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开工前准备工作 开工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准备工作 技术准备工作包括:方案编制、技术交底、开工报告 常见问题:无方案、无交底、无开工报告 后果:工程不得开工或开工后产生纠纷 ①目前,所有结构形式的桥梁均有方案样本,由技术员及时针对主管桥梁进行方案的编制和对施工班组的安全、质量、健康、环境、进度第三级技术交底。
①目前,所有结构形式的桥梁均有方案样本,由技术员及时针对主管桥梁进行方案的编制和对施工班组的安全、质量、健康、环境、进度第三级技术交底。
②桥梁开工前需报批开工报告;无开工报告不得开工。质检人员在无开工报告的前提下,可拒绝报检。
③在无开工报告的情况下质检员参与报检的,开工报告由质检员负责制作补齐;以从源头控制技术准备工作的正常运转。
案例:二平中桥工具锚准备不及时,物资部门联系厂家空运购买工具锚,造成资源浪费。
缺少的施工材料如:锚具供应不及时、钢筋供应不及时、模板、木材供应不及时、支座供应不及时等。
人员安排不恰当:主要为施工队伍人员太少,顾此失彼。
机械安排不当:主要为吊车安排不恰当。吊车要么无事可做,要么忙不过来。
常见问题:支架搭设前,未对基础进行碾压密实处理,或处理力度不够,基础承载力不足。
后果:基础一旦承受足够的上部荷载,就会发生不均匀沉降现象。
案例:铜梁互通F匝道中桥0#桥台基础压实遍数不够,支架搭设完毕经预压后,基础沉降超过5cm,支架全部返工。
常见问题:排水不畅通,基础长期泡水,造成基础承载力不足。
常见问题:扫地杆未设置或虽设置,但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
案例:铜梁互通F匝道中桥2#桥台排水不畅通,支架搭设完毕经预压后,基础沉降超过5cm ,支架全部返工。
无论是满堂红还是其它方式的脚手架,均必须设置纵、横扫地杆,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规定:在立杆底部的水平方向上应按纵下横上的次序设置扫地杆。
3、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近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常见问题:底座及顶撑伸出立杆长度超过规范要求;底座悬空。
常见问题:剪刀撑设置数量不足;剪刀撑间搭设长度不足。
常见问题:剪刀撑设置数量不足;剪刀撑间搭设长度不足。
常见问题:剪刀撑设置数量不足;剪刀撑间搭设长度不足。
常见问题:钢管脚手架周转次数多,钢管锈蚀严重,甚至出现破损现象。
事故直接原因:是支架架体构造(搭设)有缺陷,支架安装违反规范,支架的钢管扣件有质量问题,采用从箱梁高处向低处浇筑砼的方式违反规范规定,导致架体右上角翼板支架局部失稳,牵连架体整体坍塌。
七、施工防护不到位,或无操作平台,或操作平台不满足施工要求。
支撑架钢管变形,钢筋、钢管、模板散落地面(步距最大达1.8m,立杆间距为0.9×0.9m)
2、缺水平杆,上碗扣设置不牢固(上碗未锁紧、浮搁置、无上碗),在支架变形(或受力加载)过程中脱落,使立杆步距加大一倍(2.4m),支撑架承载力下降。
3、该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6名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
1.检验支架及地基的强度及稳定性,消除混凝土施工前支架的非弹性变形(消除整个地基的沉降变形及支架各接触部位的变形)。
2.检验支架的受力情况和弹性变形情况,测量出支架的弹性变形。在支架搭设前,进行基础预压;在支架及底模铺设完毕后,进行支架预压。
1、未能完全消除非弹性变形,导致施工出的箱梁线型不流畅,标高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194-2009):
常见问题:主次楞尺寸不符合方案要求、次楞间距不符合间距要求、主次楞木材质量差。
后果:主次楞变形严重,浇筑出的混凝土出现涨模等现象。
案例1:柿花大桥主楞尺寸由12cm*12cm替换为10cm*10cm后,跨中挠度超过规范2.5mm。
案例2:柿花大桥部分位置次楞尺寸、间距完全不符合方案要求;该区域混凝土可能会出现问题鼓包等问题。
案例3:柿花大桥部分主次楞木方破损,无法满足承载力要求。
常见问题:底模板质量差,经日晒雨淋后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后果:浇筑出的混凝土表观质量差,甚至出现鼓包、涨模等问题。
后果:支座受力不均匀,局部应力集中,而使钢盆竖向开裂。
常见问题:现浇箱梁临时连接在浇筑混凝土前即已拆除。
对于预制梁安装,在安装前要调整好垫石的标高、平整度等。对不符合要求的,要进行打磨处理或返工处理。
常见问题:1、焊条等级偏低;2、焊缝长度不够;3、焊缝质量差。
后果:1、焊缝强度不够,钢筋的连接不能满足受力要求。
常见问题:1、焊条等级偏低;2、焊缝长度不够;3、焊缝质量差。
后果:1、焊缝强度不够,钢筋的连接不能满足受力要求。
案例:铜梁互通F、H匝道中桥、旧县互通A匝道大桥多次发现使用422焊条。
常见问题:预应力管道与弯起钢筋空间位置冲突,直接切割弯起钢筋。
后果:整个钢筋系统抗剪能力急剧降低,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1、钢筋净距离不够;钢筋间距不符合要求;2、钢筋绑扎搭接长度不够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_D62-2004)
1、钢筋净距离不够;钢筋间距不符合要求;2、钢筋绑扎搭接长度不够
3、人孔位置处没有设置上下层加密钢筋。后果:人孔处应力集中,出现裂缝。
1、冷缝:是指上下两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超过了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而形成的施工质量缝。冷缝是施工不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前筑凝土在初凝后,才开始浇筑后续混凝土,使得前后混凝土形成一个软弱的结合面,这就是冷缝。
2、施工缝:是指因施工工艺、施工强度、混凝土温控措施等原因,“故意”产生的一个新老混凝土间的缝,但施工缝是需要凿毛、设置拉筋、设止水物等措施处理的。两者之间的最大不同是:一个是施工不当、一个是施工需要。
混凝土分层连续浇筑,混凝土的分层厚度不大于300mm。
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即:
50型插入式振捣棒移动间距不得大于1.5×25=37.5cm;30型插入式振捣棒移动间距不得大于1.5×15=22.5cm;
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为5~10cm,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振捣时防止触碰模板、钢筋及各种预埋件。
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20~30s,振捣密实的标准是混凝土表面停止下沉,无气泡冒出,表面平坦并泛浆。
混凝土浇筑因故中断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时间。
常见问题:钢绞线切割未采用砂轮锯,而是采用电弧焊或氧乙炔切割。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_TF50-2011):
常见问题:钢绞线穿入孔道时单根依次穿入,未进行束编。
后果:单根依次穿入钢绞线会相互缠绕,影响其受力性能。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_TF50-2011)
箱梁预应力试验结果可见分级张拉及持荷时间长短对预应力的
后果1、腹板开裂;2、预应力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造成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