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郊区化,为什么不是一回事儿?
善良的夕阳
2024年03月22日 11:25:40
只看楼主

在二战后的美国,大量家庭从城市转移到城郊社区,随之开启了 郊区化 的进程。这场综合性的社会运动对塑造二战以后的美国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成为理解现当代美国的重要线索。   美国郊区经典住宅形象 图源:《蓝丝绒》 而以中产阶级为主要受众的美国影视工业,也开始将镜头聚焦在美国郊区的家庭生活,展现了郊区化背景下的社会变革。其中不乏一些作品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共鸣,比如电影《美国丽人》、电视剧《绝望主妇》——它们大胆地揭示了许多美国的社会问题,直指美国郊区中产阶级的生活危机和精神困境。

在二战后的美国,大量家庭从城市转移到城郊社区,随之开启了 郊区化 的进程。这场综合性的社会运动对塑造二战以后的美国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成为理解现当代美国的重要线索。


 

美国郊区经典住宅形象

图源:《蓝丝绒》


而以中产阶级为主要受众的美国影视工业,也开始将镜头聚焦在美国郊区的家庭生活,展现了郊区化背景下的社会变革。其中不乏一些作品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共鸣,比如电影《美国丽人》、电视剧《绝望主妇》——它们大胆地揭示了许多美国的社会问题,直指美国郊区中产阶级的生活危机和精神困境。


 

中产阶级的精神困境

图源: 《绝望主妇》S1E8


如今,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我国当下的议题。理解美国郊区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同时对比中国郊区化的情况,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启发与指导。



中美郊区化

进程对比


(1)美国:居住优先的郊区化

我们首先来看美国城市化的整体进程。


美国城市化进程具体分为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对应S曲线的三个典型阶段,分别是前段缓慢增长期(1609-1830)、中段快速增长期(1830-1920)、后段缓慢增长期(1920-今)。前两个时期是传统城市化阶段,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城市化率不断提高。而到了第三个时期,传统城市化开始向新型城市化转型。


 

美国城市化进程(非等年距)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


1920年至1970年,城市郊区化开始发展,由于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的产生,大都市的中心区人口逐渐向郊区转移;1970年以后,大都市的郊区人口正式超过中心区人口,成为美国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美国进入了后郊区化时代。


 

美国人口分布的历史演化

数据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


所以,郊区化是城市化后半段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它在 居住郊区化 的主导下,依次带动工业、商业、办公的郊区化,从而塑造了美国城市的格局,在城市中心区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城市蔓延区域。


(2)中国:工业优先的郊区化

同样地,我们先来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我国经历了第一个时期的停滞与波动(1949-1978)、第二个时期的快速增长(1978-今),目前城镇化率达到了66.16%(2023),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总体而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将呈现出S形增长曲线。


 

我国城镇化进程

数据图源:国家统计局(2023年)


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最先开始郊区化的是 生产空间 而非生活空间。1950年计划经济时期,大城市郊区开始建设工业卫星城;1978年改革开放和1988年土地有偿使用改革后,进一步掀起中心区企业外迁郊区的热潮;直到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商品房进入人们视野,房地产市场促进了郊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并且带动了商业和基础设施的完善,郊区化的主体从生产空间转向生活空间。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外围的郊区逐渐成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 “缓冲地带” ,也成为中国重要的城乡景观,这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直接结果。


中美郊区化

原因对比


郊区化的产生,是 “市场选择” “政府引导” 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中美两国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美国由“市场”来主导,而中国则是由“政府”来主导。我们先来看美国的情况:


(1)美国:市场先于政策

A.市场选择

美国是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其城市化的发展基本是自然演进的结果。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和产业大量集聚,生产和生活成本增加,而边际收益不断下降,出现了“集聚不经济”现象,于是人口和企业逐步向郊区分散。


一方面,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城市产业结构扩散,成为城市内部的“郊区化推力”;另一方面,郊区的宜居环境、交通方式的发展,成为城市外部的“郊区化拉力”。这些客观的物质条件,都直接地促进了市场对郊区的偏好。


 

美国郊区化的市场原因

图源:自绘


面对城市中心区财产税收的加重、基础设施的陈旧、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郊区对传统支柱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部门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再加上交通网络的完善、汽车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企业家为了追求利润从而开始向郊区转移。而产业的郊区化使资金、技术等要素也向郊区流动,进一步成为郊区化的有力杠杆。


同时,家庭因素也不容忽视,美国人的普遍价值观认为,郊区更适合对后代的教育。郊区意味着以更少的成本,获得更好的住房,还有更为自由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工业化以后,孩子被认为是潜在的家庭小组的工作成员,父母开始将他们视为需要被培育的对象,这种“儿童中心主义”价值观让郊区住宅更加成为了大多数美国人的理想选择。


B.政府引导

除了市场自身的选择,美国联邦政府也开始制定政策来促进郊区化发展,包括住房政策、税收政策、高速公路政策等。


 

美国郊区化的政策原因

图源:自绘


二战后,美国中心城市住宅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同时城市问题也逐渐显露,于是政府开始推行住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降低郊区住宅价格。其基本思路是,通过补贴中产阶级的私人住房建设,鼓励这些人群搬进郊区,让他们原有的居住区成为工人阶级可负担的对象,以此来满足这部分人的居住需求。如此,每个旧社区都可以被下一阶层的人群所利用,而房屋最终会流向平民阶层。


此外,高速公路政策也增大了郊区的吸引力。各州政府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开展高速公路网建设,为人口和企业向郊区迁移创造了极大的便捷。


(2)中国:政策先于市场

A.政府引导

相比于美国的市场主导模式,我国郊区化的主要推动力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起支配作用,而企业和居民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郊区化的政策原因

图源:自绘


最初在50年代,政府开发郊区的直接动因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了80年代,政府开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价格杠杆吸引企业与人口来到郊区,优化空间资源利用格局。然后是90年代,在住房制度改革后,商品房交易制度打开了住房市场,也促进了市场对价格较低的郊区的偏好。


可以说,我国的郊区化带有浓厚的 “城建思维” ,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权衡与引导。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郊区化的快速发展,更是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地产商的投资开发息息相关。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和推动现代城市建设,将征收的土地高价出让给开发商,并以此收入来投资配套设施建设,从而促进土地升值和城市发展。这种城建逻辑客观上推动了我国郊区化发展。


B.市场选择

我国的市场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响,其对郊区化的作用就显得更为“被动”。不过,中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中心区日渐增长的居住和生产成本、郊区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居住环境,这些因素都通过市场机制为郊区化提供了动力。



中美郊区化

影响对比


(1)对美国的影响

A.城市结构方面

郊区化使美国城市空间向外扩张,形成多中心化结构,让美国社会有机体不断融合,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空间。


但是,由于美国体制的局限性,联邦政府未能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加以有效地引导,造成美国郊区化发展的过于放任自由,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产生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美国城市结构的多中心化

图源:自绘


与此同时,城市无序蔓延对中心区也是一种伤害,造成了城市经济的空心化。制造业与中产阶级的大量外迁引起了连锁反应,中心区的服务业发展受阻、失业率与贫困人口大幅增加、城市税基萎缩、财政赤字严重,由此,美国大城市出现了成片的衰败街区,整个城市经济也出现衰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开始意识到过度郊区化所带来的灾害,反思了30年代 “广亩城市”思想的弊病,并逐渐形成“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等理论。这些理论强调紧凑型的土地利用模式,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混合功能利用土地﹑保护开放空间、提倡公共参与等。这些理论也为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回流奠定了基础。


B.社会结构方面

郊区化也重塑了美国的社会结构,加剧了社会分化与隔离。随着富人与中产阶级逐渐迁往郊区,他们建立了新的有效的边界,与城市下层形成划分。而中心区则逐渐成为了主要由贫困人口居住的地方,特别是黑人和拉美裔。这种人口分布模式进一步产生了贫富差距加大、犯罪率提高等社会问题,为整个社会带来隐患。

 

美国社会结构的分化

图源:自绘


在郊区化过程中,郊区吸纳了中等收入以上的各个阶层,也让他们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互相影响、彼此渗透、逐渐同化,并且形成了相应的郊区文化。


社区环境 方面,郊区的土地利用、公共设施、商业设施、社区制度等都形成了中产阶级的标准与范式。他们逐渐脱离了对中心区的依赖,并通过空间距离和居住标志建立起专属的社区。而社区内部则是低密度蔓延的独栋住宅、宽阔的绿地、繁多的车辆,这也造成了郊区生活的高碳化。


 

中产阶级社区的边界意识

图源:《绝望主妇》S1E5

 

低密度的居住环境

图源:《绝望主妇》S1E1


家庭生活 方面,郊区化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婴儿潮,也让中产阶级开始注重家庭的经营、注重子女的成长。在典型的郊区家庭中,男性负责外出工作,而妇女负责照顾子女,并成为社交活动的主角,不过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双职工家庭也在不断增加。在郊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下,消费主义的观念也开始生根发芽。


 

典型的郊区家庭结构

图源:《绝望主妇》S1E1

 

厨房成为家庭主妇社交场所

图源:《绝望主妇》S1E4


个人心理与精神 方面,郊区中产阶级比较注重身份认同与形象塑造。在这种郊区文化的影响下,中产阶级衍生出了一定的面具属性,不断通过新的标准来划分阶级与身份,比如昂贵的“乡村俱乐部”等。但是当家庭出现经济问题时,阶级的快速下滑会瞬间撕下这层表面的光鲜。这是过剩的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对精神造成的扭曲和压迫,导致美国中产阶级容易产生出一种"身心分离"的心理疾病。


 

“身心分离”的中产家庭

图源:《绝望主妇》S1E16


总之,郊区化对社会结构而言,是按照种族和阶级重新过滤的过程,其结果是加剧了美国社会的隔离与撕裂,也促进了郊区中产阶级及其文化的形成。这种情况也是直到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出现后才开始转变。


(2)对中国的影响

A.城市结构方面

在对城市结构的影响方面,中美郊区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促成了城市的多中心化结构、城市的过度扩张,以及粗放的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但是,郊区化蔓延对我国耕地的影响更加突出——中美土地面积相当,而我国适用于居住的面积远远小于美国,且我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因此,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往往以牺牲耕地为代价,这也让耕地保护日益突出、不容忽视。


由于我国的郊区开发更加依赖政策引导,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当这种非市场化手段脱离现实需求,或者缺乏长远的经营规划,可能会导致资源错配的后果,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产生“鬼城”、“空城”的现象。随着城镇化新阶段、人口负增长的出现,超标的城市推进模式更加变得不可持续。


 

超标的城市扩张和房地产开发

图源:网络


此外,我国郊区化进程中并没有出现空心化的现象。这是因为,我国的郊区往往被视为城市发展的“被动结果”和“副产物”,而不是“主动选择”,郊区化迁出的主要是普通工薪阶级,而中心区依然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仍具有集聚效应。


B.社会结构方面

相比于美国社会结构的分化,我国的郊区化则是呈现出以中低收入者为主的多元化,形成了宏观上的混合和微观上的隔离。具体表现为,富裕阶层居住在郊区别墅区,中产阶级居住在高级商品房社区,中低收入者居住在商品房或者保障性住房,外来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则在城市边缘的城中村集聚,不同居住空间相互邻近而又彼此隔离。


但是,混合不等于融合,多元的人群更需要多元的生活方式,需要为不同人群提供宜居宜业的郊区环境。这也意味着,郊区不能仅仅作为城市的附属品,规划功能单一的“卧室郊区”、“产业郊区”,而是应该把它当作独立完整的生态,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和升级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复合的社区,逐渐脱离对中心区的依赖。



总结与启示


郊区化的成因 来看,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市场选择”与“政策引导”的相辅相成。市场可能是盲目的,需要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政策也可能是超前或滞后的,需要参考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动向。对于我国来说,市场的作用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辅助政策以建设更加密度适宜的郊区。


郊区化的影响 来看,城市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状态可以反映出城市发展的健康程度,在城市的规划中应该共同关注。城市的中心区需要避免人口和产业的过度流失,保持足够的活力与吸引力;城市的郊区需要避免低水平的无序蔓延和过度开发,同时为不同人口的融合创造条件。我国郊区化的重难点是优化城市结构,引导城市走向更有效率的多中心模式。


本质上,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结构和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环节,其关键在于控制合理的空间分布和人口分布,让城市能够可持续地发展。

免费打赏
wqh6510
2024年03月23日 16:05:15
3楼
中国的城市化主要是户口限制了进程速度,中国无形中把人口划分为城市人口与农业户口,城市人口由农业人供养却不让粮食涨价。城市人口待遇商有社保、医保农业人口也想投保却不让只能参加灵活就业,虽然现在农业户口国家己取消了但各地派出所户籍都把农业户口本上职业一栏备注为“粮农”,我不知道留下这手以后还要压制农业户口用的吗。
回复
听风8888
2024年03月25日 05:40:26
4楼
郊区化和城市中心的分离,是否和公共交通不方便有关,更大的层面上讲可能还是公共财政出现了问题,导致无法抑制市场的分层作用(首先就是商品的品牌集中,导致分工的极度细致,从而使人产生了对资本和品牌依附,进而产生了居住和生活生产习惯的分层,从而作用于社会心理);我个人觉得想破局,就必须加强对精英阶层或者说公众人物的社会活动的作出一定的限制,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民众都在观察精英阶层的举动,并会有一定的追随和憧憬。回到郊区化和市中心建设上来,从名字上不难理解,作为一个城市,郊区化可能能提供一定的教育、生活设施,市中心更多的承担一些服务功能,如公共服务、社会生产服务等,而生产功能即我们普遍大众心理意义上的工厂,可能更多的需要遵循市场和物理条件的约束。回到我国的现实,为了更有效的打破城乡二元化、东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大规模更新郊区的时机非常重要,当社会保障没有跟上的时候,过分激进的建设郊区会导致社会更大的分离,我觉得现状可行的办法是给拆迁户提供养老保险,向社会注入流动性,向社会宣传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性,重塑社会信心
回复
听风8888
2024年03月25日 11:42:32
5楼
城市化,不是从农村搬到城里就叫完成了城市化,城市化是个广泛的定义,用我的理解来说,作为一个人完成了城市化,指的是可以依靠自己在城里立住脚,有了可以在城市里安家立业的手段,如果仅用狭义的城市化概念来理解,有了房子就算完成了城市化,或者变换了户口属性就算完成了城市化,那有点片面,因为城市化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性概念,人的城市化包含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可以转换说成是生活方式城市化,适应了现代的生活节奏,我把这种转变简称为人的城市化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