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古代宗教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
佚名
佚名 Lv.11
2008年03月20日 13:40:26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中国回族的形成,一个重要的背景是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和唐帝国的昌盛,特别是伊斯兰教向中国的传播成为密不可分的前奏。穆罕默德公元610年创立伊斯兰教后,于公元622年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立即建起了第一座礼拜寺。虽然礼拜寺形制简单,但以礼拜的方式凝聚穆斯林,从此成为日益牢固的传统。礼拜寺的建筑与伊斯兰教的传播同步发展,伊斯兰文化的许多特征也就在礼拜寺的建筑上体现了出来。据《册府元龟》记载,从唐永徽二年(651年)起,伊斯兰化了的波斯(大食)国就不断遣使大唐,有的使者长住长安,在长安建起了礼拜寺。随着哈里发统治时期海上贸易的扩大,阿拉伯人在中国沿海城市广州、泉州、杭州等地经商传教,在所到之地建起了礼拜寺,也随之为死在当地的蕃客、胡商、传教士建起了墓地拱北。这些早期的礼拜寺、拱北建筑,较多地保留了西亚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宋代以后,礼拜寺及拱北等建筑的形制和风格逐渐起了变化,渗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元代,伊斯兰教礼拜寺被称为清真寺。到了明代,随着中国回族共同体的形成,清真寺、拱北等建筑则多以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殿堂式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出现,而且多分布在内地江河交通发达地区,如运河沿岸。这也反映出,大量内地的汉族和其他民族成分的人成了回族形成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把多种文化因素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带进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中,带进了他们共同信仰的一个外来宗教中。虽然伊斯兰教的传统教义教规传承千年而不变,但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回族又有一个为根植中国而中国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很自然地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中国回族的形成,一个重要的背景是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和唐帝国的昌盛,特别是伊斯兰教向中国的传播成为密不可分的前奏。穆罕默德公元610年创立伊斯兰教后,于公元622年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立即建起了第一座礼拜寺。虽然礼拜寺形制简单,但以礼拜的方式凝聚穆斯林,从此成为日益牢固的传统。礼拜寺的建筑与伊斯兰教的传播同步发展,伊斯兰文化的许多特征也就在礼拜寺的建筑上体现了出来。据《册府元龟》记载,从唐永徽二年(651年)起,伊斯兰化了的波斯(大食)国就不断遣使大唐,有的使者长住长安,在长安建起了礼拜寺。随着哈里发统治时期海上贸易的扩大,阿拉伯人在中国沿海城市广州、泉州、杭州等地经商传教,在所到之地建起了礼拜寺,也随之为死在当地的蕃客、胡商、传教士建起了墓地拱北。这些早期的礼拜寺、拱北建筑,较多地保留了西亚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宋代以后,礼拜寺及拱北等建筑的形制和风格逐渐起了变化,渗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元代,伊斯兰教礼拜寺被称为清真寺。到了明代,随着中国回族共同体的形成,清真寺、拱北等建筑则多以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殿堂式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出现,而且多分布在内地江河交通发达地区,如运河沿岸。这也反映出,大量内地的汉族和其他民族成分的人成了回族形成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把多种文化因素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带进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中,带进了他们共同信仰的一个外来宗教中。虽然伊斯兰教的传统教义教规传承千年而不变,但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回族又有一个为根植中国而中国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很自然地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免费打赏
佚名
2008年03月20日 13:49:34
12楼
建于唐而重修于元明时期的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建于辽的北京牛街清真寺、重建于元的济南南大寺、建于明的宁夏纳家户清真寺等古建筑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殿堂建筑样式。整个建筑群以中轴线对称布局,组成前后递进的院落,有三进、四进,最多的六进。这一类清真寺建筑将西方伊斯兰世界礼拜殿圆拱形的穹窿顶改成了几座起脊屋顶相并连的勾连搭波浪形殿顶,将细高的宣礼塔改成了多层楼阁,将阿拉伯砖石结构的礼拜寺建筑变成了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结构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制及文化艺术风格上的演变,形象地反映了在回族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轨迹。
回复
佚名
2008年03月20日 13:50:16
13楼
二、拱北建筑
  拱北是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圆形屋顶建筑。这种圆顶建筑式样源于古罗马,被伊斯兰世界广泛运用于清真寺建筑。在中国回族地区专指伊斯兰教先贤、门宦首领、道祖、老人家的陵墓。回族拱北一般有两种建筑风格:
回复
lsscxf
2008年03月20日 13:50:53
14楼
佛教的建筑接触的比较多,清真寺没怎么见过...
回复
佚名
2008年03月20日 13:54:31
15楼
(一)阿拉伯风格的建筑
  这类拱北建筑移植了阿拉伯伊斯兰传统的风格,地面建筑为正方形,上覆以圆拱顶。埋体之上盖墓顶石。墓顶石由数块条石组成,下大上小,素色无雕,最上面一块条石凿成圆拱形。早期建在东南沿海的唐宋时期的拱北,著名的有位于广州城外流花桥畔的宛葛素墓,它是唐时阿拉伯传教士艾布•宛葛素的墓地,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地面墓室建筑为砖砌正方形,上覆半圆形拱顶,内顶四角以菱角牙砖叠涩14层,呈穹窿形过渡,入内诵经时回声响亮,故有“响坟”之称。
回复
佚名
2008年03月20日 13:56:31
16楼
 坐落于福建泉州东郊灵山南坡的灵山圣墓,据明何乔远《闽书》载,为唐武德年间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之陵墓。墓室地面铺方形石,墓穴由花岗岩石板铺砌,墓穴上并排安置两座墓顶石,分三层,上、中层素面无雕饰,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墓石截面呈拱状。全墓高60厘米,专家考证墓室方形石基上原有圆顶结构。墓室靠山的东、北、西三面环抱半圆形带檐柱廊,柱廊下有五方记载元、明、清历代修缮陵墓事迹的碑刻,其中有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下西洋时所立行香碑。
回复
佚名
2008年03月20日 13:57:38
17楼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的支系16世孙普哈丁到扬州传教,德祐元年(1275年)病逝于由天津南下的舟中,葬于扬州。现存扬州解放桥南、运河东岸的普哈丁墓,墓亭平面呈方形,四面砖墙上各有一拱门,墓亭中央墓穴上有五级青石墓顶,四周刻有《古兰经》铭文。内部为圆拱顶,为阿拉伯形制,外部略有变化,为四角攒尖顶式筒瓦顶,顶部的建筑中西结合,但基本形制仍然保留阿拉伯风格。属于阿拉伯建筑风格的陵墓还有北京牛街筛海墓等。
回复
佚名
2008年03月20日 13:58:31
18楼
 阿拉伯风格拱北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保留了阿拉伯传统建筑形制,方形建筑覆以圆顶,无复杂装饰,简单、朴素,体现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和穆罕默德留下的传统。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逝世,在先知寺东南角生前卧床之下挖一土坟,当天下葬,上覆以半圆形土堆,卧室成为陵墓,未加任何装饰。两年后首任哈里发(继承人)艾布•伯克尔葬在穆圣下方,两墓首尾相接,第二位哈里发又葬在伯克尔下方,依旧是头西脚东面南。无论穆圣还是哈里发,埋体都裹白布克凡,没有豪华寿衣,直接与土接触,地下不建墓穴,没有任何随葬品,也不设守陵人。这种葬式与伊斯兰教对死亡的认识有关,认为人死后都归到真主处,即所谓“归真”,无论死在哪里,都要迅速入土安葬。直到公元706年扩建先知寺时,墓地才被扩进寺内,围以短墙,供穆斯林瞻仰。各地穆斯林都可以到这里瞻仰、礼拜、念经、做都阿(祈祷)、道色兰问候平安。这样的葬俗与汉族皇帝的葬俗不同。汉族皇帝登基不久便开始建陵寝,陵寝与宫殿一样,有神墙和宏丽的地下宫殿,将生前所用金丝皇冠、宝石镶嵌的凤冠及各种衣着、生活器皿、食用品等作为陪葬品。帝陵地面建门阙、牌楼、石坊、享殿,设置翁仲,夹道迎候,设宫人按时供奉食品。定时祭奠,祭器都是专门制作的。陵园建筑作为禁地,神圣秘密,令人敬畏而远离。这种葬俗是儒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有观念的反映。伊斯兰世界从穆罕默德开始一直遵循的葬俗,简单俭朴而开放,便于顶礼膜拜,凝聚教徒,葬俗与陵墓形制也容易继承和推广,这种习俗一直传承下来。早期在中国建的拱北下方上圆的形制多是伊斯兰传教士移植过来的。
回复
佚名
2008年03月20日 13:59:21
19楼
(二)中国庭院式陵墓建筑群
  元末明初战乱,留存的拱北遗址较为简单。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元朝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在云南的墓有两处,昆明市内的是纪念冢,而遗体埋在昆明北郊马耳山麓松花坝旁。清以前松花坝旁的墓室上方有建筑,清初著名回族学者马注(1640—1711年)撰写了《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公墓碑总序》,经过清后期的变乱,墓碑遭到破坏。《云南通志》卷一五《艺文志》及《郑和家世资料》还留存有《赛平章德政碑》。现在松花坝旁的墓园的地上建筑是当代人重修的,其基座墓石为长方形,形制与康宋时期的方形不同。元代回族的一些达官名人留下了一些“神道碑”、“德政碑”,记载了他们的生平和德政。立碑刻记及其装饰形式是受汉文化影响的表现。
回复
佚名
2008年03月20日 13:59:37
20楼
位于山东德州、明朝建的伊斯兰苏禄国王墓,墓基为圆形,墓前甬道两侧有翁仲、石兽。立有御碑,由明成祖亲撰碑文,碑额有蟠龙,碑座贔屃承驮。西南方有礼拜殿,系明崇祯元年(1628年)所建。由元至明300年间,回族墓园的形制逐步汉化,到明末已趋成熟。
回复
佚名
2008年03月20日 14:00:54
21楼
 现在留存的有规模的拱北建筑大多是清代门宦道祖的墓园,大部分分布在西北地区,与伊斯兰教苏菲派在西北地区的传播有关。9世纪,伊斯兰世界出现以导师为核心的小团体,在各地建立聚会场所,称为道堂,各教团互不隶属。发展到15世纪,道堂已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宗教公产。师承传系由早期传贤制演变为导师世袭制,形成宗教的等级制度。教徒对长老绝对服从,长老死后,其墓地成为信徒拜谒的中心。继承人由导师首领生前指定,并有师承凭证,如道谱、印章、证书、经典、遗物等。这种苏菲教团的组织形式在16世纪传到中国西部地区,被称为“门宦”。最早出现在河州的门宦制实际是教主制,一个门宦一个教主,本门宦内称道祖及其继承人为“老人家”、“太爷”。教徒认为他们是真主与信徒的中介,生前为他们建道堂,死后为他们建拱北。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