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科学史之对水循环的认识
月一帘幽梦
2024年05月30日 16:21:01
只看楼主

    大自然的水汽变换难免引起人们的思考。思想家庄周(前369~前286)注意到日月运行,寒暑易转等自然现象周而复始的运动,其中提到:“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通降)施是。”①认为天上的云和地下的雨是相互转换的,“不能自止”的,论述了水循环的一个环节。稍后一些,《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篇中说到了水循环的另一个环节,“东海之极,水至而反,夏热之下,化而为寒”,即水流至东海,走到了极点,于是要返转回来。这和气温热到了极点就要转寒一样。怎样转还呢?同书《圜道》有极精辟的见解:“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意思是说,雨云自东向西冬夏不停地运动。西行变雨降至地面,再日夜不休地流入大海。所以说雨云永不枯竭,海洋也不会满溢。这种小(水源)变大(海洋),重(水)变轻(云)的运动,循环往复,称作圜道。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所在地理位置的水循环特点。


    大自然的水汽变换难免引起人们的思考。思想家庄周(前369~前286)注意到日月运行,寒暑易转等自然现象周而复始的运动,其中提到:“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通降)施是。”①认为天上的云和地下的雨是相互转换的,“不能自止”的,论述了水循环的一个环节。稍后一些,《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篇中说到了水循环的另一个环节,“东海之极,水至而反,夏热之下,化而为寒”,即水流至东海,走到了极点,于是要返转回来。这和气温热到了极点就要转寒一样。怎样转还呢?同书《圜道》有极精辟的见解:“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意思是说,雨云自东向西冬夏不停地运动。西行变雨降至地面,再日夜不休地流入大海。所以说雨云永不枯竭,海洋也不会满溢。这种小(水源)变大(海洋),重(水)变轻(云)的运动,循环往复,称作圜道。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所在地理位置的水循环特点。


    那么,什么是水循环的动因呢?南朝时期的何承天(370~447)认为:“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于注海。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海,所经燋竭。百川归注,足以补复,故旱不为减,浸不为溢。”②他的解释是相当精辟的。



    形象地图解水循环的过程,首见于明末清初的《日火下降,旸气上升图》,见图2-1。图中表现地表水经太阳能“旸蒸”,“阳气蒸湿,上升为云”,而天上的云又“云被阴压降而为雨”。古代方士和医家依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运行和风、热、湿、火、燥、寒六气的流转来解释天气和疾病。北宋熙宁年间沈括就曾根据这个理论成功地进行过一次天气预报。沈括在解释他做预报的依据时说,此前连阴,水汽已较充沛。但由于“厥阴”盛,多风,所以未构成降雨条件。而骤晴之后,“燥金入候,厥阴当折,则太阴得伸”③,太阳主湿,故而得雨。



 

   古希腊人对水循环的科学解释也系统地记载于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第八书中④。
    ①《水经晋水注》卷6,赵一清引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释文,王氏合校本。
     ②条文规定“正月一日以后,七月三十日以前听百姓用水。仍令分水入通灵陂”。
     ③光绪《山西通志?水利略二》。
     ④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52,商务印书馆,1958年。
     ⑤张华:《博物志》逸文,丛书集成本,第68页。
     ⑥《韩非子说林上》卷7,诸子集成本。
     ⑦张华:《博物志》卷2,丛书集成本。
     ⑧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0,《泰西水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