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工结构笔记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上学期间接触到的第一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0010-2002到现在的《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一直对其中最小配筋率45ft/fy这个公式的由来疑惑,不理解其原理,少了些追根究底的习惯,也就直接用着,最近在看魏利金教授编写的《《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应用解读及工程案例分析》》,看到了对这个公式由来的解释,分享给像和我一样不了解这个公式由来的同行:
来源:王工结构笔记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上学期间接触到的第一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0010-2002到现在的《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一直对其中最小配筋率45ft/fy这个公式的由来疑惑,不理解其原理,少了些追根究底的习惯,也就直接用着,最近在看魏利金教授编写的《《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应用解读及工程案例分析》》,看到了对这个公式由来的解释,分享给像和我一样不了解这个公式由来的同行:
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是根据“开裂即破坏”的概念而确定的。该原理至今仍直接作为确定构件最小配筋率的计算原则。图2-4-30所示为受拉普通钢筋开裂前后的受力状态。开裂前受拉区混凝土已呈塑性,中性轴下降(约0.45h),拉应力呈矩形分布,总拉应力约为0.45bhft(图2-4-30a);开裂以后全部拉力转由受拉普通钢筋承担,如果此时普通钢筋屈服,拉力为Asfy(图2-4-30b),根据开裂即破坏的条件就可以推导出相应的最小配筋率为0.45ft/fy(单位%)。
由此可以看出,最小配筋率与混凝土强度及钢筋强度有关,混凝土强度越高材料越"脆",而对破坏形态不利,故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最小配筋率成正比,钢筋可以提高结构材料延性,所以钢筋强度越高,最小配筋率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