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建成项目的背后都有无数项目停留在了纸面,因各种原因未能将构想实现。 但就在这些未建成作品中,我们或许可以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不受外界因素侵扰的最纯粹的建筑理念,了解未建成作品背后的思考,探索建筑存在与存在以外的无限可能。 01 鄂尔多斯P9 大舍建筑
每个建成项目的背后都有无数项目停留在了纸面,因各种原因未能将构想实现。
但就在这些未建成作品中,我们或许可以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不受外界因素侵扰的最纯粹的建筑理念,了解未建成作品背后的思考,探索建筑存在与存在以外的无限可能。
01
鄂尔多斯P9
大舍建筑
鄂尔多斯P9办公楼,是探讨总部办公中不同类型办公空间的叠加,它本是与功能使用相关的,但是以空间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也就是高效的标准层平面和上部假山一般堆砌的独立小空间办公及其所产生的有独特体验性的外部空间。
这种有点园林般的外部空间当时也有对于鄂尔多斯这个历史上曾被称为“塞外江南“的回应,更重要的还是这样的空间对于一个企业总部来说会形成一种凝聚力和文化属性,也就是我们通常会说的标志性,这个标志性不是符号性的,而是空间体验的外化。
02
西溪湿地酒店
大舍建筑
西溪湿地酒店是当时对于图示与空间之间关系的兴趣所产生的设计,也是对应西溪湿地的自然形态,想设计一个可自由生长的且对于用地形状适应性强的空间结构,同时探索一种Y形而不是Ⅹ形墙体所构成的空间的差异。自然界的生命结构都是Y形,X形则是人类的形式发明。
03
大裕艺术村
大舍建筑
大裕艺术村也可以算是西溪湿地结构模式的延续,探讨一个如细胞一般的、内在空间的组织结构相同,而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室空间又有所不同的聚落模式,除了在组织结构不变的前提下积极给予空间廓形的可变性来产生对用地的适应性,也是想在这种不得不一次性建成的村落前提下去模拟通常村庄的自然生长出的形态特征。
04
上海三林滨江桥梁
大舍建筑
桥梁的景观与结构意图以及人们于其上停留的观景意图密切结合。以软化桥梁自身的工程形式、叠加景观氛围的方式与周边海派建筑及城市环境融合,风格协调一致,同时强化形成一种地点上而非仅仅视觉上的标志性。
9#桥的两端需要衔接不同高差,联系来自三个方向的人流,桥面在经过一棵雪樱树所在的开口之后形成一个缓冲性质的小广场作为与山体的衔接节点,也为美术馆提供一个极具特色的入口空间。
中央一棵树的那座桥(#1桥)跨度较大,中间需要布置一个立柱,同时也需要一个停顿,以创造一处观景的场所,因此特别设计了一个伞状托柱,一个落地的点向上展开解决桥梁宽度上的支承,在长度上采用上翻的鱼脊梁解决跨度问题,伞状柱的中心结合分离的鱼脊梁正好可以种植一棵大树,桥的两侧也适量配置绿化,形成了一个穿越、停留的桥的场所。
在桥上,通常桥中拱高最高的点是人们最愿意停留的点,因为处于河流的中央,视野最开阔,于是在桥的中央种了一棵树,利用鱼脊梁设置了座椅以及更高视角的树下观景位置,等于叠加了一个人们愿意停留的理由,让桥的空间体验变得更为丰富。
05
浦东美术馆
大舍建筑
浦东美术馆的一个重点是大舍建筑继龙美术馆之后对于展览空间的新探索,这之间还有一个赫尔辛基古根海姆美术馆的竞赛,那个竞赛因为搞错了寄达时间和寄出时间,所以只用了4天,有些不尽兴,其中的关于展览空间的想法就进入了浦东美术馆。但是浦东美术馆另一个重要的地方在于它和城市的关系,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也营造了和龙美术馆完全不同的开放性。
能在那个地点留一个设计,当然会是身为一名上海建筑师的骄傲,可惜这么好的机会还是没能留给对这块土地熟悉和有感情的建筑师。这既说明了上海的开放性和国际化,也说明了国内建筑师仍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获得认同和令人信服。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这个项目第一轮竞赛的参赛方案都不曾公之于众。
06
深圳科技馆
非常建筑
深圳科技馆项目选址在一座公园里,可能离自然稍微近一些,可是说到底它还是在一个城市环境里,公园本身也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环境。人和建筑是一宅一园两种关系。一个是居住,人待在里头就是宅;另一个是游,人在里面转悠就是园。展览馆、美术馆、包括深圳科技馆都是游的关系。
伴随着这种关系,设计师会考虑一些问题,比如一层一层空间是截然分开,还是不知不觉从一个标高到另外一个标高?深圳科技馆就是后者,虽然建筑有不同标高,但是没有分得一清二楚的楼层。
非常建筑对材料、建造和结构都特别感兴趣,每个项目都会在很早的阶段就开始考虑这些问题,所以做竞赛设计会时做得比要求的深,会画清楚结构的体系,请结构工程师估出结构构件的尺寸、悬挑的量等,了解自己的设计是不是可行。
整个深圳科技馆可以看做是一层层起伏的桁架,其中有若干个接触点。尽管项目中没有柱子,但每个接触点可以想象成是一根柱子,将层与层在不同位置捏在一起。然而,结构中更具挑战性的地方在打开的部分。建筑中有许多半室外半室内空间,我们要考虑每个空间怎么打开,能悬挑多少,为此设计师跟结构工程师进行了多次沟通,最后出来的量都是可以实现的。
非常建筑不允许自己去想以后不会做的东西,跟合作的设计单位对于钢结构很有经验,而非常建筑对混凝土技术也比较了解。再过一段时间会有一个新的大挑檐项目落成,悬挑接近十几米,只是相对深圳科技馆来说没有那么复杂。
深圳科技馆里是科技展览,涉及当今科技、能源、气候变化等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它不像典型的历史博物馆,在黑房间里给大家展示另一个时空的景象;科技馆里看到的是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空间、包括人造的小气候本身就是展览的内容。
技术对建筑师来说不一定是最有意思的,建筑师所做的无非就是创造空间,给人带来体验,和技术结合起来把一件事情说得比较清楚。有一个丹麦艺术家可以通过光、镜子和投影等手段做出特别神奇的效果。现在虚拟现实已经发展到了不仅仅是看,也可以用身体感受的程度,但是它不可能取代建筑学和建筑空间,因为人总有摘下眼镜、回到现实的时候,而建筑做的恰恰是真实的空间。
除了形式,还有重量、气味、触觉、温度等很多其它的体验,所有这些都是组成现实空间的元素。如何把这些元素调动起来,是我们建筑师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