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合造社 改造的这处宅院由六栋不同时期修建的建筑组成。项目取名为“隐山岚花园 ”,用于待客和民宿经营。 迤沙拉村是一个保留完整的彝族自治村,由驿站而聚居成村。历史上,村里大部分的建筑由夯土和木架建成。随着因时代而变迁的建造习惯的改变,砖混木屋架,粗糙的混凝土框架,也包括快速但简陋的钢架和彩钢板也随后加入到迤沙拉这个历史村落中。
设计:合造社
改造的这处宅院由六栋不同时期修建的建筑组成。项目取名为“隐山岚花园 ”,用于待客和民宿经营。
迤沙拉村是一个保留完整的彝族自治村,由驿站而聚居成村。历史上,村里大部分的建筑由夯土和木架建成。随着因时代而变迁的建造习惯的改变,砖混木屋架,粗糙的混凝土框架,也包括快速但简陋的钢架和彩钢板也随后加入到迤沙拉这个历史村落中。
2010年左右,也许是为了保持这个民族村独特的历史气息,当地政府将所有房屋的可见面,一律涂刷成了洋红色,以此来模仿夯土建筑群的历史气息。然而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却依然让这个在历史上曾经繁荣的驿站村落依旧衰败,红色的墙漆也无法唤回她在历史中独特而繁荣的景象。
隐山岚项目就位于这个古老村庄中的一处院子。这座院子也正好历经了几次修建,它仿佛是迤沙拉村建筑和生活的一个小型却又完整版本的文本记录。
设计的开始基于老屋的改建,整个过程中蕴含了对于自然、人文、空间结构的理解,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当地文化,将隐山岚和迤沙拉村相容,维持淳朴与朴素,在现代和古朴中权衡,对过去重塑,逐渐孵化出属于现代末与传统乡村文化的模式。
一开始院子里有许多的表达,建筑的色块和构造上是比较复杂的。(材质、结构、颜色)。
于是我们在院子里的建筑之间“插入一个空房间”,并赋予白色,从而创造了一个连续统一的体验界面。
建筑平面为一个回字形,位于中间的是卫生间和淋浴间,也是设备空间,将建筑的三个开间的采光面开放给起居室、客厅、茶室、衣帽化妆间、卧室、浴室。
正是建造资源和预算的原因,建筑师主动放弃了更精致昂贵的材料(例如新建部分的幕墙);选择更简单的建造工序(例如裸露的砖墙);采用更直接的建造方式(例如新建客房裸露的钢梁和楼承板,将结构本身作为建筑表达)。而设计工作,也是针对这些主动选择制定策略和发展审美的过程。
新建的钢结构全景客房照片和由原夯土木架结构改造的家庭套房二层卧室的照片。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材料,共享相同的理念:去除装饰,用构造本身作为建筑表达的手段。
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遵循一致的原则,墙面也并未做过多的装饰,只做必要的清理与修缮。
客房楼前部为公共卫生间,采用蓄水屋面做保温层,同时也为二层客房提供景观水面。
新建的“空房间”外墙和家庭套房所在的旧建筑之间自然的形成了阳台,这是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缓冲带。“空房间”外墙的开窗也为套房内的客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旧建筑看向新建筑的窗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