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城“园”梦,探索公园城市建设
雷尔卜罗多
2024年01月09日 11:18:21
只看楼主

城市是心灵栖居的港湾,也是逐梦未来的空间。探寻宜居宜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指数,一直是推动社会迈向现代化发展的“世界命题”。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成都考察时强调:“要突出  公园城市  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自此,成都拉开了公园城市建设的序幕。5年多以来,成都市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创新激活力,以公园城市为“形”,以新发展理念为“魂”,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相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合,以绿色打底、生态导向,重塑这座超大城市的竞争优势。


城市是心灵栖居的港湾,也是逐梦未来的空间。探寻宜居宜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指数,一直是推动社会迈向现代化发展的“世界命题”。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成都考察时强调:“要突出  公园城市  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自此,成都拉开了公园城市建设的序幕。5年多以来,成都市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创新激活力,以公园城市为“形”,以新发展理念为“魂”,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相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合,以绿色打底、生态导向,重塑这座超大城市的竞争优势。


#壹      

  理念转变:把城市轻轻地放在山水之间 


2018年,在天府新区兴隆湖湖畔,“公园城市”理念被正式提出。公园城市,不是城市公园,单纯在城市里修建公园;也不是花园城市,注重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公园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理念之变”。

过去,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如今,天府新区改变了传统城市沿路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转而沿鹿溪河布局天府总部商务区、成都科学城、天府数字文创城3个城市组团,组团之间有大尺度的生态廊道。在组团内部,若干个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和公园街区围绕丘陵水系进行布局。

这一模式的转变,使得城市真正融入大自然,实现“把城市轻轻地放在山水之间”,从而“治愈”了过去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城市病”,也是从底层逻辑上重塑城市形态的关键之举。

理念之变,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直观感受——城市有了“呼吸感”,在风景如画的山水间,科学城写字楼错落有致,8.84公里环湖绿道串联了公园、社区、商圈和产业园区。

理念之变,催生了城市内生动力的革新——压缩生产空间、扩大生态空间,决定了天府新区产业发展迈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之路。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同样依湖而建的  麓湖公园社区  ,真正实现推窗见景、出门入画,该社区已培育孵化了120多个社区社群,组织开展丰富的社区节日活动,探索出一条“社区搭建平台、居民共治共享”的路子。


#贰      

  布局之变:绿道串联多级城市生态体系 


如何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上“突围”?成都的答案是——把整座城市打造成一个大公园。然而,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无边界的大公园”,并非易事。这就靠紧抓两个关键“节点”——纵横环绕的生态骨架和零星散落的边角余料,打造出世界罕见规模的绿道体系,唤醒家门口的“沉睡空间”。

天府绿道   环线全环贯通,全长100公里,串联12个区的121个特色公园,建设天府绿道并非只是为中心城区打造一条“翡翠项链”,而是以锦江为轴,龙门、龙泉两山环架,熊猫绿道、环城生态区、田园绿道三环同心,市内7条主要河道向外辐射,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约1.69万公里的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体系,串联起全市的绿地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等多级城市生态体系,加快呈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形态。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除此之外,城市中还有很多绿道覆盖不到的小空间,如立交桥底、地下空间等,容易成为灰色地带。为此,2021年,成都市政府出台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分批次将600个剩余空间打造成“金角银边”,根据剩余空间的场地的大小,设置成篮球场、儿童游乐区等。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如今夏天的成都二环高架,被布满桥墩的爬山虎装点成“绿野仙踪”景观,成为游人喜爱的网红打卡点。二环双子立交桥下的废弃空间,也被改造成潮流炫酷的球场,成为运动达人的聚集地。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5年来,成都市累计实施增绿项目1.1万个,新增绿地面积11500余公顷,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5%、5年增加1.4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5%,累计建成天府艺术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百个公园”示范工程项目110个,“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特质更加鲜明。城市绿道系统规划与建设深入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体现城市转型建设新模式,串联起了多级城市生态体系,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


#叁      

  模式之变:以“公园+”营造多元场景 


生态建设需要大量投入。如何实现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同样是公园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在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中,始终坚持以“公园+”营造多元场景,通过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引导社会资本、专业化运营团队参与建设运营,并创新提出“土地增值、商业反哺”的投入产出“双平衡”机制。

2023年,成都发布了100个生态惠民新场景。通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多元生态体验提供等,引导各区(市)县深入挖掘出了100个既有生态“颜值”,又有惠民“内涵”的生态惠民新场景,激发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活力,营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良好生态环境。

一个多元主体创新参与的公园城市,给人们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想象力——滑板运动场、草坪音乐节等都可以在这里实现。在城市设计师林昇眼中,如今的成都,更像是一座“公园创新场”。在这里,可以解锁商业、休闲、娱乐等各种场景。

猛追湾   是曾因脏乱差被戏称为“腐烂河”的锦江府南河段,经综合整治和沿岸更新改造后,老工业区遗址如今成了热门打卡地。据统计,去年国庆假期,仅约1公里长的沿岸区域,客流量达到了80万人次。该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华轲也没想到,改造后的猛追湾片区如此受追捧。“我们希望不光是解决城市面貌、城市风貌的一个浅层次的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业态的改善、产业的导入,能够达到最本质的城市更新,包括城市人口结构的更新。”

当然,公园城市解锁的远不止商业场景。48公里长的  锦江公园  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个沉浸式文旅新型业态示范案例,“夜游锦江”名列其中。

安顺廊桥、合江亭、音乐广场、九眼桥……如今,随游船顺流而下,可以一览城市重要文化脉络和滨江新夜景。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在环城生态公园,形成了熊猫基地观光瞭望塔、锦江桥等新型城市地标建筑。

同时,绿道景观设计植入地域、历史、非遗等文化元素,彰显公园城市美学价值。环城生态公园建设目标,就是要展现出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

开门见绿、开窗见景,以绿兴城、向绿而兴,如今的成都,正在徐徐展开一幅“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公园城市画卷。逛公园已成为成都市民的生活方式。身处公园城市,人人参与其中,人人享受其中,幸福感与日俱增。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