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yibubu
yibubu Lv.2
2022年11月11日 16:35:15
只看楼主

序言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在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进行统治的据点。统治机构的存在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统治阶层的思想引导着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理论发展和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也往往以统治阶级所在地作为城市的中心进行布局设计。 古代传说里的神农时代,“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这大概是中国最古老的集市,描述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交易场景,是古代城市形成的早期雏形。中国古代城市的兴起是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它是阶级对抗社会的产物。对城市的形态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序言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在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进行统治的据点。统治机构的存在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统治阶层的思想引导着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理论发展和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也往往以统治阶级所在地作为城市的中心进行布局设计。


古代传说里的神农时代,“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这大概是中国最古老的集市,描述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交易场景,是古代城市形成的早期雏形。中国古代城市的兴起是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它是阶级对抗社会的产物。对城市的形态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居住区的形式通常受到以上两者的影响。所以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以上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图片

标红字体为重点了解对象

都城建设特点

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一套独有的体系。并且有大致三种类型的建设模式。    

中国古代都城指导思想

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是都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自汉至清,历代都城莫不如此。

图片
图片

左图|《元河南志》周王城图,右图|宋崇义绘《考工记》“王城图”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经验

01

选址

历朝都很重视对于都城的选址,往往派遣亲信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

02

防御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从春秋到明清,各朝都城都有城郭之制且各个朝代赋予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名异而实一。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明代南京与北京则有四道城墙。这是古代统治阶级层层设障来保护自己的办法。

筑城方法:夏商——版筑夯土城墙

                  东晋以后——砖包夯土墙

                  明以后——砖墙

瓮城:为了加强城门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二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

马面: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于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这种墩台称为“马面”

图片
图片

左图|瓮城,右图|马面

03

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处理方格网道路系统时也是因地制宜的。

04

娱乐场所

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图片

图|宋《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宋画《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北宋东京清明时节市民到郊外春游的盛况。

05

绿化

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对于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更为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

06

防火

城市建设使建筑密度不断提高,城市防火问题突出。因此,城内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铺,在地势较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南北朝后,设鼓楼、谯楼作报警之用。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住区建造高大的钟楼、鼓楼。

07

排水

关于城市排水的处理。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城是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苏州在春秋末年建城时,即考虑了城内的河道系统和水城门设置。明时,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之职。清代,设街道厅和值年沟渠河道大臣。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

01

新建城市

即原来没有基础,基本上是平地起城。这种情况主要在早期,如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城和王城,后期的明中都凤阳则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子。

02

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这种办法。这类都城又有二种情况: 一种是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不用,如隋大兴城;另一种是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如元大都。

03

在旧城基础上扩建

如明初南京和北京,都属这一类型。其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旧城的基础,为新都服务,投人少而收效快。


都城建设

笔者在这里选取一些考得比较频繁以及有可能会考查到的都城建设案例进行讲述和总结。这些都城的特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一些建设思想理念和手法同样适用于其它都城建设。在考试的时候需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北魏洛阳的建设

北魏洛阳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营造一年,规模粗具。7年后,才于京城四面筑民居里坊及外郭。

图片

图|北魏洛阳平面推想图

01

历史地位

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五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因其地理位置适中,在经济、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因此东周起,东汉、魏、西晋、北魏等朝均建于此。

02

环境特征

洛阳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山水环保,环境宜人。地势较为平坦,自北向南有坡度向下。

03

城市布局

城郭制度:有外郭,京城、宫城三重。

中轴对称: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官署、太庙、太社太稷和永宁寺9层木塔一系列重要建筑物都沿中轴线布置在宫城前御道两侧。

市场: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城西的洛阳大市

里坊制:有320个里坊,每里开4座门,每门有里正2人,吏4人,门士8人,管理里中的住户,可见当时对居民的控制是很严的。

南朝建康的建设

图片

图|南朝建康平面推想图

01

历史地位

从汉献帝建安十六年东吴孙权迁都建业起,历东晋、宋、齐、梁、陈,300余年间,共有六朝建都于此。东吴时称建业,西晋末年,改称建康。

02

环境特征

建康西临长江,北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有“龙蟠虎踞”之称。地形属于丘陵区,有群山布列于城北及城西一带。有秦淮河贯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卫于北。

03

城市布局

城郭制度:有外郭、宫城、皇城,前两者规则矩形,后者呼应自然。

中轴对称:宫城位于都城北侧,御街砥直向南,一系列重要建筑分布在御街两侧。

自由街巷:因为建康山丘起伏,街巷呼应自然。

市场:市数较多且较为分散,为居民提供了方便。

隋大兴(唐长安)的建设

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洛阳很相似。但大兴是新建城市,因此比洛阳更为规整,更为理想化。

图片

图|西安附近汉、唐遗址图

图片

图|唐长安城复原平面

01

历史地位

隋大兴城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经典代表。对当时国内的地方都城建设以及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的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03

城市布局

城郭制度: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棋盘式:全城采用规整的棋盘式布局,形成规整的路网和里坊,道路十分宽阔。

中轴对称:宫城位于都城北部居中,使得居民区的道路系统少被皇城打断。(唐在城北修建了大明宫,增加不对称因素,与城外皇家苑囿相呼应)

集中市制:市集中于东西两市,居民生活不便。

04

城中建筑

隋唐佛教兴盛,城中多佛教建筑。城东南曲江池、芙蓉园是著名的公共风景园林。

05

革新

功能分区明确:大兴城建设由高颖和宇文恺二人负责,隋文帝总结以前各朝都城经验认为皇城内都散居人家,宫阙、官府和居民杂处,很不方便,因此把大兴城官府集中于皇城内,与居民区分开。

宋东京的建设

图片

图|北宋东京城平面推想图

01

历史地位

汴州地处江南和洛阳之间水陆交通要冲,唐时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都会,五代时,后梁、后汉、后晋、后周都在此建都,商业更加繁荣。后建都时规模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大。

02

城市布局

城郭制度:宋东京是州城扩建为都城,原州变为皇城,又在外面建外郭,形成三重结构。

开放式街巷布局:宋时取消了里坊制,形成开放的街巷布局,沿街为市,沿巷作居。

分散市制:打破了原有的集中市制,市与坊有机结合,人们生活便利。

规模:因由州城扩建而来,其规模很小且建筑密度大。

03

城市基础设施

宋东京非常重视在扩建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实际性问题。为改善防火问题,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完备城市的基础设施,修建漕运渠道,使其供水便利,漕运发达。

04

城市面貌

城市经济型的功能增多,面积增大。庙会、集会等公共性活动频繁,城市生活丰富。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图片

图|元大都平面图

图片

图|元明二代北京发展示意图

01

历史地位

明清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而成,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新建的最大都城。它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02

环境特征

北京城西、北及东北为燕山山脉及其余脉可以作为天然屏障,拥有十分理想的环境条件。

02

城市布局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皇城、宫城位置基本不变,外城整体南移,使宫城位于都城中心,更符合封建礼制要求。南端加筑一部分外城,形成“凸”字形轮廓。

都城规划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建太庙,右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

强调中轴线的手法:从外城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7.5km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殿堂,广场。主次分明,突出宫殿的庄严气氛,突显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结合

南宋平江府城的建设

图片

图|南宋平江府城

01

历史地位

南宋时苏州称平江,是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很重要的城市。

02

城市布局

双层护城河:环绕城墙内外各有一道城壕,既是交通环道,又是双层护城河。

河道系统:城内有主要河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由此分出许多支河,通向各居住街巷。全城河道形成一个交通网和排水系统。

功能布局:城内中部偏南是府治和平江军所在的子城,城北部分是街市和居民区。

取消里坊制:宋代街巷仍以“坊”为名,并用牌坊加以标示。这种坊和长安城是不同的,它没有坊墙,只是赋予街巷的一种名称。

总结


都城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有数十万至百万以上的人口,占地面积大,功能复杂,同时又受到地形、气候、水陆交通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因此不可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规范都城的格局。也就是说,每个都城必须根据其特定的需要与客观条件来确定其建设模式,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会产生上述种种不同都城建设类型的原因。因此,《考工记●匠人营国》那一段著名的关于都城布局的文字记述,虽被历代循礼复古的儒者们所推崇,但事实上至今还未发现-处都城曾照章办事。


知识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史02—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