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特色探究
zsd_4721383133
2022年09月21日 14:45:44
只看楼主

1.中国建筑美学的概念 在哲学研究中,美学可以说是最困难的。鉴于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心理与大脑活动的研究至今仍然是进展较为缓慢。美学的很多根本问题,如:美是什么?美感由何产生?美有什么规律?这类关于“美”的哲学问题仍然处于假设探索的阶段。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审美过程、审美心理或审美规律的研究,也同样处于描述、推测的阶段。中国建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中国(美学)特色建筑的观感美,即其“形象价值”,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是有关中国建筑艺术审美本质的哲学。

1.中国建筑美学的概念


在哲学研究中,美学可以说是最困难的。鉴于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心理与大脑活动的研究至今仍然是进展较为缓慢。美学的很多根本问题,如:美是什么?美感由何产生?美有什么规律?这类关于“美”的哲学问题仍然处于假设探索的阶段。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审美过程、审美心理或审美规律的研究,也同样处于描述、推测的阶段。中国建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中国(美学)特色建筑的观感美,即其“形象价值”,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是有关中国建筑艺术审美本质的哲学。


2.中国建筑的美学特色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色可以归结为序列层次美、自然和谐美、结构精巧美、规格稳定美、造型意境美、屋顶曲线美和异彩纷呈之美。


2.1序列层次美


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的美学特色是序列层次美。这一特点与中国古代的思想意识形态有关。中国建筑的形式美的特色首先是它的群体美、序列美。这种总体的艺术气氛又都以满足礼仪和生活实用的要求为基础。


中国《黄帝宅经》说:“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阴阳强调建筑的自然属性,人伦则强调建筑的社会属性。《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普及天下,但建筑区域系统规划的整体构思已跃然纸上。


从周秦以来,凡城市规制、宫殿、坛庙、陵墓、住宅、祠堂的体量、形式、色彩、用材都有详细的等级规定和礼制理论;如:瓦面老百姓使用的是黑陶瓦。皇宫、敕封寺庙、王宫贵族等使用的是琉璃瓦。登上北京景山之巅的万春亭,居高南望,人们可以感到“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的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深长(参见图1)。这类礼制法规逐渐和成熟的形式美法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社会时代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和谐感、节奏感以及不同阶层建筑的风格。

图片

1 | 北京故宫鸟瞰图

来源:来自网络,网址见附录1


总的来看,中国的建筑美是通过美的个体服从整体、部分融于统一之中表现出来的。这反映了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指导下的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中推崇的整体意识。当然,封建皇权的大一统思想和宗法制度也含有封闭性、沿袭性、抑制性的负面作用,这也导致我国汉族建筑格式较为单一、保守,缺少欧洲建筑构思宏伟、眼界开阔、手法复杂、情调浪漫的风格。


2.2自然和谐美


道教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深远影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就是建筑的选址、布局、设计、施工都尽可能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不追求外表的豪华,而特别重视其“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内在意境。


中国传统建筑的序列设计对环境气氛的考虑往往超过对个别造型美观的思考。老子认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中国人对自然的尊敬与西方的征服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文化追求与自然的统一和和谐,这也可以说是“天人合一、天下一统”思想的另一种体现。现在看来,这种尊崇自然的审美观点在建筑美学思想中历久弥新、仍然光彩夺目。


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参见图2)。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通过环境显示了其艺术的特殊魅力。从阆中古城的规划图可以看出,中国古城的建设都是围绕环境,围绕大的自然来考虑营城建设。

图片

2 | 广州古城规划图

来源:来自网络,网址见附录2


中国传统园林的平面布局多采用因地制宜、自由变化的形式。苏州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不仅可行、可望、可游,而且可居,游览者走到何处,眼前总是一幅人工与自然结合,亭台轩榭的布局有序,假山池沼的配合得当,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层叠,宛自天成、饱含韵外之致的美图。在不断变化中,“思与景谐,神与物游”,流溢着深透空灵的意境和辽阔苍茫的宇宙意识,在自成天蒙的心理空间中,闪烁着“物我浑一”的永恒梦幻之光。


2.3结构精巧美


中国传统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巧妙的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木构架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而且易于通过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显现建造物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这种变化万端、穷极工巧的建造技巧美也易于反映建筑的形式美,建造出砖石结构所不及的复杂、精美的空间艺术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适应性很强,木构架易于体现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的统一。这个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称为间的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屋顶构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不改变构架体系而将屋面作出曲线,并在屋角作出翘角飞檐,还可以作出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参见图3)。

图片

3 | 中国古建结构示意图

来源:宋《营造法式》殿堂大木作制度示意图


此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彩绘,以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结构美。这种结构,易于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墙壁不负重,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室内间隔易于采用槅扇、门、板壁、帐幔、罩(正罩、栏杆罩、花罩、飞罩、几腿罩、圆光罩)、博古架、屏等。这些活动木材构筑物便于安装、拆卸,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有的还在室内部分上空增加阁楼、回廊,把空间竖向分隔为多层。再加以不同的装饰和家具陈设,就使得建筑的性格更加鲜明。木材构筑配合自然环境条件,便于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的统一,木材构筑的走廊与树木花卉、假山绿池、凉棚花架呼应,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更富自然情趣。


2.4规格稳定美


我国传统建筑早就建立了单体建筑标准化格式。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易于走向构件规格化,也促使了设计模数化。早在春秋时的《考工记》中,就有了规格化、模数化的萌芽,至迟唐代已经比较成熟。到宋元明三年(1100)编成的《营造法式》,模数化完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简化。建筑的规格化,促使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也保证了各座建筑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规格化并不过于限制序列构成,所以单体建筑的规格化与群体序列的多样化可以并行不悖,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显然这是进步的成熟现象。中国古代建筑单体似乎稍欠变化,但群体组合却又变化多端,原因就是规格化与多样化的统一。


中国建筑经过长期实践,至少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注意在保持结构牢固、施工迅速的前提下,寻求各个结构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而使群体与单体、结构与造型之间呈现出和谐与稳定。《考工记》最先记述了一些比例法则,其中使用最多的是2:3。到唐代,结构构件的比例关系更趋完整划一。北宋崇宁二年(1103)由朝廷颁发的《营造法式》对比例法则作了更细微的规定,要求确切使用10:15“分”,即2:3的基本度量单位设计建筑。2:3不仅接近“黄金分割”,是公认的美的比例,而且也是材料力学最佳的参数之一,因此称之为“材”。

图片

4 | 中国古建比例探析

来源:王贵祥《唐宋单檐木构建筑比例探析》

《营造》第一辑


2.5造型意境美


建筑造型是指构成建筑空间的三维物质实体的组合。研究建筑造型的目的是为了使建筑具有整体的美感,同时又具有多样化与秩序性,因此需要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对建筑进行形态塑造。相似、变形、对比和均衡是常用的基本手法。相似是指物体的整体与整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因素。相似是形成整体感的重要条件。变形是对基本造型要素作形态上的变化。在建筑造型中变形表现为许多方面,如变尺度、变形状、变位置、变角度、变虚实和变高度等。建筑造型的对比常指大小、高低、横竖、曲直、凹凸、虚实、明暗、繁简、粗细、轻重、软硬、疏密、具象与抽象、自然与人工、对称与非对称以及形状、方向、色彩、材料的质感与肌理、光影等。


对比可以丰富建筑物的情趣,或对建筑物起到衬托的作用,使建筑物富于表现力。例如故宫的雄伟富丽,天坛的宁静肃穆,颐和园的秀美开阔,除了建筑物本身的作用外,也与建筑物内外以及与环境的对比息息相关(参见图5)。

图片

5 | 颐和园谐趣园实景

来源:来自网络,网址见附录3


均衡是处理建筑造型视觉平衡感的手段。体量、数量、位置和距离的协调安排是形成均衡的基本方法。对称的形式具有安定感、统一感和静态感,可以用于突出主体、加强重点,给人以庄重或宁静的感觉。我国的皇族建筑和祭祀建筑非常注意对称均衡。非对称均衡是利用形和位置的不对称关系造成空间的不同强弱,我国的园林建筑特别发挥了非对称均衡美。


借用与模拟是吸收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颐和园中汇集了全国许多名胜景观,但又不是生仿硬造,而是借故更新、别具神韵,如谐趣园仿自惠山园,西堤六桥仿自杭州西湖苏堤,涵虚堂、景明楼仿自黄鹤楼、岳阳楼,苏州街仿自苏州市街等,但又有很大的差异。


2.6屋顶曲线美


中国古典建筑造型意境美的一个极为突出的外观特征是都房屋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此“三段式”迥异于欧洲古典建筑的“三段式”,有着独特的风格。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


在中国建筑中,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屋顶造型曲线则“翼角翘起”,似鸟巡天。无论品位最高的垂脊四面坡的庑殿顶(宋时称四阿顶),还是歇山顶、攒尖顶等等,莫不如此,古希腊那样的平定式极为罕见。


大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但细节却可以匠心独创,出现许多变化。例如屋脊可以增加华丽的吻兽和雕饰;屋瓦可以用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可以有陡有缓,出檐可以有短有长,更可以做出2层檐、3层檐;也可以运用穿插、勾连和披搭方式组合出许多种式样;还可以增加天窗、封火山墙,上下、左右、前后形式也可以不同。这使本来无趣、笨拙的构件,成为建筑物最美丽的冠冕(参见图6)。

图片

6 | 山西芮城永乐宫纯阳殿照片

来源:来自网络,网址见附录4


这种屋顶的整体构型形态虽然简洁、淳朴,但其轮廓上部巍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飞檐翼角、斗拱华彩,与天穹浑然一体、生息相通、神韵勃发,化静为动,俏丽轻盈,翩翩欲飞。此种意蕴“如跂思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小雅·斯干》),使人悠然产生与天相接、舒爽娴适的美感。如果说屋身、台基的构型体现了儒家思想入世、求实、理性、沉稳、端正、严肃之美,那么,曲线型的大屋顶就体现了老庄哲学遗世独立、神游天地、飘逸绝伦的超然之美。


2.7异彩纷呈之美


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建筑形式较为稳定,但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宽广、自然条件差别大、民族众多,这就自然形成了我国建筑形式、结构、装饰艺术以及色调等的多样性。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理解和眷恋。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分散,生活习俗各具特色,受皇权和儒家思想相对影响较小,因此其宫殿、庙宇等较为简陋,而居住型建筑风格地殊风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3.对当代建筑美学的一点启示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西方古典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是儒道思想和文化的反映。我们所谈到的中国建筑美学的七点特色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美的主要成就,这些成就既是中华民族自己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建筑之美既有其自身哲学和社会渊源的特殊性,也有人类审美观的共性,既有传统性,也有现实性。


今天的中国建筑发展,在党中央“乡愁“文化的号召下,正在回归曾经的中国美学传统。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的发展影响至深,在建筑发展的大浪潮中曾经主导中国建筑界的,是迈耶、赖特、库哈斯等西方近代当代的著名建筑师,以及他们所倡导的美学观念。在这样的美学观念倡导下,城市面貌雷同、建筑格式单调、缺乏地域特色和传统美学意蕴逐渐变成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曾经迷失的中国当代建筑美学观如今正在逐渐回复。当代中国建筑美学应立足于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这种美学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面前,不仅具有一种文化理论和学术观念上的意义,还具有一种强烈的生存观念上的现实意义。任何试图割断自身血脉的学术转换,不仅是一种舍本求末之举,实质上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国建筑美学原本就有上述普遍认可的“美学“品质,也具有属于中国建筑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在世界东方传统的土壤上,现代的中国建筑师应当虚心学习、吸收、借鉴人类历史上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理念,继承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成就,并使之发扬光大,创立既能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体现新时代特色的,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建筑美学。拭目以待,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建筑美学将在传统的影响和号召下,走向新的篇章。



作者:李婧;陈天

文章来源:建筑与文化,2015年01期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出入,请以原刊原文为准

特别鸣谢:李婧老师;陈天老师


知识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特色探究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