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产业空间发展的3个认知与3个建议
掉了颗兔牙
2023年12月15日 13:37:28
只看楼主

全球贸易变局、地缘政治博弈带来全球化分工改变、新的国际阵营贸易关系以及近域链条重组。发达国家走上再工业化道路,推进先进制造业回流以及加强高技术投资和产品出口管制,倒逼我国加紧构建更具安全韧性的本土化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是高质量发展当务之要。      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在世界级产业集群优势下,要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构建安全自主可控、兼具韧性与高效的产业链集群,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实现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全球核心竞争力。

全球贸易变局、地缘政治博弈带来全球化分工改变、新的国际阵营贸易关系以及近域链条重组。发达国家走上再工业化道路,推进先进制造业回流以及加强高技术投资和产品出口管制,倒逼我国加紧构建更具安全韧性的本土化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是高质量发展当务之要。     


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在世界级产业集群优势下,要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构建安全自主可控、兼具韧性与高效的产业链集群,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实现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全球核心竞争力。

湾区价值


01      

全球化分工变局

2008年以后,工业产品在全球内分工生产的程度明显放缓。美日欧等国家出于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的考虑,着手推动自主重建供应链,试图降低供应链对外依赖和产品进口风险。  

美国:优先计划,加强出口管制。  
日本:中国+1投资战略,向东南亚、南亚布局供应链。  
德国:保持从基本材料到加工制造再到分配服务的闭环工业增值链。  

以苹果、三星等电子产品为主的跨国公司产业链环节加速外迁,美的、比亚迪等本土龙头企业也开始加速出海布局都说明了现阶段贸易变局下,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  

▼ 全球产业转移示意图

02

走向世界级产业中心

| 兼顾弹性与效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  


大湾区产业基于粤港“前店后厂”分工和本地内生的专业镇经济起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当前大湾区已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创新空间和政策为支撑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大湾区产业集群网络有利于提供低成本、快速便捷的供应商。珠三角产业链上的大企业像富士康、比亚迪、伯恩光学等上万甚至上10万、30万人的超级大厂,也有散布于佛山、东莞各镇的镇村型工厂。  

珠三角在加工能力上以精密制造见长。企业相互间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网络,智能硬件生产更易寻找到精准性供应商,企业低成本与短交易优势突出。  

| 缺少世界级的领先企业和关键技术  


横向对标其他世界级湾区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世界三大湾区在经济效益方面领先,占据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金融、科学研究、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具备支配全球分工的能级。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长期依托“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嵌入全球产业链网络,侧重于专业化生产环节,高端环节缺失,核心技术能力“受制于人”,主要工业产品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国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核心零部件90%以上仍依赖进口,自主安全、完整韧性的产业链网络尚未建立。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大湾区生产的产品更多面向后端消费者,以家电、数码等终端产品为主,而长三角则更多面向企业生产、供应链中上游,以机械、化工等为主。大湾区部分产业链所需的消费电子产品内核和整体解决方案来自于长三角的上游供应商,缺失如芯片、元器件等关键核心部件的生产链条,这些都迫切要求大湾区加快部署关键环节企业,进一步调整制造业结构和促进先进制造业升级。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组织关系的新趋势,以630个镇街为单元,选取了10个核心指标进行评估,识别各镇街在从规模型镇街转变为功能型镇街的过程中,大湾区形成的高价值产业链群的分布特征。


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图      
     
对大湾区      
     
产业空间布局的      

3个认识

01

新型产业链主走向腹地布局,生产组织重心向外迁移


大湾区正在涌现一批拥有全球要素配置能力和服务全球市场能力的新型“链主”企业,如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新热点。《2023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共有63家独角兽登榜,重点聚焦在集成电路、机器人、数字医疗、智慧物流、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环节,体现了新赛道的科技属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八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服务业,显著集中在人工智能、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设备等高精尖行业。

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量分布在深莞惠中部、广佛都市圈等第二圈层地区,包括东莞的松山湖片区,广州的增城、黄埔和番禺,佛山的顺德,惠州的惠阳和惠城,以及深圳的宝安和光明等地。这些企业对环境和成本十分敏感,更加偏好在具备优质产业孵化环境、低成本连片用地、创新研发基础的高新区和产业园区进行布局,因此更多分布在城市的边界地区和城市核心区外围地区。  


“独角兽”企业能够成为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新引擎,例如大疆创新、柔宇科技、奥比中光,这些企业作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不仅是科技创新企业的典型代表,也是衡量片区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创新生态的重要标志。  


▼大湾区独角兽企业分布及镇街排名图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能够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能逐步实现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国产化、高端化,通过补短板、疏堵点,解决“卡脖子”之痛。现阶段这些新型链主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在中美经贸摩擦新变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国产替代,更加关注产业链安全性,已经逐步改变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走向了本土化和区域化发展。

▼ 大湾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及镇街排名图  

02
产业链垂直整合,加速产业就近协作配套


大湾区龙头科技企业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迁移,以电子信息、汽车产业为主的核心供应链企业围绕深圳和广州都市圈进行布局,科技企业、供应链企业在都市圈尺度进行了空间重组。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呈现“链主集聚-配套集聚”的空间组织模式,一方面,在对配套效率的高要求下,链主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供应商需要高效围绕龙头企业布局,呈现出配套企业高度集聚的特征。另一方面,链主企业需要共享技术和信息交流,更倾向于集聚在信息与技术发展已经成熟的地区。这种供应链高效组织与整合的生产模式,使得企业间能形成完善的生产网络,硬件生产更易找到精准性供应商。

▼电子信息企业中华为、OPPO与上下游供应商联系  

同样,根据对汽车产业链条的分析,价值链最高端的整车制造具有高资本、高技术密集型特征,对政策环境、产业配套能力和消费市场等具有区位偏好,因此在深圳-广州两地形成主要空间布局。整车制造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以及加强与零部件生产厂商协作形成空间集聚特征。相关的汽车零部件制造、生产等环节企业对土地和空间、劳动力以及交通枢纽具有较强偏好,因此依附广深核心的分布模式有助于提升上下游产业的空间联系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汽车产业企业中比亚迪、广汽与上下游供应商联系  

03

“链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链群单元链条垂直整合

龙头企业及上下游配套环节企业形成簇群布局,驱动大湾区衍生专业化的产业链集群单元,链主企业的50公里范围内成为制造业核心承载空间,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主要发展平台,周边镇街围绕核心产业形成“研发+制造+配套”的生产网络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大疆、富士康、华为、大族激光等龙头企业,在深莞形成供应链网络,新能源汽车产业围绕比亚迪、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龙头企业,在广州、深圳、佛山形成相互协作、上下联动的分工格局。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链主核心引擎作用锚定了范围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产业链垂直整合加速,形成以链群组织模式布局的产业链,推动大湾区从“整体分散、局部集聚”向“整体绵延成带”的组织模式转型。在这种空间组织模式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打破了行政边界,从城市间的竞争走向了链群分工,围绕链主企业逐渐形成多个产业链集群,集群效应强化,从最初的以规模效益为主的集群式发展走向具有竞争力和韧性的链群式发展,协作集群优势明显。

对大湾区
产业空间布局的
3个建议
01      
关注链群企业成长空间梯队建设      

未来,应当发挥大湾区各城市的优势产业基础,利用大湾区城市的发展梯度实现要素互补与区域合作,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通过向外转移和内部升级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链群。

对于仍然存在的相当规模的如电子组装加工、金属冶炼、五金建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业,在合理淘汰或向外转移的同时,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获取核心竞争力提升附加价值,向高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  


对于高端信息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重点推动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物流、金融等产业配套的多个全产业链集群。比如,大湾区可以由东向西发挥深圳与珠海集成电路、中山光电器材与计算机制造基础优势,构建“研发孵化—智能制造—生产配套”梯度创新格局,重点围绕5G、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新型显示等领域共建大湾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链群。  


结合装备制造优势加强高端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共建先进制造业链群,并依托产业链集群巨大的市场规模提升大湾区在全球产业生态中的话语权。  


▼ 深圳市光明区尚智科技园


02

加强粤港澳产业科创协同,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

依托香港、澳门的各大高校,增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水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推动龙头企业牵引全产业链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产业链技术短板,进而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内产业链分工合作关系,在家电、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等优势领域形成若干专业化世界级产业集群。  


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有强大的终端应用市场,包括通信、智能家电、汽车、工业等终端,芯片应用消费占比全国超过一半。目前,大湾区已落户“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初步形成半导体产业链效应,带动120家产业链的企业落户在广州,并且与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研究院等高校及机构紧密合作,全省范围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材料研发、装备制造、芯片设计、封装测试以及综合服务的产业聚集态势。  

未来,大湾区产业应当积极加强创新与产业的协作,补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短板,以此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 香港科技大学南沙校区  

03

顺应产业链外迁,交通枢纽地区培育高能级产业空间

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已经形成区域化的联系与布局,人才和信息流对城际枢纽的需 求更加明显,对时间和效率也更加敏感。一方面,可以围绕城际枢纽地区布局产业及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实现本地产业集聚化发展、盘活存量产业资源的同时,助力企业利用枢纽高效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基于 交通枢纽与优势产业,吸引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头部企业落户发展,加快产业链条化和集聚化发展,打造交通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群。鼓励城市依托枢纽交通优势、本地产业优势及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健全城市产业体系,丰富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

▼  深圳北站及周边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