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编制组2009年3月目录1 总 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 号 3 防烟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的要求 3.3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烟的要求 4排烟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自然排烟方式的要求 4.3 机械排烟方式的要求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编制组
2009年3月
目录
1 总 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 号
3 防烟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的要求
3.3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烟的要求
4排烟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自然排烟方式的要求
4.3 机械排烟方式的要求
4.4 排烟区域排烟时所需的补风要求 1
5防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5.1火灾模型的确定和排烟量
5.2 防烟系统设计计算
5.3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6 进场检验
7 系统施工
7.1一般规定
7.2主控项目
8 系统调试
8.1一般规定
8.2主控项目
9 工程验收
10 维护管理
附录A防排烟系统设置部位表
附录B防排烟系统施工记录表
附录C防排烟系统工程验收记录表
附录D本规范用词说明
1 总 则
1.0.1 为了控制建筑火灾的烟气流动,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的展开,防止和减少火灾的危害,保障社会的公共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防排烟系统设计、施工、调试及验收。
1.0.3 建筑的防烟、排烟设计与施工应针对火灾时烟气流动的特点,采取可靠的防烟、排烟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当防排烟系统的设计中采用新技术、新系统、新设备时,应提出合理的技术依据,并应经被授权的国家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或检验合格。
1.0.5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及验收,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防、排烟系统 smoke control system
建筑内设置的用以防止火灾烟气蔓延扩大的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总称。
2.1.2 防烟系统 smoke proof system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等区域的系统。
2.1.3 排烟系统 smoke extraction system
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排烟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2.1.4 机械加压送风 mechanical pressurization
对楼梯间、前室及其它需要被保护区域采用机械送风,使该区域形成正压,防止烟气进入。
2.1.5 机械排烟 mechanical smoke exhausting
采用排烟风机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方式。
2.1.6 自然排烟 natural ventilation
利用火灾时产生的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部风力作用,通过建筑物的对外开口把烟气排至室外的排烟方式。
2.1.7 烟缕 smoke plume
火灾时烟气卷吸四周空气所产生的混合烟气流。
2.1.8 储烟仓 smoke reservoir
在排烟空间的建筑顶部由挡烟垂壁、梁、隔墙等形成的用于积聚烟气的空间。
2.1.9 挡烟垂壁 smoke curtain
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制成的,下垂高度不小于500mm的固定或活动的挡烟设施。
2.1.10清晰高度 clear height
烟层底部至室内地平面的高度。
2.1.11轴对称型烟缕 axisymmetric plume
不与四周墙壁或障碍物接触,并且不受气流干扰的烟缕。
2.1.12阳台型烟缕 balcony spill plume
从着火房间的门梁处溢出,并沿着着火房间外的阳台或水平突出物流动,至阳台或水平突出物的边缘向上溢出至相邻的高大空间的烟缕。
2.1.13窗口型烟缕 window plume
烟气从门、窗等墙壁开口处溢出的烟缕。
2.1.14墙型烟缕 wall plume
仅与单面墙壁或障碍物在烟层底以下接触,并且不受气流干扰的烟缕。
2.1.15 角型烟缕 corner plume
仅与相邻的两面墙壁或障碍物在烟层底以下接触,并且不受气流干扰的烟缕。
2.1.16 防火风管 fire resistant duct
通过《通风管道的耐火试验》GB17428方法检测,能满足一定耐火极限,用于送风或排风的管道。常在穿越防火分区间使用。
2.1.17 排烟窗 exhaust smoke window
在火灾发生后,能够通过手动打开或通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自动打开,将建筑火灾中热烟气有效排出的装置。
2.1.18 自动排烟窗 automatic natural ventilator
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或可远距离控制的排烟窗。
2.1.19 手动排烟窗 manual natural ventilator
人员可以就地方便开启的排烟窗。
2.1.20 临界排烟量 critical volumetric flow rate
每个排烟口允许排出的最大排烟量。
2.2 符 号
2.2.1 风量、风速
——重力加速度( )
——保持加压部位一定的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 )
——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 ) ——烟缕质量流量( )
——门洞断面风速( )
——排烟量( )
——临界排烟量( )
2.2.2 几何参数
——排烟口的长和宽( )
—— 每层电梯门及疏散门的总有效漏风面积( )
——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 )
——所有进气口总面积( )
——门的面积( )
——每层送风阀门的总面积( )
——排烟口截面积( )
——窗口开口面积( )
——风管直径或长边尺寸( )
——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 )
——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 )
——排烟窗(口)下烟气的厚度( )
——排烟口的当量直径( )
——排烟空间的建筑净高度( )
——燃烧物至阳台的高度( )
——窗口开口的高度( )
——最小清晰高度( )
——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 )
——烟缕扩散宽度( )
——单扇门的宽度( )
——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 )
——火焰极限高度( )
——从阳台下缘至烟层底部的高度( )
——开口的顶部到烟层之间的高度( )
2.2.3 计算系数
——火灾增长系数( )
——窗口烟缕型的修正系数
——无因次系数
——排烟口流量系数
——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因子
——指数
2.2.4 压力、热量、时间
——空气的定压比热( )
——门的总推力( )
——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 )
——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 )
——压力差( )
——火灾的热释放率( )
——火灾释放热量中的对流部分( )
——排烟系统启动时间( )
——烟气的绝对温度( )
——烟气的平均绝对温度( )
——环境的绝对温度( )
——烟层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2.2.5 其他符号
——漏风门的数量
——开启门的数量
3 防烟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 防烟方式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3.1.2 防烟系统的设置部位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具体部位可按本规范附录A采用。
3.1.3 下列楼梯间或前室、合用前室可以不设置防烟系统:
1 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作为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合用前室,或前室、合用前室设有不同朝向可开启外窗的楼梯间;
2 建筑高度低于100m的住宅建筑,前室、合用前室设有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可开启外窗时的楼梯间;
3 除3.1.6条外,防烟楼梯间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时的前室;
4 消防电梯井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时的消防电梯前室;
5 消防电梯井和防烟楼梯间均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时的合用前室。
3.1.4 当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时,其楼梯间也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3.1.5 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中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的防烟系统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3.1.6 建筑高度低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的防烟系统宜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3.1.7 当建筑的地下部分为3层或3层以上,或当地下最底层室内地坪与室外地坪高差大于10m时设置的防烟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当地下为1到2层,且地下最底层的地坪与室外地坪高差不大于10m时设置的封闭楼梯间,当其首层有直接开向室外的门或有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时,其楼梯间可不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3.1.8 当封闭楼梯间靠外墙设置时,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当其不能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烟。
3.1.9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时,加压送风机的送风量应按保持加压部位规定正压值所需的漏风量或门开启时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