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建筑用地已近“天花板” 在白纸上画图,大拆大建的时代一去不返 未来的城市,可能更多是在旧底片上修修补补 社区微更新犹如“微创手术”一样 重新激发社区活力,使城市“重新生长” 两个上海老旧社区改造案例 01.以园为“界” | 昌里园
01.以园为“界” | 昌里园
02.重新激活被遗忘的城市“边角”空间 | 新华路口袋公园
01
昌里园
设计:梓耘斋建筑
地点:上海
△ 南段小学对面读书院 ?梓耘斋建筑
周家渡街道位于世博园区的南侧,是一片高密度的生活街区,拥有许多非常典型的大型居住社区,呈半弧形延展的南码头路从其中穿越而过。
2018年的拆违整治项目,将南码头路东侧喧闹杂乱的商业店铺拆除清理,在昌五小区的边界处留下了一段350多米长的圆弧形围墙绿地,面对城市形成了一道单调、冗长的界面,而在小区内部也留下数段荒芜、封闭的杂草丛生之地。如何重塑这道城市边界,激活街道生活,成为这个项目的迫切议题。
△ 基地原状,围墙里 ?梓耘斋建筑
△ 基地原状,围墙外 ?梓耘斋建筑
昌五小区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处高密度的居住小区,小区内部并不宽裕的楼间绿地大多用于解决停车问题,并没有为社区公共活动留下空间,居民的日常休闲几乎无处可去。社区围墙的重修,为小区公共环境的修复与改善提供了一个契机,它成为这个项目的设计初衷。
△ 方案生成动图:由于沿街店面的拆除留下内外侧双重界面,重新构想的曲折界线将场地与内部社区、外部街道的空间结合起来,根据场地的特定条件进一步调整的界线现状,并由此发展成为一条行走路线。 ?梓耘斋建筑
△ 建造过程中的整体鸟瞰 ?梓耘斋建筑
△ 项目局部鸟瞰 ?梓耘斋建筑
从这一角度而言,苏州园林可以为这一项目提供借鉴。沧浪亭面对葑溪的城市界面,由于采用复廊围墙,而显得灵动,富有生气;拙政园东院的波形廊上下起伏,自身就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写......该项目中,作为城市边界的昌五社区围墙,同样有机会成为一处富有生活气息的线型园林。它将使其所处的6至8米宽窄不等的空隙地带,由小区的边缘转变为社区的中心花园。
△ 长卷轴轴侧-整体 ?梓耘斋建筑
△ 长卷轴轴侧-北段 ?梓耘斋建筑
△ 长卷轴轴侧-中段 ?梓耘斋建筑
△ 长卷轴轴侧-南段 ?梓耘斋建筑
△ 中段公交敞廊 ?田方方
△ 中段街景透视 ?梓耘斋建筑
改造设计首先确立了折线型的游园路径。根据沿街住宅楼的排列方式,围墙内外的树木环境和街道功能,游廊的走向相应地内外凹凸,不仅与小区内部的环境形成呼应、扩展视野,同时也在为街道提供拓展性的口袋空间。这样每一处的段落空间在获得功能性价值的同时,也使小区内外的环境交织起来,无形中消解了围墙带来的隔断感,使这道围墙园林成为内部社区居民、外部街道游客都能获得参与感的中心性场所空间。
△ 节点-北段改造前后对比动图 ?梓耘斋建筑
△ 北部藤架敞廊内景 ?田方方
游廊的曲折错动对应着因地布局的场所节点:它们有些是买菜回家的居民的休息敞廊,有些作为小区入口的缓冲地带,有些是提供给放学儿童的读书庭院,有些则成为老年人相聚聊天的街头会客厅。
△ 节点-中段改造前后对比动图 ?梓耘斋建筑
△ 中段廊架临街空间 ?田方方
△ 中段廊架内部空间 ?梓耘斋建筑
园林中经常采用的因借体宜、随类赋彩的策略,也被用来应对该项目社区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不确定因素。这种策略使得昌里园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居民的意见进行积极调整,也可以将公交车站候车功能等周边因素灵活地纳入其中,但同时也不影响原有的、富有园林意趣的场景。
△ 节点-中段设计&实施方案对比动图 ?梓耘斋建筑
△ 中段游廊内景 ?田方方
△ 中段廊架内部空间 ?梓耘斋建筑
兼具美好愿景和灵活操作的园林策略,在昌里园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呈现。它不仅作为将不同因素融合成一道风景的设计手法,也将因其激发的社区公共活动,为适应未来的多元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 节点-南段设计&实施方案对比动图 ?梓耘斋建筑
△ 南段游廊与城市环境 ?田方方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梓耘斋建筑
△ 北段平面图 ?梓耘斋建筑
△ 中段平面图 ?梓耘斋建筑
△ 南段平面图 ?梓耘斋建筑
△ 北段立面图 ?梓耘斋建筑
△ 中段立面图 ?梓耘斋建筑
△ 南段立面图 ?梓耘斋建筑
△ 剖面图 ?梓耘斋建筑
△ 廊架剖面大样 ?梓耘斋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昌里园
建筑事务所:梓耘斋建筑(TM Studio)
主创建筑师:童明、任广
项目详细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头路
景观用地面积:2100平方米
业主:上海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人民政府
建筑面积:景观构筑物790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框架结构
02
新华路口袋公园
设计:水石设计
地点:上海
设计师希望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创造一个自然且具有诗意的空间,通过空间的力量,将人们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抽离出来,浸入一个静谧的,可漫步、闲坐、观展、赏花的自然花园。
项目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上,道路两旁布满高大茂密的梧桐和绿树掩映的洋房,因此被誉为“上海第一花园马路”。场地是新华路上两栋建筑之间一个长22米、最宽处不足4.2米的弄堂空间,过去是一个路边违建的小面馆,面馆拆迁后,此处就变成了一个闲置空间。因此,新华路街道办事处希望将其改造成一个能为周边居民服务的口袋公园。
▼基地航拍 ?盛松山
▼位于新华路上的入口 ?陈颢
初识场地 | First visit to the site
7月末,我们第一次走进场地,半米高的野草从原来的厨房地面中顽强的生长,穿梭于过膝的野草丛中,最大的感受是若能在上海这样快速城市化的一线都市中保留一个公共,开放,绿色的空间是十分珍贵的。
所以,经过和甲方的讨论,我们为这100平米的小弄堂在功能上做了两个定义:一是作为一个为周边社区服务的口袋花园,第二就是形成一个可满足持续展览的街头展廊。我们希望借此,重新激活城市的“边角料”空间,服务于周边居民。
▼改造前的场地 ?周飏
通过对场地的研究,我们决定通过三个设计动作介入场地:镜面不锈钢系统、耐候钢入口、植物系统。
首先,在内部弄堂两侧墙面上设置了镜面不锈钢系统,这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两边的镜面系统将无限反射中间的小花园,当人从中走过,仿佛步入一个无限的自然花园,从而带来一种在城市中很难得的体验。
▼改造后的口袋公园 ?陈颢
部分镜面系统是可旋转的。当它旋转过来,是一块块可更换的展板,形成一个可以持续提供内容的街头画廊。通过手机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便可进入我们网上无限的展览空间。
▼设计构思 ?水石设计
▼一个装有镜面的街头画廊 ?陈颢
▼展览状态下的口袋公园 ?王琇
同时,两侧的镜面就像一个荧幕,她的反射记录着植物一年四季随时间的不停变化,不同的人在这里与镜面,植物的互动,呈现一道时间性的风景。
▼镜面中的场景 ?王琇
▼镜面中的花园 ?王琇
从城市管理及安全的角度,这个空间原本离城市道路较远且相对封闭,我们希望通过镜面的反射,形成一定的提示作用,避免成为城市犯罪空间。
▼镜面形成的提示作用 ?陈颢
第二件事是设置一个由耐候钢形成的入口,这里布置了一个关于新华路历史建筑的永久展,我们认为整个新华路应该被看成一个鲜活的博物馆,而这里将成为介绍新华路上众多珍贵历史建筑的小序厅。所以,具有厚重感的耐候钢是对历史的回应,同时谦卑自然的介入城市街道界面。
▼口袋公园入口和街道 ?王琇
▼口袋公园入口 ?陈颢
▼旋转门关闭状态下的入口 ?陈颢
▼旋转门打开状态下的入口 ?陈颢
最后是花园里的植物系统。我们认为植物的氛围和维护都是设计重要的切入点。通过40cm以下、40-80cm以及80cm以上三种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建立丰富的层次及与人身体的关系。当人步入花园,过膝的植物会给人较强的包裹感,仿佛步入一片无限的花海。
以鼠尾草、满天星、矮蒲苇、粉黛乱子草为主的花草组合呈现充满自然野趣的植物氛围,成为城市里珍贵的自然景观,鲜活的呈现时间性的变化。
▼镜面中的花园 ?陈颢
▼植物的组合建立丰富的层次及与人身体的关系 ?陈颢
▼花园一角 ?陈颢
我们希望呈现一道时间性的风景,她是不断变化的:充满自然野趣的花园,随季节变化呈现四季不同的景致;如荧幕一般的镜面,记录着不同的参与者与空间不同的互动场景;这是一个无限的自然花园,也可变化为提供持续展览的街头画廊。
▼无限的自然花园 ?陈颢
▼旋转镜面系统剖面图 ?水石设计
▼旋转镜面系统剖面图 ?水石设计
项目地点: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359号新华社区青年中心旁 业主单位: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办事处 设计单位:水石设计 标识设计:水石设计 – 平面设计表达室( 张佾媛 陈鹤文 廖强 邵敏 曹瑀 ) 设计顾问:沈禾 植物顾问:王文珍 建筑面积:106平方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