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寻求“人造”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点 这就不得不提及 地形设计 了 地形设计毫无疑问是景观设计基础中的基础 地形景观在设计中应用很广,通过堆填一定高度 的微地形,营造出丰富的软质视觉层次和创造不同的活动空间。 我们所说的地形,指的是由景观规划设计师根据景观效果的需要,通过土方工程手段创造出来的人工地形。有的陡峭、有的平缓、有的起伏、有的开朗…
我们一直在寻求“人造”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点
这就不得不提及 地形设计 了
地形设计毫无疑问是景观设计基础中的基础
地形景观在设计中应用很广,通过堆填一定高度 的微地形,营造出丰富的软质视觉层次和创造不同的活动空间。
我们所说的地形,指的是由景观规划设计师根据景观效果的需要,通过土方工程手段创造出来的人工地形。有的陡峭、有的平缓、有的起伏、有的开朗…
— 地形有哪些类型? —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三维空间的起伏变化。简言之,地形就是地表的外观,是外部环境的地表因素。
同时,地形也是景观设计要素的基地和依托,是构成整个景观的骨架,地形布置和设计得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其他要素的设计。
地形包括复杂多样的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如山谷、高山、丘陵、草原以及平原这样的自然地形。从园林范围来讲,地形包含土丘、台地、斜坡、平地,或因台阶和坡道所引起的水平变化等这类为人工地形。
●
按照地形表达方式可分为:自然式地形、规则式地形
●
地形根据其规模、特征、坡度和地质构造形态分为:平地、凹地、凸地。
1.起坡线
指最接近硬质平台、铺装的地形线,距离硬质铺装边缘的远近决定坡度的缓急。 当起坡线离硬 质铺装越近,坡度起的越急; 反之,坡度越平缓。
2.反抛物线
在设计地形时,若从起坡点到顶点都是一个坡度(即各条等高线间距相等),会给人刻板、生硬的感觉。设计中常对坡度进行调整,从而给人丰富的曲面变化,其中,按反抛物线地形会给人丰富优美的视觉感受。人在其上行走,也有了“一急一缓”的行走感受。另外,若要在起伏地形上设置平台,在反抛物线地形的平缓地段设置是最佳处。
▲垂直方向做变化
3.双曲线
指的是地形在立面和平面的曲度都进行变化,立面上有高低起伏,纵深上也有进退变化,达到多维度的地形起伏变化。
▲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均做变化
地形坡度设计的几个关键:
①起坡线;②反抛物线;③双曲线
不同地形空间类型的坡度研究:
4.地形的体量
有地形的景观空间尺度,主要考虑地形与外部环境或参照物进行比较时而产生的“量”的判断,由此来决定所要建造的景观的体量。
地形的高度应按照周边的参照物(建筑、构筑物)的体量大小来决定。
▲包头 · 万科奥运冰雪公园/ZAP Associates
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地表特征,为景观变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质。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形成景观精华。
▲South Pointe Park/Hargreaves Associates
微地形
的采用有利于景区内的排水,防止地面积涝,且能增加城市绿地量。据研究表明,在一块面积为5平方米的平面绿地上可种植树木2~3棵,而设计成起伏的微地形后,树木的种植量可增加1~2棵,绿地量增加30%。
高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为之高远;
即感受山之雄健,山势逼人。
知道怎样是美的地形,我们还需要看懂地形图
正确的地形画法,土坡更为饱满圆滑,更具美感;错误的地形画法,会导致中间突出,视觉效果差。不同的画法所展示的效果都将是不同的视觉效果
要想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多种景观效果,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并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满足人们观赏休息及进行各种活动的需求。
利用不同尺度、大小、高低的地形,将场地划分为各种不同功能的空间,增强场地的层次感,通过视线的阻挡从而界定私密与开敞空间。
利用地形的起伏,控制视线,营造空间的藏与露,发挥遮挡显隐的作用,引导过渡空间,使景观逐步展现,形成不同的景观序列。
利用地形可以作为景物的背景,起到衬托主景的作用。
同时能够增加景深、丰富景观层次。
利用地形有利于解决场地内的排水问题,不仅防止地面积涝,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节约其他水资源,充分利用雨水进行园林树木的浇灌。
一方面,坡向与风速——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地形,有效改变局部气流的风速,而风速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小气候热舒适性;坡向与光照——影响耐阴植物和喜阳植物植物的分布以及人的活动场地的分布。
另一方面,地形的营造还具有增加城市绿地量的作用。据研究表明,在一块面积为5平方米的平面绿地上可种植树木2~3棵,而设计成起伏的微地形后,树木的种植量可增加1~2棵,绿地量增加30%。
东南形成平坦的喇叭口,西北形成较高地形,可以使东南季风通畅,甚至放大,冬季则起到阻挡西北季风的作用。
只有当人们的活动内容与地形空间相吻合时,
人们对于空间的满意程度就会提高,人与空间才会融为一体。
设计师通过创造不同类型的地形空间,使观赏者产生空间感觉的变化。
对
地形空间形态的认知,是人对地形感知
的首要特性。
从地形在景观空间的构成特征上来说,地形承担着两个方面的作用。
1.地面感知:当地形作为基底面,没有承担垂直要素时,人对其的感知是成面型的;
▲地面感知
2.轮廓线感知:当地形作为围合空间要素时,人对其的感知是呈线型的,主要通过轮廓线来传递。
作为平坦地形,人们对其感知具有恒常性,所以广场、庭院等平坦地形,一般人们对其没有明显的感知印象。
▲ (半月形广场) 常州万科金坛大道 / Lab D+H
设计师会通过植物、铺地、路径等其他手段来加大人们对其的认知度,也会通过桥梁或植被的添加,来人为增加其地面的起伏度,从而创造一种空间的序列感。
地形的起伏变化能给人带来动觉和视觉上的不同感知。
地形外轮廓线有曲直、浓淡、虚实之分,加上角度、方向的配合,就可以经过交错、排列灵活地表达各种景观不同的主题,并能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 (折叠草坡地形) 常州万科金坛大道 / Lab D+H
如:微地形的轮廓线通常十分微弱,不明显,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产生对地形特征的一种敏锐感知。
地形的时间感知表现为“动态景观的感知”,一方面是“景动”,另一方面是“人动”。
人的运动方式、运动速度会直接影响到对景观空间的感知,这是一个双向的、相互的过程。
在景观设计中,可用地形的高低变化、坡度的陡缓以及道路的宽窄、曲直变化等来影响和控制游人的游览线路及速度。在平坦的土地上,人们的步伐稳健持续,无需花费什么力气;而在变化的地形上,随着地面坡度的增加,或障碍物的出现,游览也就越发困难。
如果地形的坡度在6%-10%之间,园路应尽可能沿着等高线布置,避免垂直横穿等高线,减小园路的坡度。
如果园路的坡度大到必须利用台阶消化高差,调节道路的纵坡,那就应局部增设台阶。一般15级左右应设置一个休息平台。
人们在景观环境中的运动一般简化为行走、停留、活动三方面。依据这些运动方式的不同对于环境空间的感知也不同,当然对于地形的喜好与认知也不同。
步行与地形感知的关联分析:
自然是最好的景观,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体现乡土风貌和地表特征,切实做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就地取材、追求天趣。
▲广州和樾府中央公园 /SWA-Los Angeles
▲ 基勒斯贝格公园/Rainer Schmidt Landscape Architects+ Urban Planners
2.以小见大,适当造景
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地表特征,为景观变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质。在较大的场景中需要宽阔平坦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但在较小范围,可从水平和垂直两维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形成景观精华。
▲昆明大华锦绣山海/广亩景观
▲青岛海岸万科城 · 拾光公园 TIME PARK/ZAP ASSOCIATES
3.因景制宜,融建筑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
地形景观与园景建筑相协调,可消除建筑与环境的隔阂,起到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作用,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
2楼
根据我对建筑工程行业的了解,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进行地形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地形的特点以及场地的具体情况。首先,了解地形的起伏、高差等特点是必要的。根据地形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来打造独特的景观效果。例如,如果地势较平坦,可以考虑通过设计起伏的小山丘、河流或者人工湖泊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如果地势较陡峭,可以利用梯田、阶梯状的景观设计来平衡地形,并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其次,考虑场地的具体情况也是必要的。了解场地的大小、形状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地形设计。例如,如果场地周围有山水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自然地形来打造更加具有特色的景观;如果场地较小,我们可以考虑通过雕塑、小品等手法来弥补空间的局限性。在具体的地形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行业现行规范条文进行操作。关于景观设计的具体规范,我建议参考《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规范》(GB 50296-2013)。这份规范详细介绍了景观设计的各项要求,包括地形处理、植物配置、照明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说,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处理需要考虑地形特点、场地情况,并结合建筑行业规范进行操作。希望以上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任何问题,请随时提问。
回复
3楼
回复
4楼
回复
5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