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上海的朋友应该听说过,上海有五大古典园林: 豫园 、 嘉定秋霞圃 、 南翔古猗园 、 青浦曲水园 、
熟悉上海的朋友应该听说过,上海有五大古典园林:
豫园
、
嘉定秋霞圃
、
南翔古猗园
、
青浦曲水园
、
松江醉白池
。
除此之外,在醉白池不远处,还有一座
“与古为新”
的特殊园林,它的整体设计手法深受现代设计影响,但同时带着一种隐隐约约的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二者结合相当完美。
△上海《新民晚报》关于松江方塔园的报道。
方塔园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唐宋时期
松江府
中心,有着县衙、城隍庙、兴圣教寺等一系列建筑,唐代市河在这里横穿而过。
历经千百年岁月变迁,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绝大多数古建筑早已消失,只有一座建造于北宋元祐年间的唐代风格
方塔
和旁边的明代
照壁
残存。
1978年,上海政府决定以方塔和照壁为中心,设计建造一座现代公园。
而负责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的设计师,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冯纪忠
教授。
冯纪忠出生于1915年,读小学的时候跟梁思成一家住在北京胡同的同一个院子里。
1934年,冯纪忠考入上海
圣约翰大学
,跟
贝聿铭
成了同班同学。
再后来,他远赴
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
学习建筑,回国之后在
同济大学
任教,并于1952年创立
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
(当时全世界只有四座大学开设了这个专业)。
贝聿铭一生如鱼得水,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但冯纪忠却长期遭受干扰,一生作品寥寥。
作为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接到上海政府的设计任务时,冯纪忠意识到这很可能是自己一生之中最后一项重要设计作品,于是倾注了大量心血。
△冯纪忠(右)与贝聿铭(中)、陈从周(左)在一起。
当时,冯纪忠接到的设计要求是:只要是现代风格就行,只要能容纳下一定数量游客就行。
但他却有着自己的雄心,准备把方塔园设计成
一座具有宋代文人园林精神的现代园林
。
为了营造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氛围,冯纪忠决定通过大水面、大草坪、植物栽植等多种现代景观设计新手法,来传达千年前的宋代精神。
比如,他在园中一座假山都没有设计,却用花岗岩建造了一条前所未有的
堑道
。
走在斗折蛇行的堑道之中,仿佛漫步于历史隧道之中,在静谧幽深的氛围中满怀期待向前,直到在堑道尽头豁然开朗,踏入方塔广场,与
天妃宫
和
方塔
相遇。
整条堑道的风景,与宋代王安石的《天童道上》意境暗合——
而大开大合的空间设计,正是古代文人
“旷奥之理”
风景理论的视觉体现。
此外,冯纪忠要求整个园区的硬质铺装一律采用石头,不允许出现水泥地;园中所有植物都不进行人工造型,全部自由生长。
他甚至还打算在草坪上放养一群梅花鹿,来体现松江
“茸城” “十鹿九回头”
的悠久历史文脉……
建园时,方塔的第一层已被泥土掩埋,冯纪忠带人将其挖开,然后将整个地面下挖,又在东侧和南侧建造了白色的折角围墙。
这样一来,游客就可以站在围墙边,以最舒服的视觉角度仰望方塔。
但对于当时许多人来说,冯纪忠的这些设计思路实在是太超前了。
所以,从方塔园开工到一期工程结束期间,上海政府收到了一封又一封针对冯纪忠的批判信。
为了给大家一个交代,当时上海分管城建工作的两位副市长
倪天增
和
钱学中
亲自到施工现场视察。
倪天增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钱学中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两人在建筑规划设计领域都是当之无愧的内行。
结果,他们来到园内后,瞬间被北大门的精妙设计折服了。
冯老通过现代建筑力学设计,用最常见的柱子支撑起了大屋顶:一座宏伟的歇山顶大门,竟然是用最普通的工字钢、角铁、钢管做成的!
两人读懂了冯纪忠的设计,到他家里慰问了一番,并且表示:
“请您继续发挥您的才华,将您的构思完整实现出来!”
有了领导的肯定作为后盾,冯纪忠总算有了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但对于他的批评和控告不但没有消失,反而逐渐升级。
有人说,公园的北大门造型像道士的帽子,是腐朽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有人说,园中不准铺一点水泥地,是铺张浪费的资产阶级思想;有人说,园中的树木不进行人工造型,简直是缺乏纪律性……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对于那条堑道,一部分人认为太封建,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太现代,而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同时飞到了上海政府领导们的办公桌上。
到了1983年,方塔园依然处于建设过程中,但建设经费几乎已经断绝,许多同行也不敢走近冯纪忠。
就在这时候,他再次接到任务:
在园中设计一座茶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资金,这简直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这并没有难倒冯纪忠。
早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之初,冯纪忠就跟许多工匠用毛竹、茅草为同济大学的师生搭建过五个“草棚”。
其中四个“小草棚”分别可以容纳50人上课,另外一个“大草棚”能够容纳上千人就餐、开会、观看演出。
由于经手过这一组项目,冯纪忠决定再次选用毛竹、茅草,作为茶亭的建筑材料。
其他茶亭往往占地较小,但冯纪忠依据现代力学结构模型,设计建造了一座足足有510平方米的大茶亭,占地面积完全不次于远处的天妃宫。
然后,他又用砖块在茶亭周围建造了好几段弧墙,它们既相互独立,又可以被看作一个整体,兼具挡土、隔断、观赏多种功能。
竣工之后,冯纪忠借用唐代刘禹锡《陋室铭》里的经典结尾,为这座看起来略显简陋的茶亭亲笔题写了名字:
何陋轩
。
因为何陋轩三面环水,所以建筑地面被设计成了三块,
呈旋转排布,
由高低不同的台阶连接成相互独立又联系的空间。
而支撑何陋轩屋顶的毛竹柱子,
无论是柱脚还是连接点,都进行了特殊处理,
既可以防止毛竹受潮,又让这些部位隐藏在屋顶的阴影之中,让整座建筑看起来更加轻盈。
△注意看何陋轩内毛竹柱子的柱脚和连接点。
整体来看,这座竹构草盖的何陋轩,特别像中国宋元山水画里隐藏在水边的一个亭子。
何陋轩是方塔园设计建造过程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方塔园的设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冯纪忠也因此赢得了无数国际声誉。
1986年下半年,冯纪忠荣获“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称号,他是第一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
△现在的松江方塔园何陋轩,是松江当地公民最心爱的茶亭之一。
2008年12月27日,94岁高龄的冯纪忠坐在轮椅上领受
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
的时候,留下了这样一席简短的发言:
“我怎么理解公民建筑?应当讲,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公民建筑才是真正的建筑。其它建筑,如果不是为公民服务,不能体现公民的利益,它就不是真正的建筑。这句话说得是否太绝对?不!在我工作当中,依照我的理念和我的坚持,自问我是在做公民建筑,凡不是公民建筑的东西,我都加以批评或不满意。
今天我获得这个奖觉得很惭愧,我在很多地方做得很不够,但是我一直遵从这个理念走下来的。我相信这样的理念,能够使得中国建筑走向世界顶尖的水平,谢谢大家。”
冯纪忠的一生是坎坷的,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许多设计理念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顺利落地。
但他主持设计松江方塔园的经历,如同一段在时代夹缝里险中求生的传奇。
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获得全面表达自己设计理念的机会。他不但抓住了,而且做成了经典,同时为当代世界建筑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关于冯纪忠和方塔园之间的故事,这次就分享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园林先贤的成就和故事呢?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文系园景人 (ID:xyzwin) 原创整理, 欢迎转载, 转载请输入“转载”授权,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