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将通过6个案例(乌干达儿童外科急救中心、墨西哥陆上酒店、半开放竹制住宅、黏土3D打印体、云南新寨咖啡庄园、高明对川茶庄园重建),探究建筑师对材料的在地表达。 01 乌干达儿童外科急救中心 纯夯土本土建造 伦佐·皮亚诺希望该项目成为乌干达和大非洲地区促进卫生保健和卫生文化的重要标志。由于该场地面向附近湖泊的地形为圆弧形,因此医院的墙壁和通道形成了阶梯状,医院就建在这个阶梯上面。
本篇文章将通过6个案例(乌干达儿童外科急救中心、墨西哥陆上酒店、半开放竹制住宅、黏土3D打印体、云南新寨咖啡庄园、高明对川茶庄园重建),探究建筑师对材料的在地表达。
01
乌干达儿童外科急救中心
纯夯土本土建造
伦佐·皮亚诺希望该项目成为乌干达和大非洲地区促进卫生保健和卫生文化的重要标志。由于该场地面向附近湖泊的地形为圆弧形,因此医院的墙壁和通道形成了阶梯状,医院就建在这个阶梯上面。
叠层墙壁打破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界限,并将湖泊、公园和医院内部环境之间统一了起来,从而形成“室内外空间的连续性”。
团队使用了夯土墙技术进行施工,这种技术不仅可以重新利用挖掘出的泥土,还可以让“大多数人认为过去的贫困需要被遗忘”得到尊重。
这种古老的方法是将泥土、沙子、砾石、粘合剂和水制成混合物,并将该混合物都压缩在木制或金属框架内。采用了当地材料就不再需要水泥工或专业工人,这也突出了该方案是的环境能量表现。
该医院生于大地,将充分的利用太阳能,98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板确保医院白天可以自主供电。该方案还将与主供电线相连,在低能耗时段为周边地区提供能源。太阳能光伏屋顶就“漂浮”在建筑上方,也为医院和人行道带来了阴凉。
02
墨西哥陆上酒店
可持续的在地建造
特雷斯特酒店坐落在墨西哥的埃斯孔迪多港郊区,面向太平洋。Grupo Habita度假集团的新项目旨在100%由太阳能供电,预计2022年2月开业。
十四个相互连接的别墅组成七栋建筑体,每栋别墅带有私人泳池。这些建筑被瓦哈卡热带雨林的繁茂植物包围,可以从各个方向欣赏宜人景色。"HotelTerrestre" 旨在吸引自然和健康爱好者,通过其简约、美丽和休闲气氛让客人得以放松并重建与自然的连接。
设计核心之一是可持续性和使用当地材料,以减少项目的碳足迹。建筑外立面由粘土、砖块、木材和混凝土组成,室内材料则融合了粘土和沙子,与门窗的木质框架和墨西哥设计师Oscar Hagerman设计的定制家具融为一体。
此外,通过创新施工技术实现的气候控制方法也代替了对空调的依赖。
03
半开放竹制住宅
地域性栖居
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的设计建造于墨西哥的Xochitepec市。他们试图为莫雷洛斯州的传统住宅作出新的定义——一个大型的半开放门廊,门廊由大屋顶覆盖,下方是多功能的空间,周围则环绕着果树和植被。
设计尊重当地的民居类型,提升屋顶并使之倾斜。半开放的户外空间和绿色的植被构建出积极的公共空间,提升了社区私人及社交生活的品质与价值: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在这些空间中交织和发生。
整个门廊建筑包括一个大露台、一个可以一分为二的大房间,一个半开放的双层通高的厨房及餐厅(满足传统烧烤的需求),一个独立的浴室以及二层的空间。
采用竹子作为建筑的结构。与混凝土不同,竹子不吸收湿气;竹结构外覆盖竹制板墙,板墙的外表面作抛光处理。
倾斜的屋顶由回收的聚合铝材制成,这一材料绝缘、耐久,并且不吸收热量;室内的地板则选用了抛光混凝土。
随着当地居民需要的变化,这一建筑原型可以进行敏捷灵活的应对与调整,成为与当地居民共同演进和成长的建筑。
04
黏土3D打印体
原土建造
TECLA这个名字的隐喻灵感来源于伊塔罗·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中的“持续建设中的城市”,它通过21世纪生产技术与亘古不变房屋中的物质和精神的结合,呼应了未来与过去之间的强烈连接。
此项目是第一个完全由当地原土进行3D打印的可持续生态住宅,它也是一栋在设计和施工密切合作的两家公司所探索的真正创新且具有开拓性的建筑。
TECLA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圆形“循环”住宅,它将本土的建造实践手法与对生物气候远离的研究以及对天然和当地材料的使用结合在了一起,打造了一个近乎零排放的项目。
其外壳的打造和本地材料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较少了浪费和报废。建材的选择和原土的使用使得TECLA成为了低碳住房的先锋典范。
在该项目中,Mario Cucinella建筑事务所不仅仅对住宅设计中的形式美学进行了探索,同时也对建筑造型与其所在环境的气候和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此外,泥土混合物的成分呼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因此项目中由泥土打印的外壳则在参数上最优化,并平衡了热质、隔热和通风,以适应环境需求。
TECLA由两个连续的元素组成。这两个元素通过连续不间断的正弦曲线延伸至散发着“天顶光”的两个圆形天窗。
项目从几何形态到外部凸脊都有着非典型形状,这些元素也使得建筑在3D打印阶段以及最终完成时期都有着结构上的平衡,并以此赋予了其本身以有机且在视觉上连续的设计和生命。
05
云南新寨咖啡庄园
叠砖作拱
场地由两组院落构成,其中有许多繁茂的大树,以及一座建于八十年代已经废弃的电影院一栋灰砖建筑。场地里、村落中及周边的大多数建筑都是砖的建筑,场地附近有一座仍在烧制灰砖的砖窑。
这些当地特征,触发了设计用砖来建造的初始愿望,时至今日砖砌体仍是当地最主要的建造方式也赋予了采用它的合理性。而砖也引发了拱这一结构形式在建筑中不同方式的呈现。
从外部进入场地的方式是迂回的,经历了从进村道路的仰观、爬坡、转折,最后到达位于主街尽端的庄园。进入庄园后从庭院的内聚到进入主体建筑看到远处风景的豁然开朗,形成了从收到放、先抑后扬的叙事体验。
新建筑通过一组回廊与老电影院建筑相连接,形成了三个庭院:中心庭院、大树庭院、下沉庭院,访客到达中心庭院后通过回廊可以联系至各功能区域。
新老建筑在场地原有树木的掩映下,与回廊一同形成了多个庭院相串联的格局,建筑自身成为连续院落之后的背景,整体获得一种近似于修道院式的布局。体量最大的影院改造为博物馆,成为类似于教堂的精神中心。
设计将储藏咖啡豆的仓库置于底层,以十字砖拱的形式来营造重质的、包裹感的、幽暗的、具有地窖氛围的空间,厚重的体积同时回应恒温恒湿的物理要求。
中间层的加工区需要大空间烘焙和包装咖啡豆,设计采用了大跨度钢梁与单向砖拱结合的形式,获得连续的开放空间的同时,将庭院与峡谷的风景引入建筑内部,周圈的走廊则可以供游客参观。
而在最顶层,建筑由砖砌体脱胎换骨为混凝土框架形式以获得最大的透明性,满足多间客房俯瞰峡谷景色的需要。建筑从底层至顶层,以从重到轻的空间形式渐变,塑造了每一层不同的场所特质,回应了功能上从储物、生产到观景享受的多样需求。
建筑采用了砖和混凝土两种材料,与环境既有联系又有变化。空间形式混合了砌体累叠结构的重与混凝土架构的轻,这一结果当然是对材料、结构、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形成的。
设计始于对场地的感知和对材料的思考,而核心则在于其所意图创造的场所特征——归属大地抑或引向远方的地平线。
06
高明对川茶庄园重建
积石为台,立竹为亭
岛上大树参天,散落于林木和半荒废的茶园中的不同年代的房屋略显凋零。建于80年代处的三幢多层厂房是岛内体量最大的建筑群,厂房的南侧是隐没于茂密树林中的几幢早期茶场工人居住的红砖矮房。
三幢厂房大致呈东西中轴对称布局,西侧的厂房体量最大,显然在茶场鼎盛时期经过一次扩建。盛极之时建立的工业厂房群落组成一线形群落斜插于“茶小岛”的林木之中。一株令人印象深刻的如巨伞般覆盖住第一幢厂房建筑的细叶榕似乎是整个场地的原生主人,而树下的混凝土桌凳可以让人辨识出场地的年代。
厂房建筑全为三到四层的半框架结构,外墙面是我们幼时熟悉的洗石米和细钢窗组合。前两幢厂房早已荒废。登上建筑的三层和屋顶,即可俯瞰小岛以及北侧与水岸连接的大片茶园。
在改造后的样子和原先的不同,现代社会倾向于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切割和分离,以此令其器物化和工具化。
茶小岛以及地方茶文化的复兴显然需要重建这些有机部分之间的关联,并以此为契机重新组织茶厂目前的空置空间中的机能和活动。
茶厂空间并未被视作孤立于自然环境中的人造物,它更被视作现代进程中的,与周边茶园和林场有机关联的生产和生活的遗址,以及部分依然生长在此间的生产活动之场所。
因而空间复兴首要建立对过往的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建造行动的纪念,这意味着我们要保护和强化生产的内在主体性和室内生产和以及自然种植之间的有机关联,并让新的来访者得以深刻体会。
设计师试图为上述复杂的场地和历史要素的重构寻找一个极其简单的空间原型,以装载设想当中的文化聚落。经过几轮尺度和关系上的辩证摸索,设计逐步靠近一个“亭“与“台”的概念。我们试图将“亭”的构筑原型演化为一个涵盖生产和游历的聚落。
立竿为亭:在三幢厂房的屋面上我们竹竿编织了一个空中的廊院组织,构筑了四个尺度不同的屋面庭院,使原本分离的屋面成为一组联通的空中院落,在空中建构了茶园地景之上的观赏和游历。
这个院落组织通过几个角部楼梯自然向下延伸,并与石砌景台相连,两者的连结构筑了一个立体环绕与原有的生产空间表里的完整游历,这种游历可寻回现代城乡中已经失落的存在和体验。
此时此地的建造还原场地和记忆的纪念,与此同时创建一种属于当下的景观地理学。它缅怀乡愁,重建当下的故里,延续着在地生产与传统并勾勒着彼岸的景色。
结语
在建筑设计中,材料是和地域相联系的,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还蕴含着当地的文化精神、象征、以及人类的劳动成果。
同样,地域性建筑是可以明确指出时间和空间,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双重特征,不仅包含了对建筑整体性以及特殊价值的肯定,还有一种强调动态与稳定共同发展的和谐追求,蕴藏着深刻的追求理念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