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古建筑以其巧妙的构思设计,精湛的建筑工艺,科学的环保意识,融美观用于一体,在世界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在徽派建筑艺术的风格特色中,尤以其外观布局鲜明独特的美学意识引人注目,让纷至沓来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安徽南部的徽州古民居,又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孕育过新安文化和桐城文化,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江淮之间,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在建筑种类上表现为多样性,如寺庙、祠堂、民宅、店铺、牌坊、园林、亭台、楼阁,再者雕梁画栋、女墙照壁等;在建筑风格上南北各异,皖南清新俊雅,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皖北基本属朴实凝重型,一些建筑细部制作精致,表现出南北风格的融合和统一。
徽派古建筑以其巧妙的构思设计,精湛的建筑工艺,科学的环保意识,融美观用于一体,在世界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在徽派建筑艺术的风格特色中,尤以其外观布局鲜明独特的美学意识引人注目,让纷至沓来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安徽南部的徽州古民居,又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孕育过新安文化和桐城文化,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江淮之间,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在建筑种类上表现为多样性,如寺庙、祠堂、民宅、店铺、牌坊、园林、亭台、楼阁,再者雕梁画栋、女墙照壁等;在建筑风格上南北各异,皖南清新俊雅,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皖北基本属朴实凝重型,一些建筑细部制作精致,表现出南北风格的融合和统一。
2楼
有人说,要了解明代帝王生活,到北京去;要了解明清寻常百姓生活,到徽州来。甚至有人说,不谈徽州建筑,就不能真懂明史。由此可见徽州建筑的价值和地位。徽州建筑首推民居。它们多建于明清时期,由于民风淳朴古雅,崇尚孔孟之道,加之山峦重叠,避开了战火兵乱,故大部分保存完好,居民们依旧在祖先建造的房屋里生活,庭院中养鱼种花,街道上漫步购物……黔县的西递村和宏村是最典型的古村落。西递人家,家家庭院深深,房舍饰砖雕,园林多盆景,村里的履福堂、走马楼、大夫第、西园等从多角度展现了徽派建筑和园林的魅力。宏村的特色在于村子的布局构置,山溪沿一条人工水渠顺巷流淌,流入每户门内再流出门外,最后进入位于村中心的月塘。溪水带走了盛夏的酷热,也给村民带来了便利,人们在家中门坎下就可洗涮什物,蓄活水养鱼。1999年,西递村和宏村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称号。
徽派建筑,是古徽州独特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艺术结晶,是一幅形象生动的古徽州社会生态图。
回复
3楼
徽州位于安徽南陲,地处黄山白岳之间,山川毓秀,民物丰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徽州各地的民居住宅、祠堂、厢宇、牌坊、亭、塔、墓等建筑上的许多构件和局部,都饰以精美的石、木、砖雕。常见的如:牌坊、石狮、石马、座门、门窗、栏杆等。古徽州,民间建筑艺术相当发达建房有别具一格的传统旧俗。农村建房很讲究“风水”,认为房屋的大门忌对烟囱,立门对烟囱,就在大门楣上挂上镜子和剪刀,谓之“解煞”。门前行走的大路,也忌讳路的走向对准大门。徽州民居建筑,都是先由木匠立屋架,然后才盖瓦封墙。立屋架这天是个大喜之日,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屋架中有根正梁,是非常讲究的。砍伐时,拴绳牵挂,并用木马承托,绝不能落地。上梁时,披红挂彩的正梁两端插着金花,架在木马上,切忌人从梁上跨过,面前摆着猪头、鱼、鸡和其他供品,并点燃一对蜡烛,由房东上香祭梁,接着木匠撒着五供谷,口念赞词,手提酒壶,四方祭灵。赞梁仪式结束,撤去供品,在鞭炮声中上梁。木匠又有一番礼赞,众人齐声喝好。上梁日,要当天盖好屋瓦。
回复
4楼
徽州民居在屋檐下面和门、窗上面,还有个小屋檐,这叫“短檐”。传说当年宋太祖到徽州,在山中遇雨,避雨于一家山民的屋檐下,因屋檐短小,宋太祖被淋得浑身透湿,后来山民发现当朝天子竟在自家屋檐下避雨,连忙跪下请罪。太祖问他屋檐为什么造得这么短小?山民回答说是从祖上沿袭下来的,一向如此,太祖说:祖上的旧制虽说不能更改,但你可以在屋檐下再造一个屋檐,以利行人避雨。山民听后连称遵旨,当即请人在门、窗上端修了一道屋檐。一家修檐,百家效仿,渐渐地徽州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两层屋檐。
回复
5楼
徽州的民居绝大多数都设有“天井”,三间屋的“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的“天井”设在厅中,这种设计可以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但不好的地方是冬天冷,雨天潮。“天井”的设计跟徽商也有极大关系。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外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势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徽州的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远望去像是古城堡。这种高墙深宅,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徽州最大的民居往往是“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一百多个门庭”。
回复
6楼
徽州的私家园林都是因地势而筑,布局精巧,配以池水、假山、嘉树、花径、小榭、亭阁等,构成一个很幽静的小天地。私家园林的室内摆设极为雅致。一般正堂挂有中堂、对联,两边板壁上挂四幅长条古画,加上八仙桌、太师椅,都是古色古香的。讲究一点的屋内,处处有木雕装饰,在梁撑、窗衣、槛子门上木雕尤为精致。上堂檐口两柱檐撑,一般左雕“松鹤图”,右雕“椰鹿图”,图内镂空,立体感强,显得栩栩如生。有的在两厢槛子门上端,雕上“麒麟戏凤”、“鹤舞雄狮”、“喜鹊登梅”、“百鸟啼鸣”及锦鸡、梅花鹿等图案,都是活灵活现。有的在槛子门的槛棍栅上,还雕有各种字样,如“寿”、“福” 及“万代荣华”、“竹繁松茂”等。 有的还雕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图案,人物有表情,故事有情节,有环境气氛,表现得精巧细腻,令人叹为观止。徽州的私家园林,虽不如都市或宫廷园林的规模宏大,但却显得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由于建筑棱角突兀,极不规整,人在其内,外面人只能窥其局部,颇具谐趣。登亭顶平台,极目四望,又有另一番情致。
回复
7楼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它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它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它含隐蓄秀,奥僻深邃、凝重孤峭,寂寥幽丽,此谓之隐僻。它典正雅致,庄重高洁,文质彬彬,不染尘俗,此谓之典雅。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二云,“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卜山筑室,择水定居,必因地制宜,顺乎自然。尤为难得的是,徽人身处黄山、白岳(齐白云)之间,新安江之畔,山水之乐,得天独厚。故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徽派建筑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新安竹枝词》(清代乾隆年间盐商方西畴撰)云:“山乡僻处少尘嚣,多往山陬与水涯,到死不知城市路,近村随地有烟霞。”徽派建筑就错落在这咱人皆古质、俗尚真淳的桃源世界里,因而也绕以古朴的氛围,散发着古朴的气韵。清代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三云:
回复
8楼
袁中郎记曰:“新安江清澈见底,峰峦叠翠,隐隐见水中,时有突出水面者,嵌空如湖石。江行之一快也。江为山所夹,东流千里,石湍迅速,目所注视,辄不能了;而山喜为回合,数步一转。前舟莽莽,忽如入壁,折而随之,乃知其为窦也。新安江经严州,至钱塘入海。自张公山至钱塘,共三百六十滩。谚曰:‘一滩高一丈,徽州在天上。’李供奉诗云:‘闻说京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这里,生动地描绘了徽州山水的隐秀美,在如此山水之间营造的建筑,当然也要运用隐秀手法去绘制、构筑,直至形成隐秀古奥的隐僻特色。故错落在丛山峻岭、潺潺流水中的民居,均追求环水抱山、披绿含翠、明暗掩映之美,其色泽、体量、架构、形式、空间,均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而具有隐僻的特色。如清代嘉庆年间之歙县桂溪村(今属小溪乡),可谓“望衡对宇,栉比千家,鸡犬桑麻,村烟殷庶。祁年报本,有社有祠。别墅花轩与梵宫佛刹飞薨于茂林修竹间,一望如锦绡。而文苑奎楼腾辉煌射斗,弦诵之声更与樵歌机杵声相错。“(《桂溪项氏族谱》)这里,环境的优美寂静与建筑物的隐僻典雅均具有典型意义。数百年来,徽派建筑就点缀在这享有“山水画廊”之誉的徽州大地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回复
9楼
徽州桥名的由来
徽州古桥不仅数量多,类型繁,而且古桥的名称也妙趣横生。
一是以人或姓命名。这类古桥大多为纪念桥梁的建造者,或因某姓聚居地而命名。比如,歙县牌头的永宁桥,系由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桂林洪永宁捐资兴建。于是,人们为了纪念他的不朽功德,遂以其名“永宁”而命名之。同为歙县的宋村郑翁桥,也是因为桥乃郑闇、郑武相、郑风相等创建,因而得名“郑翁”。再如休宁古城山下旧市的赵公桥,婺源汪口的曹公桥,其名也都是取之于该桥的建造者之姓氏。像赵公桥为赵廷贤所出资建造,而曹公桥则自唐代就已经为曹氏先人曹仲泽所创建,其后历经明清两代,该桥虽时为洪水所冲圮,但曹仲泽的后人曹珏、曹俊、曹鸣远皆及时捐资或动员族人捐输给予兴复和重建,以承祖志。至于歙县和祁门的4座高阳桥,一看桥名,我们即会脱口而出,这一定是许姓人氏兴建的桥梁。果然不出所料,从歙县许村、唐模、西坡,到祁门的高阳桥,无一例外地是由许姓聚居村落或许姓人氏出资建造。正如许承尧在《歙县志》中所说,“桥名高阳,盖纪姓也。”
二是以地名桥。以地名桥不仅是徽州,而且也是全国其他地区古今桥梁名称的最主要来源,这类古桥,一是取诸所在地名的方位,诸如位于府城或县城的诸如歙县的河西桥。婺源的东门桥、西门桥、南门桥和北门桥,等等,都是分别处于歙县城之西练江,婺源县城东、西、南、北门外的方位;二是古桥所在的村落,如歙县桂林桥、休宁的蓝渡桥等。至于以山川河流名桥者,在徽州就更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和现象了,诸如绩溪的徽溪桥、歙县大谷运的谷川桥、祁门善和的和溪桥,以及歙县前山庵前的前山桥、竦坑村的百步岭桥等等,都是以山桥所在的山川而命名的。
回复
10楼
三是以重要的事件命名。重要的历史事件甚至传说事件,往往也会成为徽州古桥得名的—个由来。像歙县八都的登第桥,就是因为在建桥之时,村人中有余献可兄弟登第考中进士;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件大事,专门为古桥命名为“登第桥”。而绩溪城西二里之地徽溪津上的来苏渡桥,迹盛传着—个美妙的传说故事呢!故事悦:当年苏轼从海南做官归来,专程于途中来到绩溪,看望在此为知县的弟弟苏辙,因为士大夫在此渡口恭候和迎接苏轼,故人们遂将这一渡口改称为“来苏渡”。后来,该渡被改建为5孔石拱桥,人们于是便将此桥命名为“来苏渡桥”,一般简称“来苏桥”。当然这仅仅是美好的传说而已,据道光《徽州府志》考证,苏辙在绩溪当县令和苏轼自海南返归,前后相差十余年,说两人在绩溪相会并由此产生的来苏桥的故事,实在是子虚乌有。而据明初人程贞白考证,来苏桥的得名,恰恰不是苏轼,而是苏辙,是绩溪父老欢迎苏辙来绩溪,并相遇于潭石渡,故称“来苏渡”。宋代绩溪市民葛延敬建桥并亭于徽溪之上和桥侧,故此桥因渡而得名。不过,苏轼到过绩溪,虽然明显不是历史事实,只是一种美妙的传说,但在绩溪普通百姓心里和记忆中,传说就是事实。在歙县瀹岭屋村头,有一座名为“悦有桥”的单孔石拱桥,相传早年这里曾经发生灾荒。官府在此放赈救灾,拯救百姓。后来,当地人专门在此建厂亭和桥,以纪念这次放赈得救事件,人们便把此亭与桥命名为“悦有亭”和“悦有桥”。
四是名人诗词小的章句名桥。历代名人的诗词,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颂扬之情,辞章或朴实优美,或华丽旖旎。人们在对某一事物命名时,常常会从其中获得灵感,甚至干脆直接从中撷取优美的词句,命名此物。
五是因某种神话传说故事而得名。因神话传说而得名的古桥,徽州也有一些。像一些关于神仙之类的古桥,都是属于此种类型。如歙县渔梁左侧的望仙桥,相传就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拜访仙翁许宣平之处。而歙县沙溪上村口隆堨的仙姑桥,是郑仙姑至此,见桥圯难行,遂用石嵌之。也就是说,此桥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建造者郑仙姑而命名,歙县知县靳治荆在《过仙姑桥诗》中写到:“仙姑曾过此,嵌石放流泉。”而婺阴山坑的仙姑桥,则是传说中的何仙姑卖药处。此外,类似的以神话传说中神仙而命名的古桥还有歙县的仙花桥、祁门的三仙桥和绩溪旺川的太乙桥等等。至于以传说中的龙为名来称谓古桥者,在徽州更是各地皆有,俯拾即是。神话传说,折射出了徽州人精神世界的理念,透视出厂徽州人对美好的神仙世界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六是以文学语言命名的古桥。以文学语言命名的徽州古桥,大多数是描绘古桥的景色或表达对某种优美景色的期盼。如歙县桂溪的毓秀桥,即是怀着对该桥“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美好祝福和期盼之情而命名,至于遍及徽州各地被称为环秀桥的古桥,除了歙县呈坎环秀桥系因建造者罗环秀之名命名的之外,其他如歙县环山、婺源长清源、祁门西溪和绩溪余川之环秀桥,都是一种文学的语言,即希冀此桥环抱大自然的秀丽景色而命名的。再如歙县练江之上的练影桥、寿民桥南之栖霞桥等,也都是以一种文学浯言的方式而得名的。
七是以宗教教义或宗教人物而得名。徽州人的宗教信仰并不占据生活的主导地位,正如许承尧援引清乾隆时江绍莲所著之《歙风俗礼教考》所云:“徽州独无教门。亦缘族居之故,非惟乡村中难以错处,即城市诸大姓,亦各分段落。所谓天主之堂、礼拜之寺,无从建焉。……徽俗不佛、老之教,僧人、道士惟用之以事斋醮耳,无敬信崇奉之者。所居不过施汤茗之寮,奉香火之庙。求其崇宏壮丽所谓浮屠、老子之宫,绝无有焉,”(《歙县闲谭》卷十八)。但是,由于包括佛教在内的各种宗教大都提倡普渡众生、倡义行善,修桥铺路本身就是一个普渡众生、方便路人的最善之举。所以,徽州的古桥,以宗教教义或宗教人物(特别是佛教教义和人物)来命名的,具有相当的数量。即使是每县皆有、且不止一处的通济桥、永济桥等古桥,虽是济人过往,但它与佛教所倡导的普渡众生、广济天下的教义,应当说是有很大联系的。至于歙县、休宁、婺源、祁门等县9座被称为“观音桥”的古桥,实际上都是缘于对观音菩萨的佛教信仰而命名的。而婺源的普济桥,也都是缘于佛教的教义而得名的。至于那些为了修桥而到处化缘、省吃俭用的和尚尼姑,他们的名字大多没有被镌刻在古桥的石碑上,但他们确是集中代表了佛教徒对修桥事业的关注与执著。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类型以外,徽州古桥的得名还有其他—些来源与渠道,为了感激父母官的功德或希求政治的宽平,有的古桥就以父母官的功德而命名,如休宁岩脚的登封桥,就是因为倡修者徽州知府古之贤力辞百姓为他建祠名功,人们于他远赴广东升任按察副使之际,为表示对他的祝贺,取名为“登封”。再如休宁西街的惠政桥,也是为了纪念宋代知县邢钺修桥和在休宁的惠政而命名的。而婺源凤山孝子祠前的报德桥,也是为了报答宋代御史查元的建桥功德而命名的。再如以古桥的风水朝向而命名的,徽州也有一些,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黟县县治北和歙县呈坎的戊已桥等等。还有以建桥者所从事的职业命名的,如歙县潜口坤沙村的簸箕桥、上丰乡蕃村的草鞋桥,二桥的创建者分别是从事簸箕和草鞋织编为生的小手工业者,他们把织编簸箕和草鞋所积蓄的微薄的银两,倾囊而出,用于修桥事业。为此,人们将他们所创修的古桥,以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命名,体现了人们对他们建桥义举的尊重与爱戴。此外,还有一些纯粹是迷信称谓的古桥,如为了祈求降生贵子的歙县大皮坑的求子桥、祈求福荫后世的歙县荫嗣桥和绩溪县城北三里的嗣续桥等等
回复
11楼
大型立体木雕“刘备招亲”细腻生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