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古城位于陕西省北部,始建于明朝。自明朝伊始,就是中国重要的九边重镇之一。古城城墙保存完整,城内古色古香。尤其是贯穿古城南北的中心大街,六座古楼骑街而立,被称为“六楼骑街”。它与城南的凌霄塔,城北的镇北台,共同构成了古城“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历史空间格局。 ▲改造后的工贸院与南门(镇远门)交相呼应 ?金伟琦
榆林古城位于陕西省北部,始建于明朝。自明朝伊始,就是中国重要的九边重镇之一。古城城墙保存完整,城内古色古香。尤其是贯穿古城南北的中心大街,六座古楼骑街而立,被称为“六楼骑街”。它与城南的凌霄塔,城北的镇北台,共同构成了古城“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历史空间格局。
▲改造后的工贸院与南门(镇远门)交相呼应 ?金伟琦
2022年,榆阳区政府联合CBC建筑中心发起“相约榆林,对话古城”榆林古城改造更新计划。土木石受邀对位于南大街镇远门旁的工贸院进行整体改造,将原有的小型商业功能整体转化为提供游客服务和古城更新体验的文化场所。土木石希冀于设计首先能根植于历史,是古城历史文脉的延展与转译。同时能立足当代,利用空间和场地本身的特点创造一个适应日常活动的场所,从而能激活并带动整个古城文化生活的发展。
南门工贸院是一个2006年建的仿古风格的四合院。改造是将工贸院室外场地、临街商铺和地下超市转化为户外休憩庭院、游客服务中心和老城更新体验厅。基于这三个部分,改造提出了“树院、街房、城展”的设计策略。这三个策略既是对小尺度空间设计是否能与城市、街道、场地之间产生文脉上联系的实验性尝试,同时也是回应了设计对这三个场地本身特质的思考和挖掘。
▲工贸院现状照片:杂乱的外部环境和热闹的街巷氛围(左)街前的三棵大榆树(右) ?土木石
▲榆林古城更新展位于地下,轻质雨棚既是一种功能的需要,也成为一种路径的引导 ?金伟琦
“树院”是南门工贸院朝中心大街一侧宽27米,进深8米的矩形场地,场地内的三颗国槐,枝繁叶茂,几乎遮盖住了整片场地。设计首先将场地整体抬升,使场地与游客中心室内地面保持同一高度。这样,既将原有大尺度且仅有通行作用的街道划分成了宜人尺度的街院格局,同时也将游客中心室内外连成一个整体,使游客服务的功能得以外化。于此同时,设计围绕场地中三棵国槐展开。南侧的国槐结合弧形的清水混凝土矮墙和轻质金属雨棚形成引导进入地下更新体验厅的入口。中部的国槐结合抬升的花池,形成上升至游客中心室外休闲区的踏步以及无障碍坡道。北边的国槐结合弧形的清水混凝土矮墙形成进入游客服务中心的入口。铺地材料选用古城拆迁回收的厚重老砖,与通透轻薄的落地玻璃窗形成新旧对比,并在树荫下摆放固定外摆座椅,形成能让游客及古城居民休憩的“树院”场所。
▲工贸院日景 ?金伟琦
▲树院 ?金伟琦
“街房”是工贸院临中心街的一排商铺。现状空间被划分为九跨,每跨宽3米,进深9米。我们拆除内部隔墙,将室内打通成一个27X9米的条形空间,并置入游客服务功能。原建筑的仿古立面使内部空间过于封闭,设计保留原有木结构柱廊,但将木门窗更换为通透的玻璃幕墙。这层透明的表皮藏于廊柱的后部,这样既保持了中心街整体的风貌特色,又为内部空间带入了自然光线和与街道的视线交流。在空间中部,置入六个2X2米的房中房,一字排开。六个房间既隐藏了暴露在外的四根结构柱,同时又作为母婴,储藏等服务用房。房中房的外围是中岛式布局的服务台,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和咖啡饮品等服务。岛台面街(西侧)结合落地玻璃窗布置看向古街的带状休憩区,岛台沿内墙(东侧)布置展品区。六个矩形的房中房利用樟子松木条交错层叠搭,向东西两侧在空中逐渐悬挑伸展,呈半拱形包裹住休憩区和展品区。这六个“拱房”就像是中心街六座古楼下部的拱形通廊,再加上条状的空间特性,青砖的地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六楼骑街中。六个拱房既是中心街“六楼骑街”的抽象表达,也让室内空间有了街的意味,因此称其为“街房”。
古城更新体验展厅是一个位于地下一层的27米X30米见方的矩形空间,内部有16根柱子,按4X4,以6米间距矩阵状排列。我们希望设计能克服柱子过多的缺点,能获得相对完整的空间以适应展览需求。首先,我们依据4X4矩形柱网,沿外圈柱子布置一圈展墙,使空间呈回字形布局。回字形的平面既将外围的12根柱子转化成展墙,消解了空间多柱的缺陷,同时又将空间分隔成窄长的外环和相对宽阔的内环。外环如游廊,以多主题展示古城的历史及更新的历程。内厅空间方整,中部以大型古城微缩模型为核心,周边环绕主题展台。同时,由于地下空间层高较低,且天花处管道杂乱。我们将天花顶部整体刷黑,地面灰色,墙面纯白。结合灯光,使顶部消隐,从视觉上化解低层高的压抑,也凸显了回字形的空间特征。回字形的空间与厚重的墙体一起,共同唤起对榆林古城的历史印记。“城展”的名字,既反映了展示的内容,同时也表达了空间本体作为榆林古城空间结构的物化反映。
“树院、街房、城展”的这三处改造,从空间体验本身来说,是一种由开放到私密的过渡。但从设计策略来说,却恰恰相反。“院、街、城”体现出一种从小尺度到大尺度的过渡。我们想,正是这种有趣的反差,使游客能从喧嚣到静谧的环境变化中体会由嘈杂的商业街市逐渐过渡到宏大历史古城带来的文化冲击和心灵涤荡。让让三处空间的衔接,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整体性思辩,传达了对榆林古城深厚历史的尊重,也形成了一次愉悦的时空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