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D模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商业促进区
猫腻仙女抱
2024年01月23日 15:11:33
只看楼主

目  录          


目  录

         

         

1. BID,为拯救衰败市中心而生

2. BID,老城区商圈提升的利器

3. BID,都市圈中小城镇的商机

4. BID,消费中心城市的长期主义


作者 | 1/6图片工作室



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具体的商圈往往是政策落实的「主战场」。

随着近四十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狂飙,多数城市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 「     老城区」与「新城区」     ,而在所有的商圈中,也就自然地分成了老城区中的传统商圈,以及新城区的年轻商圈。

▼ 图注:南京路是上海老城区传统商圈的代表 回到正文


老城区通常指城市中的核心地带、建成时间最早的区域。老城区虽然通常建筑老旧、街道狭窄且人口密度高,但也具有难以替代的明显优势—— 文化底蕴厚重,价值认同度高。

因此,老城区往往是城市的黄金地段、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超高的价值认同度与文化厚度,意味着高商业号召力,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商业品牌的首店、旗舰店,喜欢选址老城区、甚至是老城区的知名历史建筑的原因。


▼ 图注:北京王府井,是老城区具有极高国际商业号召力的商圈 回到正文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各地关于促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中,老城区的传统商圈往往是主力。 如《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中,规划的4个国际消费体验区中,就有3个位于老城区;截至2023年11月商务部确认的19条全国示范步行街,也全都位于老城区。


▼ 图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是北京市规划的4个国际消费体验区之一 回到正文


事实上也是如此,已完成从消费城市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跃迁的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若将其成功的理由简化,从「最大受益者」角度出发,哪类区域成为了他们的国际消费中心的「中心」呢?

答案是老城区。
老城区更易成为「经久不衰」的消费名片区,如纽约的时代广场、伦敦的牛津街&摄政街、巴黎的香榭丽舍、东京的银座,均是在老城中心发展起来的国际消费中心。


▼ 图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东京银座 回到正文


在当下,老城区其实具有绝佳的时代机遇。

首先,这些全球城市早已进入「存量提质」阶段,微更新是主旋律;其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不只是「买买买」,而是融合文化、旅游、创意等方面的综合性消费;此外,耳熟能详远比「腾空出世」的区域更具吸引力。
所以在这些因素的叠加作用下,老城区无疑是最佳载体。


▼ 图注:位于老城区的洪崖洞,为重庆 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回到正文


当然, 这并不代表着,所有的老城区都能成为「中心」。 因为,在「非大拆大建」时代,老城很难像一张白纸好作画的新区,通过大手笔的网红建筑、景观规划来快速聚集人气。

而且,老城从土地权属到利益分配,可谓纷繁复杂,难以达成共识,同时还面临着建筑老旧、街道狭窄且人口密集所导致的更新困难等问题,     商业建筑的老旧与老业态的过时,共同加速了传统商圈的没落。
那么这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又是如何激发老城区传统商圈商业活力的?     答案之一就是建立BID     (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商业促进区)。
BID是一种公私合营的商业区,它通过商家、政府、业主的共同参与、共同付出、共同收益,提升商业的价值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BID提供「软件服务」(品牌宣传、文化活动、管理运营)和「硬件服务」(空间改造、夜间照明、景观提升)。


▼ 图注:BID主要特征 回到正文


BID的建立, 以街区为基本单位,而非单个项目; BID的目标,是通过 微更新+共同治理+深度运营 的方式激活老商业区。

因此,BID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例如纽约有76个BID,伦敦有70个BID。并且已经不仅限于大城市,BID模式也正在向中小城市蔓延,展现出了较强的适用性。


▼ 图注:伦敦西区BID 回到正文




01

BID,为拯救衰败市中心而生

MEASURE THE WORLD      

     


BID的概念,诞生于1960年代末欧美市中心衰落时期,是对政府无力提供商业区设施更新、市政服务情境下的一种探索。 某种意义上,他更像一种自救措施,而且主要针对已经成熟的商业区,而非统一建设管理的新区域。

1970年,华裔商人林亚力(Alex Ling)在多伦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BID——布鲁尔西村商业促进区。


▼ 图注:布鲁尔西村商业促进区俯瞰 回到正文


最初,林亚力希望街区内的商户共同出资,改善破败的环境,扭转客流量下滑的困境,但未能获得商户们的支持。最终他说服市政府,建立布鲁尔西村BID,并通过《安大略省市政法》,成为《市政法》第217条。

这也就意味着,BID具备了收费权和管理权,这也成为此后全球建立BID的基础条件。


▼ 图注:布鲁尔西村BID的构成及职责,这也成为此后BID的建立参考标准 回到正文


布鲁尔西村BID,没有局限在向业主们收费,只用于改善环境、卫生清洁的阶段,而是延伸到街区改造、旅游体验领域。因为,只做到改善环境、卫生清洁,无法改变区域的衰落,复兴更无从谈起。


▼ 图注:布鲁尔西村BID不仅是商业区,更是旅游目的地(来源:网络共享平台) 回到正文




     

1.   街区改造


市政府不提供BID的改造资金,但承诺如果街区环境得到改善,会出一半资金资助。有了资金保障,街区拿出整体改造方案,开始从景观绿化到建筑立面的逐步升级。




     

2.   文化体验


街区更新增加了商业区的吸引力,但这类关注度维持时间有限,布鲁尔西村BID开始以街区空间为核心的 「内容运营」 阶段。

其中,主要包括与本地企业合作展开丰富的推广活动,如每年8月的街头市集;还有举办的各类节庆活动,如乌克兰节、音乐节、电影节等等。


▼ 图注:布鲁尔西村BID举办的各类节庆活动(来源:网络共享平台) 回到正文


布鲁尔西村BID,良好的购物氛围,丰富的商业活动,逐渐成为 城市旅游目的地。 这一系列的探索,也奠定了BID从建立到运行的基本原则。此后,来自纽约的商会纷纷来此取经,BID开始了它的全球化进程。




02

BID,老城区商圈提升的利器

MEASURE THE WORLD      

     


对于拯救衰败市中心的商业活力而言,大城市是最迫切的。从美国锈带城市的转型,到西欧的旧城更新,从日本的再开发,到香港地区的历史建筑保育……都是如此。

与新商圈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维护不同,老商圈的更新升级不仅周期长,而且过程中会伴随利益群体的各类冲突,影响实施效果。     全球范围内,BID模式对于老城区的商圈活化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大城市中。


▼ 图注:纽约时代广场BID 回到正文


如美国纽约,在引入BID之前,1970年代主要是通过「特别房产区」(SAD)拯救商业区衰退。即政府出资修缮商业地区公共环境,由受益业主负责维护。等待政府的「关注」和审批,无疑是低效和被动的。

但BID模式的引入改变了一切。1984年,曼哈顿第14街联合广场区域通过BID法规,成立了纽约第一个BID。与布鲁尔西村BID由政府指定不同,曼哈顿BID是由区域的业主以物业的大小决定投票比例,且得到51%以上赞成票,才会进入立法授权阶段。


▼ 图注:曼哈顿联合广场区域是纽约最早的BID 回到正文


在BID模式之下,纽约对BID从申请到运行,制定了更为细致的框架,有专门的部门或机构,分别对申请的评估、财产估价、商铺情况、差别制定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公私合营的BID在纽约快速增长。

这种 「     自筹资金」的模式     对政府来说,不仅没增加财政负担,还补充了公共服务的不足,并大大降低了区域协调的难度;对业主来说,他们与BID注重地区长远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对项目的开发商来说,BID大大提高了项目成功率,降低后期管理运营难度。


▼ 图注:纽约BID组织的构架及特点 回到正文


随着BID在纽约的普及,位于老城区Midtown区域的时代广场,于1992年成为BID,由时代广场联盟(简称TSA)负责管理运营。

要知道,今天作为商业中心的时代广场,在1960年代,曾因老城空心化一度沦为犯罪高发区,纽约时报称这里为「市内最差的街区」,并且出现企业搬离潮。到1984年,仅这一街区内就发生了2300起犯罪,其中460起恶性事件。


▼ 图注:2003年,改造前的时代广场人车混行 回到正文


而到2018年,纽约不仅在BID模式下成功激活了时代广场,并且全市还出现了75个BID。纽约时代广场日均步行人流量超过36万。


▼ 图注:BID模式让 时代广场的步行人流量激增 回到正文


与新商圈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维护不同,老商圈的更新升级不仅周期长,而且过程中会伴随利益群体的各类冲突,影响实施效果。

这里不得不提,伦敦西区升级中说到的BID(商业促进区),这是一种为老商圈定制,公私合营的发展治理模式——     通过商家、政府、业主的共同参与、共同付出、共同收益,形成利益共同体。
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伦敦,BID的建立要比纽约晚得多。2003年,BID才通过地方政府法案(Local Government Act 2003),但它的增速却是最快的,2016年就已超过58个(全英超过270个),到2022年已经发展到70个(全英超过300个)。
《2018伦敦市中心步行系统报告》中提出,政府要与各区域的BID协作,以公私合作的方式,提升城市商业区步行系统。各BID地区,还会发展适合自身体量的微更新项目,通过针对性,解决大规模更新与小范围提升的「效率与投入」问题。


▼ 图注:伦敦内城区BID分布示意 回到正文


比如,伦敦2009年启动的「50条更美街道计划」,伦敦南肯辛顿地区的展览路改造,耗时3年,花费数千万英镑。

而伦敦西区BID(包括82条街道和600多家企业)实施的牛津街局部提升,只用了6个月和500万英镑,不仅增加了公共空间,还使行人通行效率提高1倍以上,夯实了牛津街作为消费中心的地位。    


▼ 图注:伦敦西区BID高效完成的牛津街局部提升 回到正文




03

BID,都市圈中小城镇的商机

MEASURE THE WORLD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BID现在已经不仅适用于大城市,中小城市也成为了BID延展的土壤。以伦敦都市圈为例, BID对伦敦的更多价值,不仅限于老城区,更在于重新激活了「城乡结合部」的商业价值。


▼ 图注:大伦敦范围内的BID项目分布示意,很多位于外围的小城镇 回到正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金斯顿BID。

金斯顿是外伦敦的皇家自治市,以市场广场为核心的商业区,于1989年进行商业步行化改造,一度成为英国最大的零售中心之一,平均每年接待     1800万     游客。


▼ 图注:金斯顿BID俯瞰 回到正文


但在伦敦《内城地区法》的持续作用下,伦敦老城区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商业化改造。而金斯顿的公共空间发展中也出现了管理混乱的局面,其商业吸引力从第12名下滑至第17,区域发展前景黯淡。

2005年,金斯顿商业区成为英国第一个BID,汇集了750多家当地企业。不过,日常的环境维护、治安管理解决不了商业区活力问题,金斯顿BID以微更新为切入点,推动区域复苏。



       

「大大小小的每个企业和商家,都应该认真考虑BID的设立,因为BID可以扭转访客数量下降,增加贸易,为经济增长创造机会,让市中心蓬勃发展。」

—— 金斯顿市中心管理总经理 苏尔·沃尔特斯


       


▼ 图注:金斯顿BID管理运行结构 回到正文




     

1.   城市遗产为核,塑造旅游目的地


金斯顿BID认为, 城市遗产会给地方带来独特感和吸引力,是创建本地品牌的关键, 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代市场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遗产。

不过,在1989年的步行化改造中,古代市场只保留下了广场和市场大厦构成的「形式」,杂乱的市场交易「内容」被去除。
金斯顿BID通过富有设计感的29个市场摊位,使富有烟火气的古代市场复活,这里有花店、鱼贩、菜贩、面包店、地方美食等,是该区域最聚人气的中心。


▼ 图注:金斯顿BID「复活」了古代市场的烟火气(来源:网络共享平台) 回到正文


金斯顿BID将夜间的古代市场,变为各类节庆活动的举办地,如国际青年艺术节、美食节、圣诞集市等,大大延长了人们在商业区的停留时间,提升了商业活力。


▼ 图注:古代市场的圣诞集市(来源:网络共享平台) 回到正文




     

2.   魅力水岸,打造休闲目的地


金斯顿BID拥有1km长的水岸(泰晤士河),与下游伦敦内城宽阔浑浊的河段不同,这里窄而明澈。金斯顿BID计划以此为特色, 改造为吸引伦敦人的滨水休闲区。

改造既包括滨水步行道、滨水广场、步行桥等公共空间,也包括建筑骑廊、宅前绿地等私属空间,目的是形成一体化的休闲空间。在金斯顿BID协调推动下,改造顺利推进。改造完成后,沿河底商的商业空间允许向河岸延伸,以增加滨水区的繁荣度。


▼ 图注:金斯顿BID滨水区改造,成为旅游休闲目的地(来源:网络共享平台) 回到正文


此外,街区步行系统与岸线相连,通过艺术化的公共空间,将商业区人流引向河岸,丰富购物体验。

金斯顿BID在系统化提升后,成为伦敦BID的标志,先后获得伦敦市最具价值BID奖、英国BIDs卓越奖、市中心夜间经济紫旗奖等等。


▼ 图注:金斯顿BID改造后的带动及每年的日常工作 回到正文


外伦敦区域快速增长的BID,使更多的中小城市,看到了有可能成为消费中心的契机,比如威尔士首府——加的夫(英国第11大城市,人口36万)。


▼ 图注:加的夫湾 回到正文




     

3.   中小城市的消费中心机遇


加的夫旅游业发达,2017年游客接待量突破 2130万 老城区拥有7条建于19世纪的商业拱廊,有 「拱廊之城」 称号。老城中心经过数次商业改造,成为商业聚集区。


▼ 图注:加的夫老城区多变的商业拱廊 回到正文


2 009年,投资高达6.75亿英镑的城市中心购物区的改造项目完成,加的夫目标是成为英格兰东部的消费中心。


▼ 图注:改造过后的加的夫老城购物区 回到正文


加的夫体育赛事众多,2014年被授予「欧洲体育之都」的称号。

随着老城中心的千禧球场,更加密集地举办橄榄球赛、足球赛等各类体育活动,催生了老城区酒吧数量的高速增长,各种社会治安问题开始干扰老城商业区的夜间运营,使得建设投入与商业产出越来越不对等,城市的旅游体验也大打折扣。


▼ 图注:位于老城区的千禧球场 回到正文


▼ 图注:千禧球场举办的各类锦标赛,也为老城带来了混乱(来源:网络共享平台) 回到正文


2016年,加的夫老城区BID(涵盖130条街道,950个商家)建立。

BID首要任务,是治安环境整治。
全民总动员:     老城区BID除了与警方展开紧密合作外,还邀请警方培训区域内的店铺店员如何应对突发事件;BID组建了夜间巡逻队,提高区域安全度;与社区合作面向年轻人实施「社区控酒计划」,让他们参与到更多的社区建设中,减少对酒精的依赖。


▼ 图注:至2020年,BID共清理建筑上的3056处涂鸦 回到正文


独特节庆: 加的夫城市节庆众多,如公园烟火节、大不列颠奶酪节、加的夫狂欢节等等,但众多活动中并没有老城区专属的节庆。

2019年,老城区BID举办了首届     「加的夫拱廊节」     ,拱廊成为艺术表演、文化活动的空间,节庆期间有超过20万人参加。


▼ 图注:拱廊成为加的夫拱廊节的品牌展示舞台、艺术展览空间(来源:网络共享平台) 回到正文


到2019年,老城区BID的顾客满意度提升了 150% ,知名度提升了 48% (均与2016相比),游客访问次数超过了 6600万 次。老城区BID不仅成为区域消费中心,也成为城市旅游中心。




04

BID,消费中心城市的长期主义

MEASURE THE WORLD      

     


从纽约时代广场作为消费中心的塑造,到伦敦大都市圈中小城市消费中心的崛起,BID无疑是幕后最大的功臣。

BID最大优势之一是在发展成熟的区域内,将凌乱的商业个体,整合成为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商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与个体的利益息息相关,从微更新的效果,到营销运营的策略,不仅实用有效,而且获得各方「内驱式」的执行与支持。


▼ 图注:BID公私共同付出、共同收益的方式,保证了商业区的可持续活力 回到正文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通过某一个BID的打造,就能实现城市商业活力的塑造,而是 通过一个个自下而上的BID,共同构建出城市的消费网络。这也许可以为我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更多的思路,而且不仅是大城市,中小城市亦有机会。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