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新风貌
不拘小节的紫菜
2024年03月19日 23:31:33
来自于水利时事
只看楼主

图为2022年9月,大运河北京通州段水清天蓝岸绿。通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碧波荡漾北运河,一水连通京津冀。     编辑  |  张宁


图为2022年9月,大运河北京通州段水清天蓝岸绿。通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碧波荡漾北运河,一水连通京津冀。


   

编辑  |  张宁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北运河将京津冀三地紧紧串连在一起,拥抱在她蜿蜒的臂弯中。站在北京通州北关分洪枢纽旁的大光楼上眺望,北运河平阔如镜,宛如一条飘带伸向远方。


然而,自20世纪开始,北运河却断航百年,沿岸一度工厂废水和生活污水混排,河道风貌毁损严重,人文活力式微。


京津冀协同发展,保护大运河是一道必答题。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北运河北京段属于北京的“九河末梢”,北京城区90%的排水流入北运河,河水一度变得又黑又臭,水质降为劣Ⅴ类。“当时所站职工每月还有‘闻味费’补贴,可见这条河的污染程度”,北运河管理处党务办公室主任汪丽丽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三地加强水污染联防联控,打出运河治理“组合拳”:落实河长制,逐步清除流域内违建和污染源;实施“清河行动”和“清管行动”,在排污口处增设拦污索,减少污染物入河;汇集上游来水、雨水、再生水、生态补水,让运河“流”起来。2021年建立京津冀供水动态保障机制,仅北运河流域就配置了1亿多立方米生态用水。


2019年1月,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通州。环绕办公区的镜河,起初是一条排洪渠道,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北运河管理处对镜河河道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搭建出近5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绘出镜河的“水月镜花”。北运河水质也从劣Ⅴ类逐步改善到景观用水标准,到了候鸟迁徙季,河面上鸥鹭翔集,蔚为大观。


2022年4月,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古老运河迎来新生。两个月后,杨洼船闸建设成功,打通了大运河京冀段水路运输最后一个断点,大运河北京段和河北香河段同步实现省际通航,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流动的水道,更是一条流动的文脉。“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清朝王维珍沿运河北上,来京考学,留下著名诗篇。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任德永说:“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从诗中感受到千年运河的文化魅力,对大运河保护好是第一步,更要传承好、利用好。”


京津冀地区相当比例的人口在运河两岸枕水而居,伴水而生,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城镇、村落等区域形态,交织着漕运历史、民俗流转、戏曲传承、文学脉络等文化形态。特别是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续写运河风华、讲好运河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之下,三地的大运河文章越做越大,越做越美。2023年,《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正式施行。三地统筹大运河及沿线文化资源,构建跨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体系,携手传承弘扬运河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协同发展。一处处遗址的修缮,让一段段鲜活的历史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在大运河北京段沿线,万寿寺、八里桥等50余处闸、桥梁、古遗址、古建筑等遗产点位,已经逐渐组成一条璀璨文化带。


今年春节假期,新开放的大运河博物馆里游人如织。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上,市民通过160余件摄影作品、视频等,看到了副中心各个地标建筑的变迁。“运河两岸变化真大呀,这座城市就像‘长’在了森林里。”市民张先生指着运河商务区的照片说。


古塔脚下,新城崛起。如今的运河两岸,现代化楼宇鳞次栉比,运河商务区已初步形成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成为大运河畔一颗闪耀的明珠。之前,因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很多通州居民只能去城区上班,每天下班后一身疲惫到家。银行职员王女士曾经就过着这样的生活。而今,随着运河商务区不断吸引高端要素聚集,她很顺利地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工作,“没有了长时间通勤的烦恼,幸福感别提有多强了”。


大运河滋养着京津冀,京津冀也呵护着大运河。在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悠悠运河水正带动沿岸焕发新光彩,串连起京津冀三地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