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DE 引言
GUIDE
引言
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6年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理念以来,许多国家或地区都相继展开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全球已有900多个城市和地区获得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秘书处认证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称号。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的建设虽相对滞后,目前全国尚未一座儿童友好城市,但近期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已经引起国家日益的关注和重视。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入重大工程,同时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中也明确提出要创建儿童安全舒适出行环境、控制道路交通伤害。发改委等22部门联合印发了《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聚焦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组织实施七大方面,并提出33条细化策略。
现状高密度的城市布局和以车为主的道路设计忽视了儿童在城市社区街道上自由行走和游戏需求,从而导致儿童道路安全事故频发。相关研究表明,儿童交通事故多发生在以自己家、学校、幼儿园500米为半径的地方,其中十字路口是事故多发地。而让社区成为儿童能够独立、安全移动的游戏场,对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儿童)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意义重大,其中尤为重要的儿童活动空间是社区街道,因此社区街道对儿童出行与户外游戏的展开有着重要影响,其道路系统规划设计需从儿童的角度加以优化研究。
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万户新村社区为例,探索针对社区功能齐全、道路交通系统安全隐患较大且复杂的开放老旧社区,应如何改造其道路交通系统,缓解当前社区儿童出行安全问题,使之契合儿童使用需求。
一、儿童出行特征分析
社区儿童日常出行特征可总结为以下五点:
PART
01
社区儿童日常(周末)出行的主要目的地是教辅机构,社区儿童游乐场和朋友家次之;除了学习以外,儿童出行最大的目的是游戏和交友。因此社区儿童友好的出行环境建设需要重点关注以教育设施为核心的通学慢行道设计,以及串联儿童日常的活动目的地(如辅导机构、公园以及朋友家等)的连接系统规划。
02
PART
儿童通学的主要方式是结伴步行,其次为家长开车接送、乘公共交通工具以及骑自行车。因此儿童友好的社区交通系统需满足多种交通方式的使用需求,以步行和骑行系统为主,公共交通系统为辅。
PART
03
儿童最不喜欢的停留点为正在施工的道路,其次为乱停车的街道和小汽车较多的街道。因此,儿童友好交通系统构建应注重打造各类交通组织有序的街道,同时具有充足且良好的慢行交通空间,有效与机动车行空间分隔。
04
PART
儿童通学行为有穿越车道、游戏、聊天、购买零食及旁观等行为,且行为多发生在街道上,因此结合通学慢行道设置儿童活动空间也是儿童友好出行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PART
05
治安和交通安全是影响家长许可儿童独立出行的最大因素,其次是迷路。因此儿童友好的社区交通系统应为儿童提供安全的治安和交通环境,预防针对儿童犯罪的行为。此外,儿童日常出行路径设计应便于儿童可识别,引导儿童去往目的地。
|
|
图1儿童周末出行目的 |
图2 儿童通学出行方式 |
|
|
图3 路径逗留点占比 |
|
综上,为儿童建设友好的社区出行环境,需要从儿童的出行需求出发,构建以教育设施(小学)为核心的通学慢行道,串联连接社区其他与儿童相关的设施(辅导机构、社区公园、商店、运动场地等)的通道,并结合儿童出行路径设置儿童活动场地,为儿童营造安全连续、有趣且可识别的步行或骑行网络。此外,从提升社区治安安全性方面加强儿童与社区其他人群的共生关系,形成社区邻里“街道眼”,为儿童营造安全可独立出行的社区环境。
二、社区交通优化策略
社区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01
为教育设施扩大交通空间及空间标准
对学校门前交通空间进行整治,对学校出入口及缓冲空间进行优化设置,优化学校周边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场地,完善学校上下学接送交通组织流线,打造儿童友好的学前交通空间。
02
建设儿童常用设施廊道
在社区建设连接儿童安全可达、可识别的常用设施廊道,将家、宅前绿地、学校、社区公园、运动场地以及儿童游戏场等串联起来,方便儿童可以独立安全地步行或骑行到达各个目的地。
03
共享街道设计
应将共享街道作为儿童友好型社区环境设计核心理念,其目的是通过共享路面、街道景观、规范路边停车以及交通稳静化措施来削弱机动车的主导性,提高街道的生活属性,使街道成为儿童和居民可使用全部宽度的街道,为社区儿童提供在街道上自由行走、游戏以及与社区其他人群交往的机会,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同时也起到邻里“街道眼”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障儿童户外活动安全。
三、案例分析
社区基本概况
万户新村社区位于盐城市亭湖区核心城区,社区人口约13000人,以老人及儿童为主。社区功能齐全,内含卫生站、小学、幼儿园、社区公园等公服设施。社区共设置4个机非混行出入口及4个慢行出入口,社区道路均为一块板道路,其中主路路幅6~7米,次要道路3~5米,楼栋间道路2~3米。
社区停车缺口较大,现状车辆多数停放于主次道路路内及楼栋间空地,乱停乱放现象严重。社区小学放学接送导致交通拥堵严重,这是由于非机动车停车场设置不当及机动车接送车位缺乏所引起的。
|
|
图5 非机动车接送停放图 |
图6 机动车停放 示意图 |
社区儿童友好交通系统改造方案
(1)加强停车整治、规范街道路内停车
针对社区内部现状机动车乱停乱放、泊位缺口严重、挤压社区道路慢行空间等问题,通过取消社区主要道路路内停车、增设立体及地下停车库补全停车缺口、规范片区次要道路及楼前停车等措施,设置机动车集中停放区域,归还社区慢行空间。
图7 社区停车整治布局图
(2)优化社区交通组织、实现快慢相对分离
对社区道路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布局,遵循“快慢分离、慢行优先、儿童友好”的原则,通过优化社区出入口设置充分保障慢行路权,调整机动车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流线等措施,实现社区道路慢行空间专有连续,机动车交通组织顺畅可达,营造舒适儿童友好慢行社区。
图8 社区道路交通组织模式优化图
图9 社区交通组织优化布局图
(3)学前空间环境整治、满足接送停车需求
优化学校接送空间功能布局并完善交通设施。取消校门东侧机动车泊位,打开非机动车停放空间,引导接送电动车停放。校门对侧预留接送临停泊位,禁止上下学高峰非接送车辆停放。家长驻足区设置隔离设施,禁止局促在路内。基于儿童视角完善交通标志、彩色斑马线、监控设施、无障碍设施等。
图10 学前空间环境整治示意图
(4)串联社区儿童集聚点,构建儿童游憩路径
规划“三横两纵”的儿童游憩路径,串联社区公园、绿地及游憩设施。“三横”分别为滨河绿道游廊、议事广场游廊、党建公园-文明中心游廊。“两纵”为先锋小学游廊、四区公园游廊。沿儿童游憩路径设置童趣插画、涂鸦画、经典古诗词、红色历史等文化墙,增设儿童导向交通标志、安全标识、地面彩色标线等设施。
图11 儿童游憩路径布局示意图
四、总结
随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作为儿童主要活动场地的社区街道建设也应得到相应的关注。本文以盐城市亭湖区万户新村社区为例,通过分析现状社区基础功能布局及交通系统特征,总结开放老旧社区道路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儿童出行特征及出行需求调查,从道路组织优化、出入口改善、停车整治及学前环境空间提升、儿童游憩路径布局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方案,希望能够营造出一个安全、连续、共享、有趣的儿童社区街道空间,打造儿童友好的社区交通出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