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北京中轴线 导 读 经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于1月28日正式公布实施。据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是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必备材料之一,《规划》的公布实施将为有效保护管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发挥“压舱石”作用,也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北京中轴线
经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于1月28日正式公布实施。据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是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必备材料之一,《规划》的公布实施将为有效保护管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发挥“压舱石”作用,也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自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北京市一直高度重视中轴线的保护传承工作,并于2022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此次《规划》也正是对标世界遗产保护要求,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
“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和保护条例是并行开展的‘三驾马车’,三个文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相关规划工作的负责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叶楠说,通过保护管理规划,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明确到底要怎么样去保护和管理好遗产。
●首次明确遗产区、缓冲区具体范围边界,总面积共51.3平方公里
针对北京中轴线遗产内涵多元、载体多样、空间多点的特点,《规划》统筹考虑遗产及其周边环境, 将保护区域合理划定为遗产区、缓冲区,并首次明确了区域具体范围边界 。
全长7.8公里的 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 ;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依据规划,这承载遗产价值的15处构成要素,以及构成要素之间必要的连接区域,即为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的遗产区。
缓冲区覆盖面则更广,包含遗产区周边且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和发展联系紧密的区域,总面积约45.4平方公里。
●因“人”施策确立保护管理体系,形成国家、市、区三级政府联动机制
《规划》还提出建立健全职责清晰、运行顺畅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形成国家、市、区三级的管理架构,以更好地协调促进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衔接。同时,还对产权主体、本地居民、外来游客、专家学者及社会大众,分别制定鼓励与支持策略,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遗产保护效能,实现对遗产长期、有效保护与管理。
人才培养是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键。《规划》也明确指出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积极补充遗产保护、历史研究、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信息化等各相关领域专业人才,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及管理团队。
●以“城”为本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将建立多条中轴线文化探访路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规划》充分考虑北京中轴线与老城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格局关系,强调以“城”的整体保护达成中轴线遗产环境的保护,推动区域功能优化、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等多重目标实现,进而实现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让正阳门文物建筑与雨燕和谐共存、使北京中轴线上20条景观视廊通达有序、留住居民的乡愁记忆和老城情怀 。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规划》还重点提出,将建立以首都博物馆1个总展览为主的综合展示中心,并配合各遗产要素专题展示中心、沿线特色文化驿站、多条文化探访路串联而成北京中轴线价值阐释与展示体系。目前, 北京中轴线已初步建设形成中轴线文化探访路,钟鼓楼到永定门间步行可基本贯通, 沿线还设有地铁8号线、铛铛车、北京观光1号和2号线大巴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可满足市民游客的各种参观体验需求。
●高标准建设遗产监测评估系统,已建立完善的文物“四有”档案
当下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此次《规划》 重点提出要高标准建立遗产监测系统 ,对遗产保存状况、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等方面进行监测,提升预防性保护管理水平;并建设遗产档案信息系统,开展重点问题研究,深化对北京中轴线、北京老城的理解与认识。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据了解,目前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文物保护单位均已建立完善的文物“四有”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