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格模型梁格的划分应综合考虑的因素
zpywy
zpywy Lv.12
2009年03月11日 22:04:09
来自于铁路工程
只看楼主

(1)梁格的纵向杆件形心高度位置应尽量与箱梁截面的形心高度相一致,纵横杆件的中心与原结构梁肋的中心线相重合,使腹板剪力直接由所在位置的梁格构件承受。 (2)为保证荷载的正确传递,横向杆件的间距不宜超过纵向梁肋的间距。 (3)纵梁抗扭刚度的计算按整体箱型断面自由扭转刚度平摊到各纵梁上。 (4)预应力钢筋在梁肋中的布置应特别引起注意。对于整个箱梁截面而言,预应力钢筋是对称配置的。由于梁格划分后边肋几何形状的非对称性,此时按设计位置布置预应力钢束,在边肋中将产生较大的平面外弯矩,这显然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在计算结果的分析中应扣除平面外弯矩产生的效应。

(1)梁格的纵向杆件形心高度位置应尽量与箱梁截面的形心高度相一致,纵横杆件的中心与原结构梁肋的中心线相重合,使腹板剪力直接由所在位置的梁格构件承受。

(2)为保证荷载的正确传递,横向杆件的间距不宜超过纵向梁肋的间距。

(3)纵梁抗扭刚度的计算按整体箱型断面自由扭转刚度平摊到各纵梁上。

(4)预应力钢筋在梁肋中的布置应特别引起注意。对于整个箱梁截面而言,预应力钢筋是对称配置的。由于梁格划分后边肋几何形状的非对称性,此时按设计位置布置预应力钢束,在边肋中将产生较大的平面外弯矩,这显然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在计算结果的分析中应扣除平面外弯矩产生的效应。
免费打赏
zpywy
2009年03月11日 22:07:00
2楼
建立梁格力学模型

(1)梁格模型节点的平面坐标
各截面处各工型的形心的平面坐标,或者说是水平形心主轴与各腹板中线交点的平面坐标,就是梁格纵向主梁节点的平面坐标。这样一来,实际上等宽度的桥梁,由于它的腹板在中墩附近向箱内加厚,对应的梁格模型,就不会是等宽度的了,在中墩附近变窄。

(2)梁格模型的形心
在梁格模型里,纵向主梁单元是沿着它的形心走的。变高度梁的形心也是变高度的。即使是等高度梁,由于底板加厚、考虑翼板有效宽度,形心高度也有变化。这两种情况下的的形心位置,都是跨间高、墩台附近低,象拱一样。所以梁格模型不应当是平面的。对于刚构体系的梁桥,如果能建立变高度的梁格模型,“拱”的效应就可以计算出来。对与连续梁,采用平面梁格应当足够了。

(3)梁格力学模型支点截面位置
既然在梁格模型的纵向主梁单元是沿着它的形心走的,那么在支点截面,形心是在支点上方一定高度,梁格模型不应当直接摆放在支点,而应当通过竖向刚臂与支点联系,象个有腿的长条板凳一样。板凳腿的高度还值得讨论。按照经典的弹性薄壁杆理论,弯曲变形是绕着形心发生的,扭转变形是绕着剪力中心发生的。所以,在计算弯曲效应时,板凳腿取形心高度,在计算扭转效应时,板凳腿取剪力中心高度。但弯曲和扭转是同时发生的,板凳腿有两种高度,会不会把变形“卡死”?不会,因为在这里我们只是做了个数字游戏,并没有在同一位置上安装一长一短两个刚臂。

(5)计算车辆荷载效应及内力组合
这项计算取决于所用的软件能否计算梁格模型的内力影响面,和对影响面动态布载。如果没有这功能,麻烦就大了,只能对确定的荷载进行复核性计算了。顺便说明,与影响面方法对应的,还有一种叫做内力横向分配理论的方法,从理论上说,两种方法的结果,都覆盖了曲线梁桥所有部位的最大最小内力,数值虽然有差别,都是安全的。影响面方法更精确一些,但缺点是它不能计算全桥扭矩包络图,而内力横向分配方法可以。扭矩包络图对曲线梁桥设计计算非常重要。许多曲线梁桥发生支座脱空、侧翻、爬移事故,它们在设计时用的软件,不可谓不高级,但共同特点是都不能输出扭矩包络图,它们的中墩偏心设置,全是盲目的。

(6)计算预应力
对曲线梁桥进行预应力计算,必须计算横截面的剪力中心。对于目前广泛应用结构/桥梁分析软件,发现:只有ANSYS的Beam24属弹性薄壁杆单元,可以计算单室薄壁杆截面的剪力中心。单箱双室截面,只要左右对称,可以把中腹板略去后按单室截面计算。除此之外的截面,ANSYS也没办法了。预应力钢索要用等效的空间力代替。钢索等效空间力是:竖向分力、水平分力、轴向压力、轴向压力绕主形心轴U(大致水平)的力矩、水平分力绕剪力中心轴的力矩,共5项。因为钢索分别归属于各主梁,它们的空间力也相应地作用于各主梁,所以轴向压力绕主形心轴V(大致垂直)的力矩、竖向分力绕剪力中心轴的力矩就不需要考虑了。钢索化为等效空间力之前,要扣除各项应力损失。摩擦损失、回缩损失、松弛损失尚可手算,徐变应力损失只能在梁格的徐变计算中同步得到,或者利用近似公式计算。
回复
atwo19830601
2009年03月12日 09:57:35
3楼
楼主大好人呀!!!
回复
hhchang
2009年07月17日 16:42:06
4楼
:call: :call: :call: :call:
回复
lgz19840116
2010年04月20日 09:55:00
5楼
分析的很有道理,长见识了~!:)
回复
kouzipeng2010
2010年04月20日 10:05:29
6楼
讲得有道理。楼主经验丰富:)
回复
simmonzxp
2010年04月29日 15:22:43
7楼
嗯,学习了,谢谢楼主
回复
song_san
2010年08月06日 17:18:54
8楼
谢谢楼主,学习!
回复
duanyufen
2010年08月14日 22:00:02
9楼
好东西学习学习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