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号 凤凰空间 一部大逃杀题材的韩剧《鱿鱼游戏》,全球爆红。 与此同时,另一部韩剧——
一部大逃杀题材的韩剧《鱿鱼游戏》,全球爆红。
与此同时,另一部韩剧—— 《海岸村恰恰恰》 也悄悄冲上了热搜。
靠的全是观众们的自发安利:
“每一帧都让人心动”
“真是让人有幸福感的电视剧”
……
在工作压力大,疫情又再度反弹的当下,这样简单纯粹的小甜剧,特别治愈人心。
这部剧讲的是来自首尔的女牙医尹慧珍(申敏儿扮演),到海岸村开诊所的故事。光鲜亮丽的城市女精英和一个“无业游民”在小渔村中相遇,身份背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最后坚定地走到了一起。
选择一条回归大自然,与世无争的道路,是很多城市人的向往。
从《风平浪静的闲暇》到《俗女养成记》,再到这部《海岸村恰恰恰》,都是近几年很流行的都市人从大城市回到乡村生活的题材。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 我们所定义的成功是什么?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又是哪一种?
而说到与海为邻的建筑,我们总是有许多浪漫的想像。漫步于沙滩,听着海浪,用脚步丈量人与自然之间的尺度。
全世界最浪漫的教堂之一——坐落在海边悬崖上的丝带教堂,它是濑户内海岸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源:Archdaily,摄影:Koji Fujii)
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三联海边公益图书馆,它是最早的网红建筑(图源:直向建筑官网)
在现代建筑取得席卷性的胜利之后, 勒·柯布西耶的设计开始转向乡土风格。 1952年,在法国南部海边的马丁角,柯布西耶为自己设计了一座小木屋。小木屋造型陈设简朴,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建筑的特征。
虽说只是“度假小屋”,但1953年之后,柯布西耶几乎每年中有半年时间会呆在这座小屋里。在这里,柯布西耶保持着自由创作的心态,直到去世。
柯布西耶的海边小木屋(图源:Wikipedia,user Tangopaso)
隈研吾 1995年设计的 “水/玻璃” 项目,尝试将建筑与海洋连接起来,在观者的视角,水流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就消失了,水池的近景与太平洋的远景连接在一起。
葡萄牙建筑师 阿尔瓦罗·西扎最著名的设计,是一座海边的茶室。 西扎希望不要破坏海岸线的环境,于是他把建筑隐没在岩石堆里,让它恰到好处地镶嵌在海岸线之上。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建筑轮廓,消隐了建筑的体量感。
不与任何建筑争奇斗艳,跟周遭的自然环境和平共处——这是西扎建筑生涯里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
西扎的茶室(图源:Archdaily,摄影:Fernando Guerra)
在墨西哥的海边, 安藤忠雄 建造了一座叫作Casa Wabi的小屋 ,以他具有代表性的 清水混凝土 设计为主要特色,同时带有根植于日本的侘寂美学的气质。黄昏时,夕阳浓郁的红色和橙色映照在混凝土表面上,格外美丽。
Casa Wabi(图源:Archdaily,摄影:Edmund Sumner)
Casa Wabi(图源:Archdaily,摄影:Edmund Sumner)
一座遗世独立的小屋,展示的是情怀, 如何在城市里拥抱自然 ,才是建筑师们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1年8月中旬,位于青岛海边的 西海美术馆 正式落成开幕。建筑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让·努维尔设计,该美术馆由12个彼此不同的展厅组成,宛如连在一起的“盲盒”,让青岛的海岸线有了不一样的风景。
西海美术馆(图源:西海美术馆官方微博)
建筑最为出彩的是包裹了整个外立面的铝板,可以照映出瞬息万变的海边风光。傍晚的时候,渔船映着夕阳,投射在美术馆的立面上,就像一幅画。
这座海边建筑正是诠释了让·努维尔在《路易斯安那宣言》中所说的—— “每个建筑都是有生命的、唯一的、特殊的,并且要与其周围环境、场所氛围和谐共处。”
而在海口南岸,一条32千米的沿海艺文线正在建设中,马岩松、藤本壮介、隈研吾、BIG建筑事务所等建筑界的大咖们希望在这里,通过设计展示全人类后疫情时代的未来,探讨人与建筑、自然的更多可能性。
建筑师马岩松带领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 云洞图书馆 ,静静矗立于陆地与海洋的边界,雕塑感极强的白色混凝土建筑就像一朵漂浮在海上的云。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宛如“洞穴”的不规则圆形开口,这些孔洞让建筑可以呼吸,达到通风降温的效果,也能将阳光引入室内。
藤本壮介的构想则是“天空之山”驿站,在入海口的绝佳位置,用绵延起伏的白色屋顶圈出一片“小森林”,寻求驿站与海洋之间的和谐。
不管科技如何进步,没人能抗拒清洁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宽阔的大海……
来自瑞士的建筑大师彼得·卒姆托因消解外在形式,探索建筑内在根本而世界闻名。他认为, 唯有最大限度地触及根本,建筑才能具有恒久的生命 。而建造存在的意义,就是抵制和对抗现代社会,以及各种复杂的外在形式和无意义的捆绑。建筑只有真正以专注于内心的方式存在,才会有触及灵魂,感化人心,净化生活的价值。
彼得·卒姆托的代表作——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该温泉浴场将温泉场景和酒店浴场充分融合,与自然环境共生,创造了一系列天人体验(图源:Archdaily)
“负建筑” ,则是建筑师隈研吾一直提倡的建筑哲学。 “负” 在这里 的意思是“屈服和顺从”,意思是建筑应该“服从”周边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要与周边环境融合成为一体。
回顾西方两千多年来的建筑史,隈研吾认为,人类从洞窟走出的第一步,即迈出了摧毁自然的第一步。20世纪末,各种建筑理念大行其道,更是将摧毁自然的行为推到极致。在他看来, 与那些外表强大的“强建筑”相比,弱一些的建筑或许更经得起冲击 。它表面上是对“强建筑”的示弱,实际上却是以退为进,将建筑融入到自然之中,也能够让失去安全感的现代人感受到建筑的温情和柔性之美。
隈研吾的作品日本宫城县的北上运河博物馆,由河堤下的隧道改造而成,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像是“被掩埋在河堤里的建筑”(图源:《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
近几届的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也正着力探寻当下在中国值得关注的“自然建造之道”,比如该大奖2020年技术探索奖的获奖者之一建筑师罗宇杰为乡村儿童设计的阅读空间 “浙水村自然书屋” ,该书屋依山而建,借助两面山石岩壁自然形成的L形空间,直接省去了书屋两面墙的修建,让书屋依托山体而建,好像从山中自然生长出来一样。
这让我们看到了用最少、最有效的材料去营造空间的可能性。
浙水村自然书屋(图源:罗宇杰工作室,摄影:金伟琦)
能够贴近土地,自由地栖居在大地上,才是人类生活最舒适的状态。
你最喜欢哪个建筑?等疫情结束之后,你最想去哪里走一走?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日本] 隈研吾 [英国] 肯尼思·弗兰姆普敦 著,肖礼斌 译,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建筑的新方程式》(《IDEAT理想家》2021年9月刊)
《西扎:跨越半个世纪的海边茶室设计》(公众号:AssBook设计食堂)
《中国最酷海边美术馆诞生!耗时10年的世界级作品》(公众号:一条)
《16个海边驿站,建筑师和艺术家塑造的海岸线》(Archdaily)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 有 , 如涉及侵权,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