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耕——流传千年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朝气蓬勃的帽子
2022年11月14日 10:45:17
来自于水土保持
只看楼主

    中国的垄作耕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创始于西周,初步发展于春秋战国,大发展于秦汉至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时代达到成熟阶段,并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它在调节径流、保土减蚀、防旱抗涝、用养结合、通风透光、加厚耕层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 春秋战国时代称之为 “畎(quǎn)亩法”。畎亩法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一种以蓄墒保墒为中心的抗旱耕作方法。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主要技术特点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叫做“上田弃亩”;在地势低的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中国的垄作耕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创始于西周,初步发展于春秋战国,大发展于秦汉至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时代达到成熟阶段,并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它在调节径流、保土减蚀、防旱抗涝、用养结合、通风透光、加厚耕层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



  • 春秋战国时代称之为 “畎(quǎn)亩法”。畎亩法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一种以蓄墒保墒为中心的抗旱耕作方法。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主要技术特点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叫做“上田弃亩”;在地势低的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 清代田道人撰写的《多稼集》是垄作理论和技术的代表作,针对不同坡长、坡度、坡位等的地形条件,结合径流调控、防旱抗涝、地力提升、作物增产等目标,提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系统技术方案。

  • 《多稼集》 “种田新法”部分对垄作的理论和技术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论述:  “种田先察地势之高低,高乡之田,当畎阔于垄;低乡之田,当垄阔于畎。一行高,一行低。相间以治。垄畎之高低, 量地势为之 。田高者宜种谷于低阔之畎;田低者宜种谷于高阔之垄, 又当四周通沟以蓄水 。或问其义,曰:所以分行者,隔垄间种也;年年易地者, 蓄地力 则物易发也;高低相间者,平地势以 免旱涝 也;闲土壅(yōng)根者,田无弃地其倍深也”

  • 千年实践证明,垄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现代学者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垄作的水土保持机理和效益进行定量研究。在不同降雨、地形等条件下,系统研究了垄作方向、密度等对坡面侵蚀-沉积规律的影响。这些研究可为减少水土流失和增加作物产量的技术研发提供依据,以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同永续。




参考文献:

郭文韬.再论中国古代的垄作耕法[J].中国农史,1992(02):77-80.


来源: 水土保持前沿

免费打赏
ndghw
2022年11月16日 10:21:52
2楼

种田先察地势之高低,高乡之田,当畎阔于垄;低乡之田,当垄阔于畎。一行高,一行低。相间以治。垄畎之高低, 量地势为之 。田高者宜种谷于低阔之畎;田低者宜种谷于高阔之垄, 又当四周通沟以蓄水 。或问其义,曰:所以分行者,隔垄间种也;年年易地者, 蓄地力 则物易发也;高低相间者,平地势以 免旱涝 也;闲土壅(yōng)根者,田无弃地其倍深也”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