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行业是否不行了? 如果2021年他是一个中游民营公司的年轻建筑师,本来还期望靠拼一拼青春来赚到一桶金,然后公司宣布开始裁员、降薪,今年年底奖金也没着落了,那他的感觉只能是万念俱灰。 倘若那时问他,建筑设计行业是否不行了? 他会说:完了。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号 Archibucks 今年大部分民营公司如同
建筑设计行业是否不行了?
如果2021年他是一个中游民营公司的年轻建筑师,本来还期望靠拼一拼青春来赚到一桶金,然后公司宣布开始裁员、降薪,今年年底奖金也没着落了,那他的感觉只能是万念俱灰。
倘若那时问他,建筑设计行业是否不行了?
他会说:完了。
今年大部分民营公司如同 骑着单轮车在薄冰上表演杂耍,冰下暗流汹涌,稍有不慎就会被暗流卷走 。
几百人规模以上的大型公司都开始担心自己的体重和这单轮车轮的宽度是否处在一个完美的配比,让自己能够支撑走出这处冰湖,身上的负重只能承受在有限的范围内。
减重是残酷而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之前30年发展,中国房地产开发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全球收购物业,甚至可以向国外输出地产产品和理念。但 用30年走过其他国家100甚至200年才走过的发展道路,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虽然量上我们走在世界前头,但质上,特别在 强调设计、强调叙事、强调功能文化与周围社区相互融合 ,得到开发商、周围社区群众、设计师自己肯定的精品开发项目,我们国内还是少。
开发商对创意设计的需求很旺盛,但能达到落地标准的设计团队很少,国内设计团队有的创意足够,但有技术体系和团队支撑其实现的却寥寥无几。有些创意见长的年轻事务所老板自己都只有4-5年从业经验,从何而谈大型项目的品控和出品质量?甲方设计经理需要 能稳定交付出可以支撑创意的作品的团队,如何说服老板,其真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出足够创新的作品 ,如果没有丰富的过往案例支撑,老板怎么敢投钱?所以很多业主砸钱的高端项目还是要参考国外案例,还是用国外成熟的设计团队,毕竟输出稳定,整个团队都是配合了十几二十年的熟手。
看过深圳竞赛,大家都吐槽说国外事务所的设计费很高,但国外设计师在中国赚钱很容易;中国事务所设计费没有那么高,但中国设计师在中国赚钱不容易。越贵越买的道理看来在甲方眼里也一样。
但国外设计费贵,可能也有他们贵的道理,比如造型的确博人眼球,比如大师的国际名气的确是国内政府官员所渴求,比如国外事务所的确在国内的设计案例成了著名的网红景点,带动了商业和办公的出租率,带动了人气和消费。我们做招聘的,知道 懂设计又懂开发商业模式又懂政府诉求的设计师有多稀缺 ,这种稀缺自然带来了溢价。我们从1997年到现在存活下来的民营事务所也就是存在了24年,和国外动辄50,70年历史的事务所相比,我们欠缺了历史沉淀、新老交接、实践经验、设计工具和扎实做设计的人才,这些都需要时间去弥补。
尽管面对种种困难。
现在却又是中国建筑设计史上,最好的时候。
从二十多年前我国还没有能和国际事务所一较高下的中国建筑事务所,到马岩松、庄子玉、孟凡浩等中国明星建筑师崛起,现在每年在国际上得奖的中国事务所越来越多,而且他们还在进步,还在为建筑设计行业输出越来越好的设计师和作品。在深圳竞赛投标场上,我们和国际大师也是互有胜负。我们中国建筑师的视野越来越宽广,放眼世界着眼中国。
现在住宅红利吃尽之后,必然倒逼开发商放弃跑量和高周转,而开发商策略的转变,带来的是设计院、事务所在建筑师培养方向的转变,一线城市的设计公司不得不开始 追求设计师质量而不盲目追求设计师数量 ,这对整个建筑设计行业,是一件好事。
在之后的5年里,我们会看到乡村建筑设计蓬勃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大量的中小事务所创业大潮,靠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市场,避开了高周转停摆那几年的寒潮。
我们会看到巨无霸体量的国有、少数民营设计院依然傲立在武林的中心,默默承载着中国建设的步伐。
我们会看到一批能够完美平衡甲方利润,政府名声,群众口碑的明星事务所崛起,在文化类、住宅类、办公酒店商业综合体类建筑设计市场获得美誉,成为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国际赢得赞誉的排头兵。
我们会看到在大寒潮中活下来的开发商陆续开发出复合型的精品项目,不是单纯的文旅或是超高层或是住宅、办公、商业项目,一个地块中出现越来越揉搓在一起的复合型功能楼房来满足政府、大众、开发商的不同需求。
我们会看到以设计的态度来对待所有项目,不简单区分公建还是住宅,这样的声音成为主流。
5年后,民营高周转下带给建筑师的失意感,会消失一空,在今年看清未来市场发展方向的建筑师会引领市场的潮流;坚持自己的初心,坚持实践十年如一日的建筑师会得到市场的回报。
如果5年后你再问文初的这个建筑师,他应该还是在做建筑设计,一边嘟哝着又要加班一边又发微信给老婆说晚上加班不回来吃饭了,周末陪你去买包包。 人的韧性是超乎自己想象的,今天击不倒你的挫折日后就会成为你的力量。
从2018年的房地产顶点,到现在三条红线下,限购限贷下的一片哀嚎。我们目中无人过,也妄自菲薄过,这是人之常情。
乐观的看,我们已经处在人类社会的巅峰时期,外太空旅游已经成为现实,清洁能源代替石油能源指日可待,人类寿命正在以10年,20年的速度往120岁,150岁迈进,细胞疗法攻克癌症,多种疫苗的研发遏制新冠的传播。100年前,西班牙大流感造成了2500万~1亿人死亡,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不过17亿人左右,没有疫苗。如今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数471万,不到100年前的20%。
人性总是在不断追求进步,追求一条不断上升的路线,突然的下滑通常都会让人感到失望。
我们对建筑设计行业的态度也是这样。
前30年钱太容易赚了,你也明白终究是要回到赚钱不容易的时候,年年叫狼来了,这只狼在2021年第四季度终究是到来了。裁员降薪的暗流已经在多家民营公司中开始,随着多家头部房企暴雷,黑天鹅的陨落,命运的蝴蝶拍动翅膀,吹出一阵又一阵死亡的寒风,这坠落平凡所承受的痛苦也着实不轻。
但回过来看,现在其实比过往30年的任何时候都靠近建筑师所向往的那个以设计论高下的时代,只是目前能达到者甚少,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我能感觉百花齐放的这一天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到达,也许是五年后,也许是十年后。
毕竟把建筑设计作为事业来看待的人,不会在乎这一两年的起伏。
曾有睿智的网友说过:“悲观的人往往是正确的,但乐观的人也许会得到未来呢”。
建筑设计行业依然竞争激烈,内卷的程度不亚于中国任何一个行业,我们依然要遵守规范和政策做设计。认清形势,拥抱变化是句老话。但认清形势不是盲目悲观,导致彻底离开这个行业;同时拥抱变化,也不是轻松就能做到,比如10年前毕业一直做刚需住宅,现在说要变化去做公建,或者做设计要求更高的住宅,这绝非易事。但有大毅力者,事竟成,做好万全准备度过这场寒冬。
寒冬之后,必然是春天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