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有多少座钟鼓楼?
wux7788_18763
2024年05月15日 14:29:08
只看楼主

来源:建筑史学

哪都有座钟鼓楼 半截还在天里头 谈到钟鼓楼,我们先聊聊钟鼓楼是什么。    钟鼓楼 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



哪都有座钟鼓楼
半截还在天里头

谈到钟鼓楼,我们先聊聊钟鼓楼是什么。


   钟鼓楼 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


  城市中的 钟鼓楼 早为专用报时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建于明 洪武 年间的 西安钟鼓楼 是现存最古老的实例。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中国古代建筑闻名遐迩于世界,其雕梁画栋的风格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体现。其中钟鼓楼是古典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类。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座钟鼓楼矗立在喧闹的城市之间。这是古典与现代建筑的交织,宛如古与今正跨越着千年的对话。

   自隋朝开始,历朝历代无论是哪座城市,都少不了钟鼓楼的身影。无论是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还是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亦或是作为明清都城的北京都会有一座标志性的钟鼓楼。 正因如此,钟鼓楼的存在好似见证着数千年间的沧桑变幻。

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城市中的钟鼓楼早为专用报时建筑,古时里坊制城市实行宵禁,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晨钟暮鼓,以前用来报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 5 次。


现存最为著名的当属 西安钟鼓楼 ,在当时是城中最高的建筑。其坐落于东南西北的交汇之处,位于城市中最为繁华的地段。钟楼的外形华丽,内饰遍布了龙凤盘旋的彩绘。而鼓楼相较于钟楼就显得更为敦实,悬有“文武盛地”的牌匾,可见当时的钟鼓楼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北京的钟鼓楼同样也坐落于城市的中轴线上,鼓楼与钟楼相距百米遥相辉映。在梁思成看来, 钟鼓楼与故宫共同形成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 。在现代建筑的建造中,大多也围绕着钟鼓楼而修建,因此有钟鼓楼在的地方,往往也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圈。

从古至今钟鼓楼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现代,钟鼓楼成为了地标性的建筑。但在古代,钟鼓楼更具实用价值。



 

 
▲ 下雪的北京成了北平,站在烟袋斜街内庆云楼上遥望,矗立在四合院群中的钟鼓楼分外吸睛。 摄影/VCG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它们也象征着灯红酒绿的闹市区。 即使在今天,处在城市中心的钟鼓楼,依然是全城最繁华的地方,无论是 西安 钟鼓楼附近的 回民街 北京 钟鼓楼不远处的 什刹海 ,还是 杭州 以鼓楼为起点的 南宋御街 ,都在古朴中透露出盎然的生机。


 
▲ 坐落在 城中心的钟楼,是整座西安城中最繁华的地方。 摄影/田春  

 

钟鼓楼承载着岁月的旧迹和新痕,时光在这里仿佛折叠了一般 ——帝王在楼头俯瞰他的国土,将军在楼上巡视他的城池,老人们倚在楼边晒着太阳,年轻人则在不远处彻夜狂欢。正如作家 刘心武 所言:

 

“钟鼓楼高高地屹立着,不断迎接着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

       
       
? 左右滑动查看 ?  
▲ 图1:南通钟楼傲立雪中,抬头望去像是穿越到了伦敦的大本钟前。 摄影/杨斌;图2:西洋风的泉州钟楼融合了闽南特色,是福建的标志性建筑。摄影/赵啸飞  

 

 

古都的巅峰在哪里?


钟鼓楼独特的地位,最初来源于其特殊的职能。

 

在古代,居民们对于时间的流逝,大多以 击鼓撞钟 的更次为准——每天夜里为 五更 ,入夜的 定更 和清晨的 亮更 (也称五更)要先击鼓后撞钟,深宵从 二更 四更 都是只击鼓不撞钟,这就是所谓的 “晨钟暮鼓”

 

 
▲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景云钟,为唐朝景云年间所制,曾放置在西安钟楼上,如今楼中的则为景云钟仿品。 摄影/动脉影  

 

作为古老的报时工具, 钟鼓楼大多修筑在城市的正中心 ,使钟声和鼓声能够均匀地传播四方,辐射全城;而所谓“居高声自远”,为了让报时的声音更加悠远绵长, 钟鼓楼往往又建得极高 ,西安鼓楼北面的牌匾上,还题着 “声闻于天” 四字——恨不得让上天也听到。

 

对于古城来说,无论是汉唐的 长安城 ,元明清的 北京城 ,还是北宋的 “东京”开封 ,六朝古都 南京 ,钟鼓楼都是“标配”。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钟鼓楼,在全国范围内尚有 30余座 ,大多成型于 明清时期 ,部分由后人修缮或重建,巍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之中。


▲ 中国部分钟鼓楼分布图(不包括少数民族的鼓楼),有的为现代修缮或重建。 制图/Paprika


所有钟鼓楼里,形制最大、名头最响的,要属西安的钟楼。 尽管“长安城”里到处古迹、遍地风流,可在西安人眼里,钟楼依旧是不可取代的地标性建筑,从 明洪武年间 初建于广济街口,到 明万历十年 (公元1582年)由于城墙扩建搬迁到今址,钟楼一直都处在城市的正中心,俯瞰着这座沧桑古都。

 

▲ 巍峨的钟楼,贯通着南北东西,道路从这里延伸向天际 摄影/李文博


 
西安钟楼,是当时城内最高大的建筑物。 城中东南西北四条大道在它的脚下交汇,正好对应着楼内呈“十字贯通”状的四方 券门 ,绾毂东西、勾连南北;在方形石墩之上,总高36米的钟楼拔地而起,楼间有 重檐三滴水 ,楼顶为 四角攒尖顶 ,楼中还饰有描龙画凤的 和玺彩绘  

 
 
▲ 西安的钟鼓楼同框。 摄影/李文博  
       
       
       
? 左右滑动查看 ?  
▲ 图1:西安鼓楼的鼓,每面代表一个节气;图2、3西安钟楼内部的彩绘和建筑结构。 摄影/赵亮
 

 

相比富丽堂皇的钟楼,西安的鼓楼则显得更为敦实厚重。下部的石墩宽达 52.5米 ,当中开有 6米的券洞 ,南北干道穿楼而过,南面的匾额上题有 “文武盛地” 四字,相传喻示着西安城里的“钟鼓齐鸣”。鼓楼的历史尤早于钟楼,元朝的 “敬时楼” 就修在今天鼓楼的位置。

 

 
▲ “宽厚”的西安鼓楼。 摄影/李文博  

 

北京的钟鼓楼,则位于首都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 钟楼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钟楼东北角开一蹬楼小券门,登75级台阶至二层。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中国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到24.5厘米,重达63吨,是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据文献记载,铜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炉熔铸。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正所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古代关于铸造这口铜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传说当年铸钟久铸未成,眼看限期将近,老铜匠华严心急如焚,女儿华仙跳入炉中,终于铸成了这口大钟。百姓为了纪念舍身救父的华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现仍有遗址可寻。


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 北京 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鼓楼丰腴而钟楼清瘦,鼓楼为红墙灰瓦,钟楼则灰墙青瓦,用 余钊 《北京旧事》 里的话说, “鼓楼像一个穿红袍、戴红帽、矮胖身材的贵族,钟楼像是一个穿灰袍、戴灰帽、瘦高身材的平民”

 

 
▲ 中轴线上的北京钟鼓楼。图 /VCG  

 

或许是因为自元代始建就屡遭焚毁,经历明清两朝的重建和修缮,北京钟楼通体采用了 砖石 结构,整座建筑强化了 共鸣、扩音 传声 的功能。楼中二层的 “永乐大钟” ,通高 7米 ,重达 63吨 ,堪称“古钟之王”。钟响之时, “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与鼓楼一起,为古城播报了 600余年的“北京时间”

 

▲ 北京钟鼓楼文化广场


 

南京 的钟鼓楼则由于城市结构太复杂,大有“龙盘虎踞”之势,无法确定中心。明太祖定都南京,于 洪武十五年 (公元1382年)按照 “左列鼓架,右建钟楼” 的布局,在 黄泥岗 上修建了钟鼓楼。即便此后明成祖迁都北京(据传本来想迁都西安,西安的钟鼓楼就是为此而建),南京的钟鼓楼依然承担着 迎王、选妃 接诏 的重任。

 

到今天,南京的钟楼已然不存,鼓楼则被包裹在林立的高楼之间,成为一个区域的名称。

       

 



钟鼓楼,城市中心的防线


都城 ,钟鼓楼掌管着 时间 秩序 ,象征帝王的权威。而在 边关 ,除了报时之外,高耸入云的城楼还承担着 示警 巡防 的重任。

 

位于 张掖 镇远楼 ,仿造西安的钟楼建造而成,高高耸立在 河西走廊 之上,从楼名 “镇远” (又名靖远),就能依稀窥见其峥嵘气象。而楼上匾额,东为 “金城春雨” ,西为 “玉关晓月” ,南为 “祁连晴雪” ,北为 “居延古牧” ,四面的券洞仿佛连通其 “金城”兰州、玉门关、祁连山 居延海 ,显现出张掖咽喉要道的地位。

 

 
▲ 张掖镇远楼。 摄影/石耀臣  

 

而在北方, 宣化 清远楼 (钟楼)和 镇朔楼 (鼓楼)同样是属于“边塞”的钟鼓楼,拱卫在 北京 的西北方。清远楼始建于 明成化十八年 (公元1482年),矗立在高达 8米 的十字券洞上,外部为 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 ,檐上通体碧绿琉璃瓦,东、西二侧题有 “耸峙严疆”、“震靖边氛” ,威仪非常。

 

 
▲ 张家口宣化清远楼。 摄影/Howell  

 

宁波 鼓楼 (今海曙楼)的历史,更能追溯到 唐长庆元年 (公元821年),是 宁波立城之标志 ,也是镇守海岸线的战略要地。当年 明州 刺史以今天 中山广场 鼓楼 一带为中心,立木栅为城,称作“子城”(据说到今天,老宁波人打车还会在中山公园对门下车,而新宁波人一般在昇阳泰对面下车);到 后梁 ,因在明州置海军,鼓楼被称作 “望海军门” 。 

       
       
? 左右滑动查看 ?
 
▲ 宁波鼓楼。图 1/鲁蛋他爸;图2/图虫·创意  

 

宋朝 ,宁波鼓楼又改称 “奉国军门” 庆历八年 (1048年),新任 鄞县 (今宁波鄞州区)县令的改革家 王安石 ,专门为其写了篇 《新刻漏铭》 ,表示要以刻漏报时“勿棘勿迟”的速度,来推行改革、处理政事。

 

历经 唐宋元明清 ,几度遭战火波及,宁波鼓楼屡毁屡建,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之后,才定名为 “海曙楼” ,有 “波宁海定,沧海为曙” 之意,尽管在宁波城中心看不见海,清朝的 “海霹雳”施琅 依然有 “高立甬城楼上望,海船齐趁暮潮来” 之句,仿佛能听见猎猎海风。


▲ 俯瞰聊城光岳楼。图 /汇图网


 

山东 聊城 光岳楼 ,最初名为 “余木楼” 。明朝人在 东昌府 (今聊城)剿灭元军残兵,修筑砖城,并用修城余下的木头建起这座巍峨鼓楼,用以 “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 。到天下太平后,光岳楼又成为了 聊城文脉的象征 ,科举时代,本地人考中了秀才、举人、进士后,都要登楼以告祭 “文昌帝君”

 

▲ 夕阳下,由东昌湖望向光岳楼。摄影 /王振军


 

明清两朝 ,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 京杭大运河 在光岳楼附近经过,沿河而过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大多登临凭栏,把酒赋诗;而对于本地人来说,每逢 重阳佳节 ,这座 “盖在半空里” 的楼阁,则成为了 登高望远 的胜地,极目远眺,平原风光历历在目;俯视四顾,江湖城池交相辉映。

 

在陕北的 榆林 ,中轴线上 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 由南向北依次而立,形成 “六楼骑街” 的奇观;山西最北端的 大同 ,钟楼已然毁于历代的战乱和火灾之中,只剩下鼓楼傲立;而 银川 的鼓楼,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是宁夏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的办公地点……

 

 
 
▲ 上图: 宁夏中卫鼓楼,摄影/石耀臣; 下图: 山西大同鼓楼,图/VCG  

 

这些用于 报警、巡视 的钟鼓楼, 在城市中心缀连起古代边防的长线 ,守护着城市中的居民;又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失去其战略意义,成为古城的文化地标。时至今日,沧桑的钟鼓声已经远去,钟鼓楼却依旧散发着魅力。


 
 
▲ 上图:洛阳老城鼓楼,摄影 /王煜文 ;下图:安徽凤阳鼓楼,凤阳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曾经被称为“中都”,其间的鼓楼同样巍峨磅礴。摄影/ 刘树逸
 



“鼓楼的夜晚时间匆匆”


“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当它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然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 ”   
——刘心武《钟鼓楼》
 
   

梁思成认为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 ,来源于其南北 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 。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地安门再到 钟鼓楼 ,如果说中轴线像是都城“中枢”里的一条“神经”,那么 最北端的钟鼓楼,就像是其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 “鼓楼的夜晚时间匆匆”,人们来来往往,鼓楼却一如往昔,无声静默。 摄影/李越峥


 

相比庄严的 紫禁城 ,“高矮胖瘦”分明的 钟楼 鼓楼 更和蔼,也更“接地气”。它们俯瞰南北、纵览古今,忠实地记录着楼边的沧桑变化,也细腻地关注着居民们的市井生活,过去北京人说城里哪地儿热闹,往往是 “东四、西单、鼓楼前”


 
 
▲ 北京景山公园的万春亭是鸟瞰南北中轴线的最佳位置,这里南望故宫、北览钟鼓楼。图 /VCG  


清朝 以来,王公贵族多聚居于 什刹海 一带,他们奢华的生活方式对周边商业造成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辛亥革命后 ,冯玉祥把末代皇帝赶出了紫禁城,原本象征“皇权”的钟鼓楼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鼓楼以南到地安门一带 ,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 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 ,钟楼里甚至开了家 “民众电影院” ,价格低廉,去的往往是街坊四邻。

       
       
       
? 左右滑动查看 ?
 
▲ 从左至右: 日落时分的后海北沿。 摄影 /陈晨;什刹海 金锭桥畔。摄影/何嵘; 烟袋斜街卖东西的老者。摄影/DC zhang  


即便到上个世纪末期,钟鼓楼附近的生活依然是从容而悠闲的。那时的 烟袋斜街 就是个安静的小胡同,居民们往往去胡同里的 “鑫园” 澡堂洗澡; 后海 也尚未成为“酒吧一条街”,倒是小孩们 夏天游泳、冬天滑冰 的好去处; 南锣鼓巷 里见不到游客,只有传遍街头巷尾的叫卖声……


 
▲ 什刹海冰场上,家长给孩子买糖葫芦 。图/VCG  

 

 
▲ 而近期的南锣鼓巷却也真的不见了游客,图为2020年2月6日大雪的北京,空余保安和环卫工人。 摄影/DC zhang  

 

而在 西安 城里,过去有句民谚叫 “东大街上看时髦” 。所谓 东大街 ,就是 钟楼到骡马市这一段 ,属于西安的“金街”,至今仍是繁华热闹的商业区。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被人称作西安的 上海“小南京路” 朱文杰 老师在文章中描述钟楼附近的盛况——

 

“让人眼花的东亚饭店照相馆,再有钟楼照相馆,加上平安市场口钟楼电影院,广告橱窗中都挂着染了颜色的中国电影大明星剧照,好像都是1962年新中国首次推出的‘二十二大影星’。 出自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就有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 男的风流倜傥,玉树临风; 女的美艳如花,楚楚动人。 皆中国一流的‘时髦’也。  
   

▲ 西起钟楼,东至长乐门(西安城楼东门),东大街的变迁可以说是西安城市发展史的缩影。 摄影/杨瑞良


 

西安鼓楼 的背后,则藏着游人如织的 “回民街” (北院门小吃街)。这里往往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们奔赴西安后的第一站,街旁林立着以姓氏开头的“老字号”店铺,卖着 西安特色 的腊牛羊肉夹馍、成片的 红柳烤串 、比裤带还粗的 “大碗宽面” 和机器掰碎的 羊肉泡馍

       
       
       
       
? 左右滑动查看 ?  
▲ 回民街往往是大家奔 赴西安的第一站,也是平日里城中最热闹的地方。 图1、2/卢文,图3/图虫·创意,图4/罗杨  

 

尽管西安老饕们总会告诉你,那只是条“商业街”,但 钟鼓楼总是展现出他们最包容的一面 ——古老的钟鼓声还绕梁未绝,流浪歌手们也能站在楼边即兴演出;五湖四海的游客排着肉夹馍的长队,老西安在小巷的面馆里刚剥完一头蒜;城市里的灯火霓虹固然美丽,古老的钟楼即便是“熄灯”以后依旧能光彩照人。

 

▲ 回民街夜景航拍。 摄影/一佳One


宁波的鼓楼 则处在 三江口 一带,从城市建立开始就是老城的中心,当地有句俗语叫 “天封塔、鼓楼沿,东西南北通走遍” ,说的就是它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南面的 月湖 纤细而优雅,湖水连通着西边古老的 天一阁 ;往东则到了三江交汇处的 宁波老外滩 ,其开埠历史比上海外滩还早了20年,一直在风口浪尖见证着近代宁波的沧桑变化。

 


 
说了这么多,

钟鼓楼在古代有何作用?


1、十二个时辰有序报时

古人按照每天十二个时辰的时间来生活,但他们又无法像现代一样对时间精准掌控。报时对古人来说就极为重要。钟鼓楼便承担了这样的责任。钟鼓楼内通常采用圭表和铜壶来计量时间,各地击鼓鸣钟的形式或有不同。在明清时京城的钟楼和鼓楼每天戌时击鼓十八下,再敲钟十八下,各敲三遍,共一百零八下称为定更。

第二日寅时又以同样的方式击鼓敲钟称为亮更。其余时间每隔一个时辰便敲一次钟。明代郎瑛所撰《七修类稿》中写道:“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正是此数。”这便是敲钟一百零八下的缘由。

古人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这也是为何钟鼓楼常常都是砖石构建的二层建筑。这是为了强化敲击钟鼓时的共鸣和增强传播的效果。《日下旧闻考》中记载:“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钟鼓的悠扬声能够传播数十里远,城中之人便随处可听见钟鼓声。钟鼓楼就以这样的形式日复一日告诉着百姓是何时辰。

钟鼓楼的报时不仅是为了让都城中的百姓知道时辰,更是便于管理。当时的官府规定晨时鸣钟开启城门,傍晚击鼓时关闭城门,其余的时间称为宵禁。若是在宵禁时间仍在外游走,则会被官府拘禁起来。因此百姓都严格遵守着钟鼓声的提醒。历代便按照晨钟暮鼓的形式将都城的治安管理得井井有条。

在古代,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极有规律。古人将黑夜分为五更,每更次为一个时辰,即现代的两个小时。元明两代的报时方法已无据可查,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所谓“晨钟暮鼓”。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



 

在古代,铜刻漏计时,鼓手们听到铙响后击鼓定更,钟楼听到鼓声后撞钟报时。这一科学的铜刻漏计时、更鼓定时和铜钟报时程序,系统地为文武百官的上朝和百姓的生息劳作和生活起居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清代计时仪器改用时辰香,严格定制的时辰香为盘旋状,均匀燃烧,在经过精确计算的刻度上悬挂小球,下接金属盘。当香烧到该刻度,球掉入盘中报时,提醒鼓手击鼓。


因此,钟鼓楼都修建于城市的中心,以便四方的百姓都能够听到钟鼓之声。在西安鼓楼的牌匾之上还书有“声闻于天”四字,可见当时的人们想让上天都听到击鼓鸣钟的声音。即使钟鼓楼在现代不再具有报时的功能,但它也陪伴了一座城市千百年来的日出日落。在人们的心中仍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

2、传递警报讯息

钟鼓声的悠扬不仅能够告诉人们时间,还可以向人们传递信号。

宋代孔平仲所作的《孔氏谈苑·封置鼓楼》中写道:“齐李崇为兖州刺史,州劫盗,崇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搥鼓乱击。诸村如闻者,搥鼓一通,次闻者,复搥以为节。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伏其险要,无不擒获。诸村置鼓楼,自此始也。”

由此可见,钟鼓楼是一种极其便捷的传播讯息的方式。兖州的百姓充分利用了鼓声传播广泛且迅速的优势,来作为防范盗贼的工具。通过层层的传播,让盗贼无处可逃。

同样如若有敌人进犯,钟鼓楼亦会敲响大钟以示警报,让城中的军民做好戒备。在古代的军队中有着“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的规定。并且“闻鼓不进者斩”。因此钟鼓楼在战争中充分具备了冲锋信号的作用。

《司马法》中提到了:“鼓车、鼓马、鼓旌旗、鼓徒、鼓兵、鼓卒。”以及不同的鼓声来传递不同的信息,士兵们通过密切的配合来完成一场作战。鼓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得益于鼓声传播的范围广泛,才能成为传递信号的工具。

3、巡防边关

在边关矗立的钟鼓楼还具备了保卫边疆的价值。天津市的渔阳鼓楼古时是守卫边关的绝佳之处。在古蓟州以北,原为古代游牧民族的聚居之地,因此矛盾不断。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曾带兵在此驻守。此后百年间,蓟州也是不容忽视的边防要塞。渔阳鼓楼上方的“畿东锁钥”四字牌匾表明了蓟州作为北方重镇、军事要塞的重要。

位于宣化的清远楼和镇朔楼也是镇守于边塞的钟鼓楼。楼中题有“耸峙严疆”、“震靖边氛”等字,显现了钟鼓楼在边塞防御中的作用。宁波鼓楼在古时也是战略要地。因其修建高耸,登高望远,仿佛能看见远处海浪上的船帆。

因此在作为防御要塞时,能够快速地掌控敌人的位置。聊城的光岳楼在明初修建完成,其用处为“窥敌望远”。后来没有了战乱,光岳楼成为了聊城文化昌盛的象征,凡是金榜题名的学子定要登楼祭拜文昌帝君。此后也逐渐成了登高远眺的好去处。京杭大运河由此经过,登高望远便能将风光尽收眼底。

4、皇权的象征

钟鼓楼除却报时、警报、驻守等实用性外,更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建造之精美,工艺之精湛。最具代表性的西安钟楼以唐宋的建筑技法为基础,又结合了明清时期改良后的建造技艺。彩绘和木刻层层重叠,突显了鼓楼的庄重。

西安钟楼顶端的形制不亚于故宫,重檐结构加上龙凤彩绘,以及对角线式屋脊所簇拥的金顶等皆是皇家专属的建筑特征,令人明显看到皇权在西安钟鼓楼中的体现。

北京的钟鼓楼同样使用重檐形式,这象征着皇权赋予它的庄重。北京的钟鼓楼在过去由銮仪卫负责报时。计时所用的铜刻漏以及碑漏就放置于鼓楼的第二层,误差不会超过二十秒。可见古人对于钟鼓楼报时系统的严谨。钟鼓楼不仅是带动城市不断运转的建筑,更承载着统治者对国家和政治的期望,否则钟鼓楼

无法拥有与宫殿一般庄严的规制。

除此之外钟鼓声传播到城中的每一个角落,督促着百姓循规蹈矩的生活,将秩序扎根于百姓的心中。这是国家权力的实施,也是皇权的统治。在钟鼓楼之上,那些寄托着国家海晏河清、繁荣昌盛的牌匾都体现着国家对于政治的诉求。

张掖钟鼓楼中,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牌匾上所书“金城春雨”、“玉关晓月”、“祁连晴雪”、“居延古牧”等词,无一不体现着钟鼓楼被赋予的责任。从一座座钟鼓楼中能够看到历代统治者对于国家昌盛寄予了厚望。

三、古今交织的见证

尽管如今的鼓楼不再有晨钟暮鼓之声,也早已被高楼大厦遮掩。但它仍旧承载了一座城的历史,开启着一座城的未来。在西安钟鼓楼旁早已出现了一条热闹的回民街,来来往往的人群络绎不绝。

北京钟鼓楼旁也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川流不息的人在这里聚集,这里不会再冷清寂寥。在其他的城市,还有许多座钟鼓楼都隐藏于人声鼎沸之中,可这样的钟鼓楼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是一抹独特的色彩。现在的钟鼓楼不再似从前那般庄严,令人不敢靠近。

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如今的钟鼓楼已经融入了万家灯火中,好像更有烟火气,让人觉得它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守护这座城市。在这个时代,钟鼓楼矗立在城市的交汇处,让人看到了古今交织的盛景。在不经意之间,仿佛可以从钟鼓楼沉稳的身影中看到数百年的更迭,看到继往开来的繁荣景象。


结语

如今的钟鼓楼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它的存在仍旧提醒着人们过往流逝的千年岁月。即使它已不能再为城市的人们报时,亦不能起到防卫作用,甚至仅是一座无人问津的古老建筑。可它依然是历史的见证者。

纵然时光飞逝,但只要钟鼓楼仍矗立在城市的中心,它的存在能让无数的人回望中国的曾经,从它的身上感受到中国建筑与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