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位于新加坡中区社区,总面积为63公顷,两侧为居住区,场地内包含长2.7千米的混凝土排水渠。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新加坡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不断建成社区和公园来满足居民需求。原碧山公园始建于1988年,建成的最初目的是为碧山居住新区与宏茂桥区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同时在建成区之间形成绿色缓冲带,构成城市良好格局。
场地位于新加坡中区社区,总面积为63公顷,两侧为居住区,场地内包含长2.7千米的混凝土排水渠。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新加坡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不断建成社区和公园来满足居民需求。原碧山公园始建于1988年,建成的最初目的是为碧山居住新区与宏茂桥区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同时在建成区之间形成绿色缓冲带,构成城市良好格局。
加冷河作为新加坡最长的一条河流,10km长的加冷河贯穿中心岛,从皮尔斯水库流向滨海水库,同时也贯穿在这绿色空间中,该时期城市中大量修建混凝土排水与运河系统以防患大范围的洪水,故加冷河水道的几处关键位置被建设为混凝土沟渠,使得雨季时水可以快速排出,加冷河的混凝土身躯也使公园和生活社区分隔。但是随着城市中地面硬质铺装大面积铺开,城市出现内涝,故而新加坡政府提出对于河道综合治理的需求。
该案例作为城市滨水设计的典范,碧山宏茂桥公园与SWA、SASAKI、TCL、WEST8等全球顶级事务所所做的滨水设计都不一样,因为该团队十分重视水文与生态。
碧山宏茂桥公园面临提升运河供给、防汛能力和加强社区联系的矛盾,设计团队与公园和水利部门考虑重新使用传统方法来最大化满足土地、经济和人文需求,提出拆除加冷河的混凝土沟渠恢复自然河道,其新的方案设计整合了这两个看似相反的要求。
团队核心工作是建立出一种新的热带城市水文景观处理方式,这种方式满足了新加坡水独立供给与洪水暴涨治理的双重要求,同时在紧凑的城市中创造出了河岸生态系统。
改造后的加冷河河道蜿蜒曲折、宽窄不一,如同自然河流般拥有着多样化的流动形式与流速,塑造出极为宝贵、自然而又多元化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而河漫滩的设计为新加坡城市环境中创造了一种新型高质量公共空间,无论是跨越河流的三座新建桥梁,顺着河道延伸的台地状滨河走廊,滨水平台,供人横渡河道的踏石,引用干净河水的戏水广场,种种设计都拉进了人与河流的距离。
景观团队提出河漫滩的概念,即当水量小时,其露出宽广的河岸,为人们营造出一个可供休闲娱乐的亲水平台;当因暴雨水量上涨时,临近河水的公园用地可加宽河道,使水顺流而下。该概念确保了足够的公园用地,创造出更多交流空间。
同时重新设计的河道断面使河道通过洪水的最大宽度从原来的17-24m拓宽到现在的几乎100m,将对河水的运输能力提升了近40%。
这个案例采用的是局部之和大于整体的方法。碧山宏茂桥公园不仅仅是公园,加冷河也不仅仅是一条排水沟渠,两者相互依存,是社会和生态的基础设施,是公园与水资源、洪水管控、生物多样化、娱乐的巧妙结合。
景观团队应用水力学模型来预测水道,建设更稳固和更多变的河流。传统的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术的组合)用于加固新河岸,以作为对计算机技术的补充。
同时引入12种生物工程技术,在一条60米长的支线排水道旁进行了为时一年的研究,以测试植物的适应性与生长状况。结果证明,应该根据植物生长密度、土壤条件、坡度以及植物根强度进行调整。
土壤生物工程来源于生态工法技术,包括梢捆、石笼、土工布、芦苇卷、筐、土工布和植物,是指将植物、天然材料(如岩石)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稳定河岸和防止水土流失。与其它技术不同的是,植物不仅仅起到美观的作用,在生态工法技术中更是起到了重要的结构支撑的作用。
这一技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亚洲和欧洲,在中国,历史学家早在公元前28年就有对生态工法使用的记录。生态工法结构的特点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且能够通过日益增加的坚固性和稳定性进行自身的修复。
这种技术安装成本低,并且从长远利益看,比僵硬的混凝土河道更具有可持续性和长期经济效益。
从混凝土排水渠中拆除下来的混凝土块全部被用于重塑河床,砌筑群落生境、步行道以及建设“回收山地”。
其为到访者提供俯瞰公园与河流全景的平台,这种拆除运河混凝土沟渠,修复自然河道的大胆举措,不仅使其花费比运河改造设计减少了15%,同时回收的混凝土块再利用是对环境更好的保护,也彰显出场地独特的城市河道发展记忆。
景观团队考虑到当遇到极端灾害性洪水事件时,沿着河岸设置的警告标志、红色标记和浮标。在大雨将要来临前或者水位上升时,水位到达安全节点,由河水水位感应器、警告灯、报警器以及语音通告设备组成的综合监视报警系统以确保在暴雨和水位上涨之前向公众发出警报,提醒公园游客远离红色标记区。
河水水位缓慢上升,游客有充足的时间从河边转移至更高的地面。此外,在选定的地方还设置了带浮标的安全线、闭路电视和24小时巡逻侦察队。
在洪水之后,绿地中滞留的大量雨水,缓缓地排向下游地区,加上绿地中土壤对于水体的吸附作用,洪水由来到去这一过程仅耗时数小时,其后河岸地区将再次开放,供人游玩。
碧山宏茂桥公园最终向人们展示了蓝绿城市基础设施的新愿景,在满足
水资源独立供给与洪水治理
的同时,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创造生态、社会与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