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变局、地缘政治博弈带来全球化分工改变、新的国际阵营贸易关系以及近域链条重组。发达国家走上再工业化道路,推进先进制造业回流以及加强高技术投资和产品出口管制,倒逼我国加紧构建更具安全韧性的本土化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是高质量发展当务之要。 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在世界级产业集群优势下,要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构建安全自主可控、兼具韧性与高效的产业链集群,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实现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全球核心竞争力。
全球贸易变局、地缘政治博弈带来全球化分工改变、新的国际阵营贸易关系以及近域链条重组。发达国家走上再工业化道路,推进先进制造业回流以及加强高技术投资和产品出口管制,倒逼我国加紧构建更具安全韧性的本土化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是高质量发展当务之要。
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在世界级产业集群优势下,要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构建安全自主可控、兼具韧性与高效的产业链集群,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实现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全球核心竞争力。
湾区价值
全球化分工变局
▼ 全球产业转移示意图
02
走向世界级产业中心
| 缺少世界级的领先企业和关键技术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组织关系的新趋势,以630个镇街为单元,选取了10个核心指标进行评估,识别各镇街在从规模型镇街转变为功能型镇街的过程中,大湾区形成的高价值产业链群的分布特征。
3个认识
01
新型产业链主走向腹地布局,生产组织重心向外迁移
大湾区正在涌现一批拥有全球要素配置能力和服务全球市场能力的新型“链主”企业,如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新热点。《2023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共有63家独角兽登榜,重点聚焦在集成电路、机器人、数字医疗、智慧物流、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环节,体现了新赛道的科技属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八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服务业,显著集中在人工智能、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设备等高精尖行业。
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量分布在深莞惠中部、广佛都市圈等第二圈层地区,包括东莞的松山湖片区,广州的增城、黄埔和番禺,佛山的顺德,惠州的惠阳和惠城,以及深圳的宝安和光明等地。这些企业对环境和成本十分敏感,更加偏好在具备优质产业孵化环境、低成本连片用地、创新研发基础的高新区和产业园区进行布局,因此更多分布在城市的边界地区和城市核心区外围地区。
“独角兽”企业能够成为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新引擎,例如大疆创新、柔宇科技、奥比中光,这些企业作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不仅是科技创新企业的典型代表,也是衡量片区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创新生态的重要标志。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能够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能逐步实现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国产化、高端化,通过补短板、疏堵点,解决“卡脖子”之痛。现阶段这些新型链主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在中美经贸摩擦新变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国产替代,更加关注产业链安全性,已经逐步改变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走向了本土化和区域化发展。
大湾区龙头科技企业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迁移,以电子信息、汽车产业为主的核心供应链企业围绕深圳和广州都市圈进行布局,科技企业、供应链企业在都市圈尺度进行了空间重组。
▼电子信息企业中华为、OPPO与上下游供应商联系
▼ 汽车产业企业中比亚迪、广汽与上下游供应商联系
03
“链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链群单元链条垂直整合
龙头企业及上下游配套环节企业形成簇群布局,驱动大湾区衍生专业化的产业链集群单元,链主企业的50公里范围内成为制造业核心承载空间,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主要发展平台,周边镇街围绕核心产业形成“研发+制造+配套”的生产网络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大疆、富士康、华为、大族激光等龙头企业,在深莞形成供应链网络,新能源汽车产业围绕比亚迪、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龙头企业,在广州、深圳、佛山形成相互协作、上下联动的分工格局。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链主核心引擎作用锚定了范围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产业链垂直整合加速,形成以链群组织模式布局的产业链,推动大湾区从“整体分散、局部集聚”向“整体绵延成带”的组织模式转型。在这种空间组织模式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打破了行政边界,从城市间的竞争走向了链群分工,围绕链主企业逐渐形成多个产业链集群,集群效应强化,从最初的以规模效益为主的集群式发展走向具有竞争力和韧性的链群式发展,协作集群优势明显。
未来,应当发挥大湾区各城市的优势产业基础,利用大湾区城市的发展梯度实现要素互补与区域合作,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通过向外转移和内部升级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链群。
对于仍然存在的相当规模的如电子组装加工、金属冶炼、五金建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业,在合理淘汰或向外转移的同时,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获取核心竞争力提升附加价值,向高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
对于高端信息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重点推动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物流、金融等产业配套的多个全产业链集群。比如,大湾区可以由东向西发挥深圳与珠海集成电路、中山光电器材与计算机制造基础优势,构建“研发孵化—智能制造—生产配套”梯度创新格局,重点围绕5G、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新型显示等领域共建大湾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链群。
结合装备制造优势加强高端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共建先进制造业链群,并依托产业链集群巨大的市场规模提升大湾区在全球产业生态中的话语权。
▼ 深圳市光明区尚智科技园
02
加强粤港澳产业科创协同,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
依托香港、澳门的各大高校,增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水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推动龙头企业牵引全产业链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产业链技术短板,进而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内产业链分工合作关系,在家电、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等优势领域形成若干专业化世界级产业集群。
▼ 香港科技大学南沙校区
03
顺应产业链外迁,交通枢纽地区培育高能级产业空间
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已经形成区域化的联系与布局,人才和信息流对城际枢纽的需 求更加明显,对时间和效率也更加敏感。一方面,可以围绕城际枢纽地区布局产业及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实现本地产业集聚化发展、盘活存量产业资源的同时,助力企业利用枢纽高效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基于 交通枢纽与优势产业,吸引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头部企业落户发展,加快产业链条化和集聚化发展,打造交通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群。鼓励城市依托枢纽交通优势、本地产业优势及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健全城市产业体系,丰富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