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真正需要穿越黄河的是西线
hk-andrew
hk-andrew Lv.4
2009年05月18日 17:43:14
只看楼主

真正需要穿越黄河的是西线近期相关媒体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因投资不足,长江水进京推迟四年”,“征地拆迁、移民补偿以及生态配套等问题,导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投资出现不足,是长江水推迟进京的重要原因。”其实中线没必要做穿黄工程,小浪底水库正常高水位275M,设计水位270.5M,北京平地海拔高度在20-60M,调水取自小浪底最好,水头有保证,水流速度快。黄河下游水量不足可以从丹江口调取来补充;小浪底坝高160M,坝顶高程280M,坝底高度大约应该在120M,丹江口原设计正常水位为157M,240KM的距离,30-40M的落差可以满足为小浪底水库下游增水的要求,又有利于从三峡调水,免去了提扬调水能耗。由三峡-丹江口向黄河洛阳以下河段增水,等于给黄河增加了一条支流,上游水量不足可以从金沙江调水,金沙江可以向雅鲁藏布江调水。有三峡水库做保障,丹江口水位稳定在155上下是可以实现的;加高大坝蓄水为增至170米,接近三峡水位真是没必要,等于在给后期从三峡调水制造障碍;高位蓄水,只为获取千里调水水位高差,淹没太多、移民搬迁工作压力大,干线隧道施工,综合成本低,仅预算的穿黄工程、水坝加高工程、丹江口移民工程三项资金足以支持汉江-黄河的水系联通;三峡至丹江口的距离也就在170KM左右,增大库容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并没有增大,大西线调水工程早晚要上。

真正需要穿越黄河的是西线
近期相关媒体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因投资不足,长江水进京推迟四年”,“征地拆迁、移民补偿以及生态配套等问题,导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投资出现不足,是长江水推迟进京的重要原因。”其实中线没必要做穿黄工程,小浪底水库正常高水位275M,设计水位270.5M,北京平地海拔高度在20-60M,调水取自小浪底最好,水头有保证,水流速度快。
黄河下游水量不足可以从丹江口调取来补充;小浪底坝高160M,坝顶高程280M,坝底高度大约应该在120M,丹江口原设计正常水位为157M,240KM的距离,30-40M的落差可以满足为小浪底水库下游增水的要求,又有利于从三峡调水,免去了提扬调水能耗。由三峡-丹江口向黄河洛阳以下河段增水,等于给黄河增加了一条支流,上游水量不足可以从金沙江调水,金沙江可以向雅鲁藏布江调水。有三峡水库做保障,丹江口水位稳定在155上下是可以实现的;加高大坝蓄水为增至170米,接近三峡水位真是没必要,等于在给后期从三峡调水制造障碍;高位蓄水,只为获取千里调水水位高差,淹没太多、移民搬迁工作压力大,干线隧道施工,综合成本低,仅预算的穿黄工程、水坝加高工程、丹江口移民工程三项资金足以支持汉江-黄河的水系联通;三峡至丹江口的距离也就在170KM左右,增大库容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并没有增大,大西线调水工程早晚要上。
真正需要穿越黄河的是西线,小西线调水目标地选址大渡河支流、鲜水河、雅砻江干流,后期期延伸至通天河,调水总量170亿,从侧坊引水至雅龙江浪多,经阿达--阿安--贾曲入黄河, 490KM的距离。先期工程7座30米~190米的大坝和320公里的长隧洞,调水90亿,后期从通天河调水80亿立方,隧道平均埋深500M,最大埋深1100M。海拔3500M左右筑坝,入黄高度3445M,而通天河-雅砻江(浪多)的三期工程隧道起止应当在海拔3800-3700米,今后再想从怒江、澜沧江上游支曲调水以实现其600亿的远期目标就的选择通过海拔更高上游河段筑坝,按照这个走势等于都避开了西南四江的丰水河段,根本就取不到多少水。
如果由通天河下游的金沙江菠萝段调水,开凿青海高原贯穿隧道,穿越德昂段黄河从切木曲入黄,隧道总长410KM,最多2个水坝就能解决问题,而水坝工程大为减少;隧道平均埋深1000M左右,局部最大埋深1800M(位于雀儿山东侧边缘),贯穿隧道埋深相对小西线虽然大一点但都在施工技术范围,同锦屏山隧道埋深2300、2500M相比还不算一个量级,增加部分竖井工程,隧道建设距离则可以缩短近80KM。
“170亿”满足不了西部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的需要,小西线调整方向,出口向左调转,三期并一期,即可突破困局,不给大西线调水制造任何瓶颈,为后期向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帕隆藏布调水铺平道路;避免重复建设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巨额建设资金浪费。

金沙江-黄河汇流VS小西线.JPG

免费打赏
dunxinchun
2009年05月19日 16:58:18
2楼
看上去是有点道理,只不过那些大师们看到没有,要重新论证可能不易啊!
回复
hk-andrew
2009年05月20日 12:41:58
3楼
调水西北,青藏高原冷凝作用下区域降雨增加,上游分流减小乃至消除下游洪水威胁,三峡、荆江大堤压力减小。大西线工程重要性在于: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冰川消融、洪水与干旱交替的异常气候环境下,分流输水,平衡丰槁,科学调控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西线工程无可替代。

小西线绕开西南大江丰水河段,取水3800M高程,控水面积减小,调控能力不足;3500M高程以下大渡河分流,与成都平原争水,危害地方经济发展;调水北上东进,满足东部之需,吃光喝光,加速流失,西北生态水存留不足,气候调节作用无从谈起。

比小西线工作量要小,减少水坝工程,增加竖井工程,410KM隧道施工便于全线展开,不窝工;分工细化,几支队伍轮战,工作压力都不大。

熟话说得好“眼是孬种手是好汉”,这点活闭上眼用不了十年就干掉了;组织得当,连怒江的水都能调来。
回复
hk-andrew
2009年05月21日 23:32:38
4楼
从南水北调中线模型实在看不出它是怎么自流的
回复
npglihua
2009年05月22日 13:04:58
5楼
我不懂,过路来看看热闹
回复
five123
2009年05月23日 07:01:34
6楼
西线施工难度最大,恐怕论证很久了!
回复
hk-andrew
2009年05月23日 14:35:12
7楼
大什么大,被俺优化得小多了,呵呵

再论南水北调西线-青藏高原复式结构贯穿隧道自流调水方案[原创]
http://bbs.co188.com/content/0_1271882_1.html
图解南水北调西线-打造藏南“贝加尔湖” 成就西北“第二天府”
http://bbs.co188.com/content/0_1183437_1.html
回复
hk-andrew
2009年06月01日 14:59:29
8楼
美科学家:沙尘暴可加速积雪融化
2009年05月28日 10:15:20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5/28/content_11447974.htm

新华网洛杉矶5月26日电(记者高原)美国科学家日前警告说,沙尘暴不仅污染空气,破坏环境,还会加快雪山积雪融化的速度,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科研人员在对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沙尘暴频发的季节,山顶上的积雪融化速度会加快。如今年春季,落基山脉连续12次遭到沙尘暴袭击,白色山顶几度被“染”成黄色,结果造成积雪提前融化。

研究发现,沙尘暴使落基山脉的积雪提前35天融化。研究人员解释说,落在积雪上的沙尘会吸收更多热量,从而加速积雪融化。

研究人员说,积雪提前融化将造成春季河水暴涨、夏季缺水干旱、水资源减少,甚至加速气候变暖。

专家指出,美国西部的沙尘暴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过去8年里,每年春季平均发生8次沙尘暴,而今年沙尘暴次数不仅明显增多,且强度也有所增加。研究人员指出,人类应把治理沙尘暴作为遏制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步骤。

================================================================

自然》大幅报道我国青藏高原研究最新进展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7/209662.html

2008年7月24日,《自然》(NATURE)第454期以“世界第三极”的标题大幅报道了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是这一报道的主体。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受到了世界高度关注,也说明了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在国际科学研究的地位在进一步提高。 以下是全文译文(删减)...


在一个正在经历温室变暖的世界中,一些发现变化会在你的意料之中,但在青藏高原,一些区域因素加剧了这种变化。这一地区的沙漠在夏季卷起风沙,迎着高原沿南北坡向上运输。 根据近期的一项卫星观测,高原上空存在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吹来的沙尘。兰州大学的黄建平说:“在高原上发现如此巨量的沙尘,连我们自己都很惊奇。”沙尘层输送到高达一万米的地方,并在那里吸收和反射太阳光,从而改变到达高原表面的辐射。
与沙尘共同作用、进而推动高原气候变化的另一因素是“黑炭”,这些烟尘来自人们的生活,例如用木头、庄稼杆和牦牛粪便等生物能煮饭等。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在内的亚洲东南部是世界上黑炭排放的热点地区之一。通过无人飞机的观测,Ramanathan及其同事量化了黑炭对太阳光的吸收量,发现黑炭可以吸收50%的太阳能,从而加热大气。他说:“这是该地区气温升高的第二大贡献者,仅次于二氧化碳。”他估计,黑炭和温室气体的共同作用足以使喜马拉雅山脉每十年增温0.25℃;这大致也是目前该地区的观测结果。

一旦黑炭降落在喜马拉雅冰川,它们就会使冰雪的颜色变暗,从而增强其吸收热量的能力,使其温度升高。...
回复
hk-andrew
2009年06月01日 15:04:01
9楼
遏制强沙层暴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水,就是实施大规模储备、大范围覆盖!
回复
hk-andrew
2009年06月30日 01:00:00
10楼
西线采取深埋隧道建设模式,既能南水北调,也可实现北水南调,必要时做到大江大河联动、科学调控,应对异常危机。
回复
hk-andrew
2009年07月17日 23:06:25
11楼
北段遂道沿金沙江的支流真曲河谷热加乡向甘孜西-色达-吉拉-班玛-苏乎日麻迂回,由霍儿滩穿越黄河向西北推进,途径加拉黄河大桥南的西哈龙,由阿尕青附近河段入黄,入黄高程3000M,井深大幅度减小,竖井施工工期缩短,平洞施工时间得以提前,遂道总长约460KM,相对之前介绍的由金沙江支流丁曲经错阿-德昂-玛沁-切木曲的入黄走线距离则增加了近50KM,但还是比小西线的调水距离要短30KM,可以考虑在竖井与平洞施工方面作个平衡。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