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梁下翼缘稳定怎么保证?
coc_99673104
2023年03月27日 11:25:10
只看楼主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土木吧 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端部会受到反复荷载,框架梁的上下翼缘均有受压工况需考虑梁端稳定问题。 1)措施一:《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第8.5.5条,在出现塑性较的截面上、下翼缘均应设置侧向支承,但对于有混凝土楼板的结构,上翼缘的稳定问题并不突出。故当梁上翼缘与楼板有可靠连接时,固端梁下翼缘在梁端0.15倍梁跨附近宜设置平面隅撑,如图2-3-1所示,很多工程都设置了水平隅撑。隅撑一般宜采用单角钢制作,按照轴心受压构件设计。隅撑的作用是保证框架梁平面外的稳定性,减小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防止受压翼缘(梁下翼缘的柱内侧翼缘)平面外屈曲失稳,增加受压翼缘的稳定性。当梁端采用加强型连接或骨式连接时,应在塑性区外设置竖向加劲肋,隅撑与竖向加劲肋在梁下翼缘附近相连。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土木吧


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端部会受到反复荷载,框架梁的上下翼缘均有受压工况需考虑梁端稳定问题。

1)措施一:《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第8.5.5条,在出现塑性较的截面上、下翼缘均应设置侧向支承,但对于有混凝土楼板的结构,上翼缘的稳定问题并不突出。故当梁上翼缘与楼板有可靠连接时,固端梁下翼缘在梁端0.15倍梁跨附近宜设置平面隅撑,如图2-3-1所示,很多工程都设置了水平隅撑。隅撑一般宜采用单角钢制作,按照轴心受压构件设计。隅撑的作用是保证框架梁平面外的稳定性,减小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防止受压翼缘(梁下翼缘的柱内侧翼缘)平面外屈曲失稳,增加受压翼缘的稳定性。当梁端采用加强型连接或骨式连接时,应在塑性区外设置竖向加劲肋,隅撑与竖向加劲肋在梁下翼缘附近相连。

2)措施二:当横梁和柱的内侧翼缘需要设置侧向支撑点时可以利用连接于外侧翼缘的次梁或墙、梁等设置隅撑。图2-3-2是日本某工地的照片,采用了在楼层次梁与主梁间架竖向斜撑的办法防止框架梁下翼缘失稳。很多门式刚架采用的是在惊条和钢梁间设隅撑,二者做法基本一样。

3)措施三:设置水平隅撑也好,设置竖向隅撑也罢,如果建筑不吊顶均不太好看。根据《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一2017第6.2.7条规定,支座承担负弯矩且梁顶板有混凝土楼板时,框架梁的下翼缘正则化长细比 λ n,b ≤0.45 时,可不计算框架梁下翼缘的稳定性,可不设隅撑;下翼缘正则化长细比 λ n,b >0.45 时,可按式(2-3-2)计算,满足该式的控制条件也不需要设隅撑。

不满足式(2-3-2)时,在侧向未受约束的受压区段内应设置隅撑或沿梁长设置间距不大于2倍梁高与梁等宽的横向加劲肋,见《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一2017第10.4.3条。加劲肋能够通过楼板为下翼缘提供侧向变位约束。设置加劲肋后下翼缘抗侧向变形的能力增大,不再需要计算整体稳定和畸变屈曲。

4)措施四:《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第8.5.5条还明确当梁端下翼缘宽度局部加大,对梁下翼缘侧向约束较大时,视情况也可不设隅撑。这种做法一方面解决了梁受压翼缘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连接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关于梁下翼缘的稳定,应首先按《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一2017验算然后再考虑是否设置隅撑。解决梁稳定问题,除设置水平隅撑和竖向隅撑外,通过设置竖向加劲肋和加大梁端下翼缘局部宽度解决框架梁端部下翼缘的稳定问题,都是好办法。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