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数字化,是“一纸空谈”?这4大因素造成了如此印象!
高大的小马驹
2023年12月01日 11:03:30
来自于行见BIM
只看楼主

数字化作为信息化持续发展下的高阶产物,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 AI 等技术载体的不断升级与推广,逐渐应用于更加丰富的行业与更加多元化的场景。 建筑行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毫不意外地也卷入这场数字化进程的浪潮之中。 但是,数字化究竟是真正意义上大幅提升了建筑行业的生产力,还是“一纸空谈”、“旧瓶装新酒”亦或“徒有其表”,始终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数字化究竟以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适配于相对传统及长期管理粗放的建筑业,也一直受到持续关注。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需要回到产生所有问题的根源,并就此在行业内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即:到底什么才是建筑业的数字化?

数字化作为信息化持续发展下的高阶产物,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 AI 等技术载体的不断升级与推广,逐渐应用于更加丰富的行业与更加多元化的场景。 建筑行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毫不意外地也卷入这场数字化进程的浪潮之中。


但是,数字化究竟是真正意义上大幅提升了建筑行业的生产力,还是“一纸空谈”、“旧瓶装新酒”亦或“徒有其表”,始终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数字化究竟以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适配于相对传统及长期管理粗放的建筑业,也一直受到持续关注。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需要回到产生所有问题的根源,并就此在行业内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即:到底什么才是建筑业的数字化?  


首先,需要拆解数字化的内涵。

数字化并不是简单的工具应用,而是一种以   “数据+算法+连接”   构建形成的系统性能力。其中, 数据是根源与基础 ,需要准确、及时地获取全面的数据,   强调的是数据的“量”     算法   是通过大模型、AI 等技术驱动,挖掘数据规律,支撑多场景下的决策,强调的是数据的“用”;   连接   是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依赖于责权利的清晰划分,是单一出口下数据的传递与复用,这一步   强调的是数据的“流向”与“价值”   。可以说,数字化是通过其广泛的数据来源及多主体串并联的网络构建,来解决系统性的问题。

进一步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某个行业的数字化,将数字化的概念套入原生数字化企业(如互联网企业)与现阶段数字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行业(如制造业),可以提炼得到某个行业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数字化需要具备的要素:  

(1) 具备数据基础 。行业本身围绕数据进行构建,原始数据结构清晰易读,或行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在行业内部已经分类沉淀了较为丰富且有价值的数据。同时,行业以各类型系统及平台为载体,仍在持续实时进行数据沉淀。  

(2)   应用数字技术   。在数据处理需求的导向下,行业较早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提升数据积累的效率及数据处理应用的效率,建立起大量的行业数据间的关系与逻辑。  

(3)   提炼数据价值   。行业在已经具备了清晰的数据标准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基础上,能够在数据自然积累的条件下,以数说话,放大数据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持续不断地创造出行业效益。  

建筑业属于典型的非原生数字化行业,行业构建围绕着具体的生产服务进行展开,数字化基础本身薄弱。从埃森哲近几年发布的数字化转型指数来看, 与建筑业最为接近的化工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处于末位  


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借助前文所述的数字化的概念及领先行业的数字化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建筑业与数字化如何更好的进行融合:  


建筑业能收集到的数据


 
建筑行业本身数据量其实不算庞大,但其 数据类型复杂、数据源头多,且时效性高 ,这也是减缓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几个关键因素。从行业实际出发,将现阶段建筑业能够收集到的、价值效益较为明确的数据拆解成为三个方面:  

项目本身的数据   :即体现项目本身属性的数据,主要产生在规划设计前端,形成全链传导、价值贯通的数字化底座。这部分数据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对于企业端,能够沉淀标准化做法,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生态端,项目作为组成部分能够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等产业生态中,是工程建设及运营阶段的价值基础,数据价值的延伸链长。  

项目推进过程的数据   :主要产生在工程建设阶段,以搭配硬件进行识别收集及现场人员长期录入两种方式形成数据基础,关注项目现场的资源配置、安全环保、成本效益、进度效率等各个方面。其价值作用于单一环节,但由于工程建设阶段涉及到较多的市场主体,数据价值的覆盖面更广。  

企业管理层面的数据   :主要产生于各类型建筑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填单录入与填报数据。价值相对聚焦,多围绕企业本身的生产与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效率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建筑业能应用的数字化技术


从数字化技术出发,与建筑业连接最为紧密的、具备行业特质的核心数字化技术当然是   BIM     GIS   ,所以,更好地利用及发挥这两项技术的价值,是建筑行业能够实现数字化破局的关键一步。其余数字化技术分为两类:  

一类是本身已经非常成熟的、且已经在建筑行业得到较大程度应用的数字化技术   ,典型特点是已经在市面上形成了具体的产品或产品组合,包括企业管理及项目管理层面的各类型的系统及平台,比如以IoT为代表的现场检测及监测等数字化技术,技术本身不具备行业特异性,建筑行业只是其推广方向上的某一特定场景。  

另一类是受限于建筑业现有的数据积淀,已在数字化程度较为领先的行业大范围推广,但尚未在建筑业找到应用途径或尚未发挥价值的数字化技术   ,比如大数据、云计算、AI等数字化技术。  

建筑业的数 字化


1) 用数字化管建筑企业 。最简单的层面还是从企业管理出发,因为数据类型相对单一,且各个行业具备一定的可借鉴性。从企业现有制度与流程出发,通过一体化的架构设计,搭建企业业务、平台、数据、技术及安全架构,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经营层面的数据获取、贯通及分析,实现企业运营的提质增效。  

2)   用数字化带建筑业务   。仅围绕企业自身业务出发,打造核心业务的数字化实力。设计企业以BIM为核心,以为产业链后端提供数据底座为增值服务;施工企业则强调更加精益化的资源配置与精细化的现场管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数据的流转涉及到产业链其他环节或其他产业,需要先形成共同认可的清晰的数据类型与标准。  

3)   以数字化为建筑业务   。以自身核心业务的数字化程度足够高为基础,横向来看,以数字化覆盖建筑行业中单一环节的多元业务类型,将原数字化增值服务打包整合成为新的数字化产品,比如各类型数据底座的搭建、各类型的数字化现场管理;纵向来看,激发产业链前后端更多维度的数字化场景,并依托自身作为产业链一环的优势,抢先介入,提炼出具备稳定商业模式的数字化增值业务,比如大型基建设施的安全监测与维护;竖向来看,所积累的数据开始产生一定的价值,能够在主业持续深挖,创造以数据资产为核心的数字化增值与盈利模式,比如各类型的数据库与智库。但一定程度上,后两者已经脱离了我们对于传统建筑业的定义。

在勾勒出建筑业数字化到底是什么的基础上,反过来看,现阶段的建筑业数字化为什么始终面临这样一个“华而不实”的风评。

(1) 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条件并不具备 。建筑业在本身数据体量不大、数据类型较为复杂的前提下,现阶段仍然缺乏相对统一的数据标准与规范,数据沉淀及流转的根基均不扎实,数据价值主要载体为非结构化数据。在此前提下大面积地、盲目地铺开数字化概念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是更加繁杂的数据填报工作以及大规模的成本投入,由此,数字化在行业内的接受程度反而降低。  

(2)   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与目的暂不明确   。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提质增效,而是创造新的围绕数据的产品和业务机会,是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在部分建筑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企业管理数据基础情况下即停滞不前,认为自身已经实现小生态内的数字化,且认为数字化带来的效用“不过如此”,而没有跳转到更宏观的或更加深层次的数字化场景中。  

(3)   数字化商业模式带来的附加价值难以界定   。对于产业链及生态网仍然存在一定割裂的建筑业而言,很多场景下数据产生的价值并不是作用于自身,而是产业链其他环节或该环节的其余市场主体。但现阶段这部分价值的体现形式更多的是“附赠”而非“附加”,这对于全行业统一数字化转型目标,广泛推广使用数字化技术与产品进一步形成了桎梏。  

(4)   数字化转型的模式极不适应   。数字化业务是机会式、产品化、后端导向的发展模式,与传统建筑行业的业务开展路径与手段几乎完全相悖。在探究数字化业务的过程中,需要企业更好地应对与解决“不确定性”及“试错成本”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衡量数字化业务的投入产出比,否则会大幅磨灭数字化业务开发人员的积极性。  

说到底,建筑业数字化的图景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发展的目标,也是一次全产业生产模式的变革,不是依靠标杆企业的领先实践更够撼动和颠覆的。并且现在, 更多行业的标杆数字化企业已经以建筑、园区乃至城市的实际运营为主体,而非建筑行业本身 。由远及近、从大到小,体现建筑行业差异性的数字化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也成为一个既在眼前,也相对长远的课题。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