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景观理念下河流型碧道景观设计
土木福利官
2023年12月26日 14:49:56
只看楼主

弹性景观理念下河流型碧道景观设计 0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逐年扩张。快速城镇化发展导致城市同质化严重、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系统恶化且缺乏自我修复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等问题。为解决此类城市问题,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双修发展理念,将城市发展与生态修复紧密结合。

弹性景观理念下河流型碧道景观设计


0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逐年扩张。快速城镇化发展导致城市同质化严重、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系统恶化且缺乏自我修复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等问题。为解决此类城市问题,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双修发展理念,将城市发展与生态修复紧密结合。

水体治理与修复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结合河流众多的地理现状,2015年广东省提出“碧道”概念,强调运用生态学理论与系统性思维,在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提升水系的多重价值,实现“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的生态修复目标。城市水系统的修复与改造逐渐从单一性工程抵抗设计转变为系统性设计,在此背景下,弹性景观理念因更适应多样变化及强调自身修复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


1 河流型碧道特点

碧道是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新型建设方式,其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强调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打造集“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的休闲漫道、独特的文化驿道、绿色的产业链道”于一体的复合型廊道。根据不同水体类型,碧道可分为河流型碧道、湖库型碧道与滨海型碧道3类。其中河流型碧道以河流为主线,其流域广泛,与城市河道的发展息息相关。河流型碧道与传统河道存在如下区别。

1)建设范围更广 河道是河道水体及沿河两岸建筑、道路的统称。河流型碧道较传统河道建设范围更广,其建设范围包括:①核心区,河道蓝线与河道管理范围线外廓线内的区域;②拓展区,核心区范围线向陆一侧,延伸至第二条滨河路之间的区域,也指沿河第一街区;③协调区,与河流碧道产业、文化、生态、休闲、安全五大系统紧密相关的区域。

2)功能更完善 传统河道注重防洪排水及生态功能,而河流型碧道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进行串联,以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在满足河道所需的防洪及生态功能外,还需满足产业、文化、生态、休闲、安全五大系统功能,打造集“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休闲漫道、独特的文化驿道、绿色的产业链道”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综合性滨水空间,强调整个空间的系统性与复合性。


弹性景观理念与河流型碧道建设契合

“弹性”概念最早出现于物理学中,是指当引起物体变形的外力撤掉后,变形物体恢复其原来形状与尺寸的能力。加拿大生态学家C r a w f o r d将弹性理念引入生态学,并在《生态系统的韧性与稳定性》一书中指出“弹性是当生态系统面临外界冲击时,能够承受并有效化解,并依然维持主要功能、结构、特征,不会因而改变和影响自身组织的能力”。“弹性景观”理念在《弹性景观——未来风景园林实践的走向》中首次提出,是新的系统性设计思维,强调景观在变化环境中需拥有保持与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综上所述,弹性景观强调景观需具有动态适应及恢复能力,可抵抗外界干扰与冲击。

河流型碧道是复合型廊道,其设计并非对河流周边环境及河流本身的简单叠加,而是从多种复杂元素与复合功能中寻找稳定状态,河流型碧道需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应对突发性动态事件。弹性景观理念强调构建稳定、多功能、多层次的系统以增强自身抗干扰能力及远期自我恢复能力。可见,弹性景观理念与河流型碧道的景观设计需求相契合,将两者结合是寻求河流型碧道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3河流型碧道设计原则

1)动态适应性 河流型碧道景观并非一成不变,当周围环境、气候、生态等发生变化时,其景观随之改变。弹性景观的核心是指在变化的环境中,将景观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转变为接纳与适应。当河道发生变化时,可通过自身弹性调节能力适应外部变化,并进行自我修复,将灾害影响降至最低,形成高弹性的可持续发展景观。

2)生态系统稳定性 弹性景观要求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即生态系统稳定性。稳定性较高的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类型,从而形成复杂的系统结构,增强其对外界负面干扰的抵抗能力。因此,设计应保持物种多样性,当某一物种的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时,需确保系统中存在与其功能相似的物种,便于系统自我调节,保证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

3)功能复合性 弹性景观理念下的河流型碧道应赋予场地多种功能,构建复合型功能网络系统,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其中某功能暂时受到影响时,场地可发挥其他类似功能,空间亦可弹性利用,以应对发展需求。


4弹性景观设计要素

1)驳岸设计 驳岸是河道与城市的边界,弹性景观理念下碧道驳岸设计应避免硬质驳岸,尽量减少混凝土等硬质铺装,考虑设计部分可淹没式驳岸,与水为友,和谐共生。不同形式的弹性驳岸可满足不同水位下的景观需求,体现河道的动态适应性。

2)种植设计 应保留现状大树,引入乡土植物,搭配种植乔、灌、草以形成多层次的植物景观。驳岸边种植乡土草本植物与水生植物,选择具有净化水质能力且抗冲击、繁殖能力强的植物品种,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场地设计 针对河流型碧道建设中的产业、文化、生态、休闲、安全五大系统,在场地设计中需考虑科普教育、休闲游憩、文化体验、行洪安全等功能,不同功能可根据需求进行调节与转换。


5深圳下涌碧道设计

?项目概况

项目选址于下涌沿线,东连沙头商圈活力之源,西接海上田园生态窗口,长约2.72km,两岸距离30~100m,总建设范围约24万㎡。

设计以“清川展绿,下涌织新”为主题,结合基础现状与发展诉求,整合周边资源,构建“1条滨水景观轴,2种体验带,串联3个功能区”。项目以水为依托,增加绿化,缝合两岸功能体系,打造1条滨水景观轴线;梳理慢行系统,沿河两侧打造立体滨水漫步带与骑行带,给人提供不同的感官体验;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串联从生态向城市过渡的3个功能区:生态街区,智绘互动区,青涌课堂区。

图片

河流型碧道建设范围


?弹性景观理念应用

?构建多层次驳岸类型

1)复层种植池驳岸 以青涌课堂区为例,在现状驳岸基础上嵌入多层种植池,增加绿化面积。种植耐水性强的草本植物,减缓水流速度,增强河道的防洪能力。多层种植池的顶层高于50年洪水位,当水位上升时,多层种植池被部分淹没,增大了河道的过水断面,减缓水流速度,吸收水中有害物质,整个河道的动态适应性得到提高。

2)复层台阶驳岸 以智绘互动区为例,在现状驳岸基础上设计台阶驳岸,消解原场地高差,打开滨水空间,增强场地亲水性,为周边工业区从业者提供洽谈交流、休憩停留的滨水开放空间。多层台阶为碧道景观提供了多种观赏角度,增加空间弹性。

3)缓坡驳岸 以生态街区为例,在现状驳岸基础上将植物与石材、条石结合形成护坡,平日可供游客休憩、观赏、交谈等,雨季来临时,植物根系可发挥净化水质与涵养水土的功能,提高了驳岸的防洪能力。绿色缓坡为河道中各类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空间,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图片

青涌课堂区多层种植台驳岸

图片

智绘互动区多层台阶驳岸


?引入多样化植物品种

保留场地现状大榕树,增加黄花风铃木、鸡蛋花、金鸡菊等乡土植物,丰富场地植物组团层次。在水体中增加水生植物,丰富水体景观的同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例如在生态街区段种植水葱、芦苇等水生植物,建造海绵集雨型生态湖,补种水生植物、芳香植物、浆果植物等,营造适宜周边物种的生境以吸引不同的生物种类,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图片

生态街区水生植物丰富


?打造多功能滨水活力空间

整合并链接周边城市用地,提高滨水区域功能复合性。同时考虑厂区工人与周边居民需求,积极导入科普教育、商业休闲、生态游憩、康体运动、文化体验等公共服务功能。碧道与传统河道的景观功能设置不同,在本项目3个区域中,虽然每个区域的定位明确,但均包含防洪、科普、生态、休闲、游憩等一般功能,且多种功能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以应对不同的环境变化。如在青涌课堂区设计科普廊架,结合生境标本盒,平日可供孩子学习生物学、生态学知识,在重大节日也可作为庆典活动场地。

图片

青涌课堂科普廊架

图片

科普廊架可作为庆典活动场地


6 结语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水系统修复与治理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碧道建设是城市更新背景下对水系统修复的积极探索,弹性景观因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可与碧道建设紧密结合,共同实现水系统修复与景观改造。我国弹性景观研究与碧道建设均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弹性景观理念下的碧道设计,本文提出将两者结合,综合考虑河道防洪、生态修复、文化营造、空间复合应用等,并以深圳下涌碧道项目实践为例,探索河流型碧道的建设方法。整体设计遵循动态适应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区域连通性、功能复合性3个原则,从驳岸设计、种植设计、场地设计3个方面剖析弹性景观理念下河流型碧道景观营造方法,为碧道景观设计提供新思路。



本文来源网络,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