进行分配
柱端弯矩由其承受剪力和反弯点的高度确定
梁端弯矩由节点平衡条件按线刚度比例确定
框架水平位移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梁柱弯曲产生的位移;二是柱子轴向变形产生的位移
由于弯曲性变形所占比例很小,因此框架总体表现为剪切型变形特征。
回复
mlq7343
2009年11月26日 09:43:51
29楼
剪力的分配方法见下帖
回复
yxcjf0025
2009年11月26日 09:55:38
30楼
楼主加油,一起努力。。。呵呵
回复
mlq7343
2009年11月26日 10:06:58
31楼
各杆线刚度均为1,则
DF杆抗侧刚度为0.248
GE杆抗侧刚度为0.323
AD杆抗侧刚度为0.240
BE杆抗侧刚度为0.240
CH杆抗侧刚度为0.074
ABDEFG整体抗侧刚度为1/(1/0.480+1/0.571)=0.261
对于2P的作用:
CH杆承受剪力为2P(0.074/(0.074+0.261))=0.44P
ABDEFG整体承受剪力为2P-0.44P=1.56P
ABDEFG整体分解到四个立杆的剪力为
AD杆1.56P(0.24/(0.24+0.24))=0.78P
BE杆1.56P(0.24/(0.24+0.24))=0.78P
DF杆1.56P(0.248/(0.248+0.323))=0.68P
GE杆1.56P(0.323/(0.248+0.323))=0.88P
对于P的作用:
AD杆P(0.24/(0.24+0.24+0.323+0.248))=0.23P
BE杆P(0.24/(0.24+0.24+0.323+0.248))=0.23P
最后:
DF杆0.68P
GE杆0.88P
AD杆0.23P+0.78P=1.01P
BE杆0.23P+0.78P=1.01P
CH杆0.44P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