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停1个月后复产,EDI后电阻降至1M
qyork
qyork Lv.2
2009年02月21日 09:24:29
来自于纯水系统
只看楼主

水系统流程:原水箱-原水泵(80L/min)-砂滤(0.3MPa)-碳滤(0.3MPa)-软化器(3天再生一次)-精密过滤器-RO加压泵-单级RO(出水60L/min)-中间水箱-加压泵-EDI(出水40L/min)-中间水箱-加压泵-超滤过滤器(出水40L/min)-纯化水贮罐+24h循环系统系统运行参数(很少,需要哪些数据请明示,我再提供):RO后电导率:一般在5~10微西/厘米(我们要求10以下方可进入EDI)

水系统流程:

原水箱-原水泵(80L/min)-砂滤(0.3MPa)-碳滤(0.3MPa)-软化器(3天再生一次)-精密过滤器-RO加压泵-单级RO(出水60L/min)-中间水箱-加压泵-EDI(出水40L/min)-中间水箱-加压泵-超滤过滤器(出水40L/min)-纯化水贮罐+24h循环系统

系统运行参数(很少,需要哪些数据请明示,我再提供):
RO后电导率:一般在5~10微西/厘米(我们要求10以下方可进入EDI)
EDI出水电阻:一般在2.5~5兆欧
循环系统电导率:一般在0.5~1.0左右

车间因停产检修、改造,从09.1.1~2.1停止用水,出于停产及防冻考虑,通过联系该系统设计、制造商,进行以下维护操作:
1. 原水箱至碳滤段排空存水。
2. 软化器进行再生,中止在吸盐阶段(使其中充满盐水,防冻)。
3. 向RO和超滤中加入1%亚硫酸氢钠进行膜保护(厂家建议再加30%甘油用于防冻,由于后来加装了暖气设施,我们未加甘油)
4. EDI进、出水口进行盲板封堵,存水不排空、不做处理。
5. 所有中间水箱、水泵均排空存水。
6. 08.12.31日,向制水车间内加装暖气设施,可保证室内(环境)温度不低于10摄氏度。

以上工作08.12.30日完成。1.15日,车间留守人员发现RO和超滤出现渗漏,渗出的亚硫酸氢钠溶液干固在渗缝附近(几乎每支RO两端都有渗出,超滤情况略轻)。发现以上问题后,由于该房间已有暖气设施,故车间决定变更维护方式:
1. 再生完成软化器,使其具备工作能力。
2. 排空RO和超滤中的亚硫酸氢钠溶液,清洗干净。
3. 每隔3天、每次4小时,运转一次 原水箱-砂滤-碳滤-软化器-RO-超滤 系统(跳过EDI和两个中间水箱、水泵)

09.2.1日正式复产,现有以下问题:
软化器的再生周期明显缩短(原规定每三天再生一次),现在由于RO后电导率始终在9~11之间,每次再生软化器后可降至6~10,但是仅一天,马上又恢复9~11,而且EDI出水电阻也降至0.7~1.5(偶尔刚开机可达2.5,但2小时后又会下降),循环系统电导率一般在0.8~1.0左右。

以上问题,感谢您能全部看完,无论是否对我的问题有所回应,谢谢您。

[ 本帖最后由 qyork 于 2009-2-21 09:30 编辑 ]
免费打赏
qyork
2009年02月22日 19:02:22
2楼
奇怪了,这里的高人们都还没放完春节假呢吧?
怎只有7人次看过,而且没任何回应?
拜托各位高人指点一二啊!
回复
云迪
2009年02月23日 11:00:06
3楼
疑难杂症,看来只有旁听的份了。
回复
qyork
2009年02月23日 19:55:19
4楼
:'(
满怀欣喜的进来... ...

不过,还是感谢您帮顶啊,谢谢了!
回复
spumone521
2009年02月24日 22:17:26
5楼
首先,EDI的进水绝大部分都要求FCE<40US/CM,FCE=进水电导率+CO2浓度×2.79+SIO2浓度×2.04。就目前您RO产水电导率来说,可以满足EDI进水要求,但不知您有没有考虑RO产水电导率升高的问题?您这个工艺,估计无法再改了。单级RO+EDI工艺是比较危险的。正确的工艺应该是双级RO+EDI,同时别忘了在两级RO之间添加NAOH。停机后出现的EDI产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是由于树脂饱和造成的。这个时候您需要对树脂进行再生了。告诉您再生办法:降低EDI产水流量,增大浓排流量,增加电流,将EDI产水进行循环,电阻率会慢慢升上去的。
回复
云迪
2009年02月25日 09:14:00
6楼
楼上高手,一定要顶。
我的项目中经常在一级RO前就加NaOH,一级RO后降TOC后进CDI,长期运行在13,14兆左右已经2年多了。当然前级预处理还是非常可靠的。
原水电导大约在400μs/cm左右,原水水质良好。
回复
qyork
2009年02月25日 10:30:09
7楼
高人呐!:D

已经通知岗位人员进行相关操作了,静待结果。

刚才岗位说今天刚开机能到8兆欧(前两天都是刚开机2~3,运转几小时后降至1附近)。

“有没有考虑RO产水电导率升高的问题?”
针对这个,我们怀疑是膜污染了,已经购买亚硫酸氢钠,准备进行清洗,同时检查软化器树脂再生和软化能力是否存在问题。

昨晚在公司值班,今早回家,如果有结果,明天第一时间上来汇报,HOHO!:victory:

BTW:我们公司这套系统没有任何加药设置,是否合理?
因为看大家的帖子都说EDI前应除二氧化碳、二氧化硅,楼上也说了这点,真是原始设计缺陷吗?
前级的软化器是否能够起到一些作用(因为见二级RO一般没说配软化器的)?
我不懂的,只是兼职负责制水岗位的管理工作,所以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理解。

谢谢大家!:handshake

[ 本帖最后由 qyork 于 2009-2-25 10:35 编辑 ]
回复
qyork
2009年02月25日 10:39:38
8楼
兄弟说的“一级RO后降TOC”是用UV氧化吗?
那你干嘛不先UV照射氧化后再加氢氧化钠呢?
(氢氧化钠是用于除二氧化碳吧?)
我不懂的,所以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理解。

我们这里只有一个UV设置在回水管路上,是用于杀菌的(制药用水--WFI原水及设备清洗用水)。

13~14,做梦也没想过,以前的确上过10,但仅仅上过而已。:(

[ 本帖最后由 qyork 于 2009-2-25 10:44 编辑 ]
回复
云迪
2009年02月25日 10:51:37
9楼
185nm紫外线降TOC,有助于5楼高手所说的FCE降低,此外,185nm紫外线可以有效破解臭氧、余氯等氧化性的东西,附带的杀菌能力也不可小视,对EDI运行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氢氧化钠确实是用于除二氧化碳的。
回复
qyork
2009年02月25日 11:01:22
10楼
迷糊了,185nmUV是将水中的有机碳氧化为二氧化碳(听TOC销售代表给讲的原理),它的电导率应该升高才对呀,怎会降低FCE呢?
回复
云迪
2009年02月25日 11:18:15
11楼
185nm用于破解含苯环的惰性有机物,至于CO2在碱性的水体中主要以碳酸根形式存在。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