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是中国近代 建筑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为近代中国建筑学术发展建 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梁先生遍访古今,翻越无数名山大川,在基本弄清了中国建筑结构演变后,创作了 《中国建筑史》和手绘英文本《图像中国建筑史》。《图 像中国建筑史》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建筑史,旨在通过 精心绘制的建筑图纸、建筑实景照片及十分扼要的文字向西方读者通俗解说中国建筑的相关内容。 对于今时和后世而言,这部文献都具有十分重要
梁思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是中国近代 建筑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为近代中国建筑学术发展建 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梁先生遍访古今,翻越无数名山大川,在基本弄清了中国建筑结构演变后,创作了 《中国建筑史》和手绘英文本《图像中国建筑史》。《图 像中国建筑史》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建筑史,旨在通过 精心绘制的建筑图纸、建筑实景照片及十分扼要的文字向西方读者通俗解说中国建筑的相关内容。
对于今时和后世而言,这部文献都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建筑艺术、城市设计及 村庄安置在技术和审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 绩,但在封建社会,匠人们限于文化程度及较低的社会地位,难以将经验总结为文字,只能依靠师徒口口 相传,导致绝大多数技术随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 而湮没失传,从而束缚了建筑业的发展。因此,《图像中国建筑史》为探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珍品背后的 设计秘密、为幸存建筑遗迹进行准确的测绘和数据分 析打开了一扇大门。那么,这样的成就和殊荣,梁思成先生是如何做到的,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图像中国建筑史》全文用英文撰写,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的美术史,正如有学者所言:“他以英文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建筑的宝藏及其结构原理。在外国人看来他们在自己专业中的成就几乎是无与伦比的。”梁思成的这一创举归结于其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以及治学处事积极面向现实 的态度。年轻时代的梁思成深为一个文明古国竟然 没有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建筑史专著而感到惋惜,由此立下毕生最重要的一个志向:写一部中国人 自己的《中国建筑史》。终其一生,以一种历史使命感捍卫着民族自尊。
二、扎实的专业技能
梁先生多方面的伟大成就还在于其扎实的基本功和宏大的学术视野,这是他们那一代学人的本色, 也归功于他所接受的全面的基础教育、学贯中西的涵养。从 1915 年考入清华大学开始,梁先生就对绘画 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当时还被誉为“最有才华的 小美术家”。梁思成的同学——建筑大师陈植曾这样回忆说:“在清华的八年中,思成兄显示出多方面 的才能,善于钢笔画,构思简洁,用笔潇洒。”20 世 纪 20 年代初,梁思成赴美国求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攻读建筑学专业期间,对建筑历史学科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后又在康奈尔大学选修了户外写生、水粉静物和三角等课程。他的这些国内外教育经历为其建筑、绘画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中国古建筑绝大多数是木建筑。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朝代更迭,成王败寇,二千多年来革命成功 者大多都会效仿项羽火烧咸阳宫,以逞威风,致使我国古建筑破坏特别严重。所以,在每一位建筑学家眼 中,中国的古代木建筑是罕有的瑰宝。这些木制建筑 是由梁柱斗拱构件和示范的组合,全木结构或凹曲面 广泛的装饰,复杂而精微的曲线,丰富和精致的建筑装饰图案、室内形态各异的雕像,在梁思成和莫宗江先生的指导下,都生动体现出来。图册中,大部分图案都是由手工完成的,每一张插图都是尺子、圆规和手的完美结合图。插图中那些微妙的线条粗细得当、曲直自如,呈现出的中国古代建筑之美甚至比相机拍 摄出来的照片效果还好,每一张图表都能被看作是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来欣赏。
在《图像中国建筑史》撰写过程中,梁先生的图纸一直是西方古典作品世界级标准的基本要求,因而在该书中不仅反映了梁思成先生扎实的建筑研究功底,手绘图更是精美不已。插图在这本书中的作用甚至比文字更重要,基本上每张图片都可以作为一种艺 术来欣赏。梁先生不仅对自己的图纸严格要求,还要求自己的学生也要按照这样的标准绘图,如此高要求的标准,再加上莫宗江、梁思成十年的艰苦训练,他们的建筑制图技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该作品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映射,其不仅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制图手法,蕴含了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精神,而且创 造性地融入中国传统工笔画和白描的技巧,更好地呈现了中国古建筑独树一帜的美感,这是西方和日本学 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领域还没有达到的艺术境界。
三、坚定的精神意志
梁思成多方面的伟大成就与他严谨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一书的 创作更是离不开先生一丝不苟、扎扎实实的治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精神意志,正是基于这种践履笃行的精 神,才能蔚为大成。
1937 年 9 月,梁思成和林徽因踏上流亡旅途,并 于 1938 年 1 月到达昆明,其稍微安顿下来便着手重建中国营造学社。学社的使用经费几经断绝,有时甚至连薪金也发不出来,梁思成只能变卖自己的衣物来维持生活。那时,林徽因经常卧病在床,梁思成也患 上了背脊椎间的软组织硬化症,终日疼痛难忍。1939 年初,梁思成的病稍有好转就开始了对云南古建筑 的调查。那时候的云南,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队,有时还必须步行。为防止迷路、疟疾和毒蚊,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社员每天出门都要背着蚊帐和奎宁药片,带着指南针。在四川,时值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之际, 他们只能混在流亡的人群中,所有的考察工作都只 能在警报的间隙里紧张进行。终于在 1944 年抗战胜利前夕,于一个条件艰苦破旧的村庄里,梁思成完 成了他第一部《中国建筑史》的书稿,两年后,又完成了英文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书稿,这一切只是为了能更方便地向西方学术界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 辉煌成就和发展线索。
四、“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的共同努力
1931 年,梁思成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中国 营造社是由朱启钤先生创办的第一个专门研究中国 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主要工作是对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测量绘图,并对其进行年代鉴定、结构分析和有关艺术等的研究,以使传统建筑技艺得以用现代文字的方式得以流传。
《图像中国建筑史》的成功撰写并出版离不开学社同仁的不懈努力和共同研究,学社成员用了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先后调查了全中国一百三十多个县市, 一千八百多座各类古建殿堂房舍,详细测绘建筑两百 余组。经过他们的田野调查和详细测绘研究,重新发现了上起汉唐下至明清各历史时期的珍贵建筑遗 存,整理出了清晰可寻的中国古建筑发展脉络。比 如,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等许多现在 名扬海内的珍贵古建筑,都是由中国营造学社成员重 新发现的。
梁思成创作《图像中国建筑史》的意义,实际上 早已超出了建筑史本身,其实质是在独辟蹊径地体味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学习艺术设计专业 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先贤爱祖国、爱人民、为人 民谋福利及自强不息的精神。随着世界全球化,立志 为吾土吾民服务,乃是中国新一代设计工作者最根本 的职责。对此,用梁先生曾说:“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而向梁先生学习的现实意义也 在于此。
摘自安徽师范大学储玲玲《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创作背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