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下,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不断显现。面对复杂形势,行业企业要剥离繁复表象,明确发展方向、看清当前形势、找准发展路径,实现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 把握三个方向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下,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不断显现。面对复杂形势,行业企业要剥离繁复表象,明确发展方向、看清当前形势、找准发展路径,实现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动“自上而下”全面深化改革,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企业要看清行业未来发展大趋势,有的放矢推动改革。
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到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时间跨度极大的确定性大趋势,带来的是对建筑业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彻底颠覆,挑战巨大,机遇无限。建筑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必须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行业企业从战略制定到组织变革,再到技术、产业升级,都要围绕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发展要求。
从核心大城市到城市群、县域、农村的市场发展方向。 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建筑市场重心从北上广等核心大城市,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和长江中游等城市群转移,拓展城市群、县域、乡村市场成为重要选项。这要求建筑业企业必须调整发展策略,优化产业结构。
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提质变革。 “十二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5%;“十三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8%;《“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目标为保持在6%左右。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分化,更多企业要转向城市更新、新基建等领域,跨行业融合开辟新赛道。
变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建筑业发展模式、市场方向的改变,看似缓慢,实则快速地塑造了当前行业竞争格局,建筑业新发展特征已经出现。
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 近年来,建筑业改革力度大、措施强,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点。《“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的7项主要任务,覆盖市场运行机制、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关乎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规划不但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明确提出建筑业要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发展新路。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20年,我国工程建设行业CR3(业务规模前3名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11%、CR5约为15%、CR10约为19%、CR20超过20%。202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29.3万亿元,而八大建筑央企营业收入超过6万亿元。2022年一季度,主要建筑央企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均保持在10%以上增长,建筑央企、地方国企发展势头稳健。
专业化发展趋势凸显。 龙头企业多采取“大而全”的配置模式,抢占优势领域,进军新兴市场。企业要做强“专业化”,一方面,必须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必须解决专业化支撑不足问题,这为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留下了空间。目前来看,建筑业仍是个“巨量市场”,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只要有实力,就能在市场上建立起发展优势。
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要求行业企业必须抓住改革核心,在创新、人才、管理上下功夫,加快转型步伐。
向创新要活力。 一方面,企业要摆脱以施工为主的固有发展方式,探索新发展模式,如拓展建筑+养老,建筑+光伏新赛道;另一方面,要拥抱创新技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积累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加强产业链对接,释放发展潜能。
向人才要动力。 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建筑业企业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海外市场等,必须重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大军,推动企业实现质量、效率、动力的变革。
向管理要效益。 当前,建筑业外部发展环境、产业结构等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企业应当改变以往以项目为主的管理思维,将企业作为市场的“细胞”来管理运营,让管理跟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涌现的步伐,增强发展韧性和活力,走出内涵集约式发展新路。
越是逆风飞翔,越能展现韧性;越是逆水行舟,越能彰显活力。新形势下,建筑业必将进一步发挥支柱产业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广大建筑业企业应当理清思路、抓住机遇、树立信心,加快转型步伐,助力“中国建造”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