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防排烟规范修订的若干问题
痴情的砖头
2021年09月22日 08:31:31
来自于通风排烟
只看楼主

关于常用术语的问题 1、中庭 定义:贯通三层或三层以上、对边最小净距离不小于6m,贯通空间的最小投影面积大于100m2的室内空间,且二层或二层以上周边设有与其连通的使用场所或回廊。  注:优化了中庭的定义,中庭的二层或二层以上与周边场所是连通的,如设置防火卷帘或挡烟垂壁;如果与周边场所采用固定防火分隔分开,那就是高大空间    。  

关于常用术语的问题

1、中庭

定义:贯通三层或三层以上、对边最小净距离不小于6m,贯通空间的最小投影面积大于100m2的室内空间,且二层或二层以上周边设有与其连通的使用场所或回廊。

 注:优化了中庭的定义,中庭的二层或二层以上与周边场所是连通的,如设置防火卷帘或挡烟垂壁;如果与周边场所采用固定防火分隔分开,那就是高大空间    。    

2、排烟窗及分类

定义:能有效排除烟气,设置在建筑物的外墙、顶部的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

排烟窗分为: 自动排烟窗和手动排烟窗。

自动排烟窗:与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 或温度感应自动开启的排烟窗。

手动排烟窗:采用手动方式通过 机械 电动 气动 等装置开启的排烟窗。

 注:电动排烟窗、气动排烟窗均属于手动排烟窗。    

3、服务高度

定义:防烟或排烟系统服务对象的高度,指从 服务对象的最下层地面至最上层顶板的高度 。服务高度用于判断加压送风系统或排烟系统竖向是否分段设置。

4、共用楼梯间

当地上与地下楼梯间竖向平面位置相同,但在首层部分用防火墙严格进行分隔时,则上、下楼梯间为不共用;如在此防火分隔墙上设有门或窗时,则为共用。

5、可开启外窗面积

外窗的可开启部门的面积, 不含周边固定窗框 的面积。

6、可开启外窗的有效面积

外窗开启时,能起到 有效通风或排烟 的开启面积。


关于地下楼梯间通风的问题

前提:地下一层或二层,地下深度不超过10m,地下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

公共建筑

 地下仅一层    , 封闭楼梯间 ,首层直通室外或有不小于 1.2m2 可开启外窗,可自然通风。

住宅建筑

 地下功能仅为汽车库、非机动车库和设备用房。    

 地下为一层    , 防烟楼梯间或封闭楼梯间 ,首层直通室外或有不小于 1.2m2 可开启外窗,可自然通风。

 地下为二层    , 防烟楼梯间或封闭楼梯间 ,首层直通室外或有不小于 2.0m2 可开启外窗,可自然通风。


关于楼梯间顶部开窗的问题

应在顶层的高位设置不小于1.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

注:国标是最高部位,上海是顶层的高位。

楼梯间 最上层 的外窗或外门 都可以认为 是在该楼梯间的最高部位。


关于前室开窗的问题

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有效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可开启外窗面积的40%。

注:规定了前室可开启外窗的最小有效开启率。


关于首层扩大前室的问题

 首层扩大前室可以采用     自然通风、加压送风、机械排烟方式。

自然通风

首层扩大前室不受建筑高度限制。

有效开窗面积不小于3%,且不小于3m2。

 注:室外疏散门作为自然补风,不计入开窗面积。    

加压送风

公建必须 独立 设置;住宅 可不独立 设置。

计算风量时,门洞风速取 0.6m/s

疏散门总面积不应超过 13m2

 疏散门:    包括开向扩大前室的疏散门和扩大前室开向室外的疏散门。楼梯间自然通风,疏散门计入面积;楼梯间加压送风,疏散门不计入面积。扩大前室中的机房、卫生间、管道井等的门都不能作为疏散门。

注:上海住宅仅开启火灾层的前室加压送风口

机械排烟

当疏散门较多,扩大前室维持正压困难时,可采用 独立 的机械排烟系统。

烟层底部高度应在最小清晰高度的基础上 适当提高 ,满足:   Z≥2.0+0.2H。


关于采光井通风的问题

地下楼梯间或前室通过采光井自然通风时,净尺寸不小于6m×6m,且上部为敞开空间,或采用下沉式广场自然通风。

注:常用的采光井净宽度一般为1m~1.5m,有些还带雨棚,不具有自然通风条件。      


关于避难间通风的问题

高层病房楼及养老建筑的避难间 可仅按开启窗有效面积不小于房间面积的3%且不应小于2m2的要求执行。

注:由于每层避难间面积较小,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不易实现,不要求不同朝向开窗。


关于高层裙房防烟的问题

与高层建筑主体之间未采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的裙房,其防烟系统的设置应符合高层建筑的要求。

与高层建筑主体之间采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的裙房,其防烟系统的设置按裙房的实际建筑高度确定。


关于N1取值的问题

公建

地上楼梯间(前室),H≤24m,N1取2

地上楼梯间(前室),H>24m,N1取3

地下楼梯间(前室),≥3层,N1取3

地下楼梯间(前室),小于3层,N1取层数

 地下仅为汽车库、非机动车库和设备用房,N1取1    

住宅

楼梯间, H≤50m ,N1取2

楼梯间, H>50m ,N1取3

 前室,N1取1    

注:根据建筑类型和高度进行取值。


关于Ak取值的问题

取连续三层中前室门面积之和的最大值计算。

注:当每层前室门的尺寸或数量与标准层不一致。


关于加压送风量计算的问题

单独列出了住宅建筑的计算风量,方便查找。

注:每层门按2.0m×1.0m单扇门确定。楼梯间高度≤50m,开启2层;楼梯间高度大于50m,开启3层。前室开启1层。


关于前室加压送风口形式的问题

前室加压送风口一般都采用常闭风口,但前室总共不超过3层时,也可以采用常开风口,但应调整好风量平衡。


关于前室加压送风口位置的问题

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时,前室加压送风口的气流不应被阻挡且不朝向楼梯间入口。

注:规范列举了三种不合理设计图示。

1、风口设置在门后。

2、风口对着楼梯间的门。

3、风口设置在楼梯间门的上方。


关于加压送风系统拔风的问题

加压送风机的出风管或进风管上应加装电动风阀或止回阀。

注:   目的是防止平时不用时形成的自然拔风现象,止   回阀仅适用于风机置于系统上部的加压送风系统。


关于余压值的问题

楼梯间细分为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

疏散层前室、封闭避难层(间)、封闭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Pa~30Pa;防烟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Pa~50Pa。

注:关门靠压差、开门靠风速。


关于余压阀的问题

前室加压送风时,宜采用每层前室设置余压阀的控制方式。


关于走道防烟分区的问题

1、走道宽度不大于2.5m时,防烟分区长边不大于60m。

2、走道宽度大于2.5m且不大于 4m时,防烟分区长边按走道面积不大于150m2确定。

3、走道有局部加宽的电梯厅等区域时,其加宽后的走道总面积不应大于180m2,利用主走道面积不超过150m2计算走道长度。


关于汽车库防烟分区长度的问题

一般宜限制在60m左右。

 注:车库防火规范规定了最大防烟分区的面积,但也需要控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防止长边过长,烟气水平扩散卷入大量冷空气而下沉。    


关于独立分隔空间的问题

采用隔墙等形成的独立分隔空间就是一个防烟分区和储烟仓,该空间应作为一个防烟分区设置排烟口。

注:不能和其他相邻区域或房间合为一个防烟分区。


关于工业建筑自然排烟的问题

净高大于10.7m时,防烟分区内任一点与最近的自然排烟窗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空间净高的2.8倍。

注:在国标的基础上,明确净高范围。


关于敞开外廊排烟的问题

对于敞开式外廊、单侧或双侧侧壁与室外直接相通的通道,可不划分防烟分区。


关于防排烟风机设置在室外的问题

防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符合下列条件也可设置在室外:

1、设置在 耐火极限不小于1.0h 的保护箱体内。

2、箱体具有 防风、防雨、防腐、通风、检修 条件。


关于屋顶风机的问题

工业 建筑,满 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室外耐候性(耐晒、耐腐蚀、抗强风、抗暴雨等性能)屋顶式排烟风机可以直接设在室外。

注: 控制柜 设置在室内 公共部位,并采取防碰撞、防误操作等措施。

民用建筑,要求详见上一条。


关于排烟风机倒吊的问题

排烟风机宜设置在系统的最高处,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在排烟楼层的下一层或二层,即倒吊设置。

注:烟气在排烟管道中向下流动一层或二层,垂直高度不大,产生浮力也不大,但 排烟口仍需设置在室外地面高处


关于排烟计算净高的问题

详见下图


关于进排风口间距的问题

控制对象

排烟风机出口和加压送风机进口。

排烟风机出口和补风机进口。

排烟风机出口和楼梯间、前室外窗。

控制要求

同一立面 ,间距详见下表。

转角处 ,详见下图。

相反立面

水平距离不小于 10m ,排烟口高出进风口不小于 3m


关于水炮和喷淋的问题

水炮不属于连续的水灭火设施,不能作为有喷淋的场所。

 注:喷淋会限制火灾的热释放速率。  


关于汽车库排烟量的问题

汽车库标准中的排烟量是计算排烟量,当确定系统设计排烟量时,不应小于计算排烟量的1.2倍。


关于dB的问题

侧排烟时,dB为排烟口底部的烟层厚度。

 注:净高不大于3m时,侧向排烟口的上边缘与顶棚的距离不应大于0.2m,国标为0.5m。  


关于排烟口临界排烟量的问题

汽车库

 为了保证风口设置在风管侧壁,方便维护和调整。    

空间净高大于 3.8m ,计算临界排烟量。

办公

空间净高大于 3.2m ,计算临界排烟量。

其他

空间净高大于 3m ,计算临界排烟量。


关于排烟口最小间距的问题

排烟口边缘最小距离公式写进规范。


关于内衬风管的问题

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室外进风竖井、室外排风竖井可以采用土建风道,不设内衬风管。

注:为了避免地下直通室外的竖井过多,影响建筑美观,通常需要集中设置,竖井一般尺寸较大、长度较短,地上部分一般不会超过2层,可以直接利用竖井进风、排风,但需要 做好密封措施 ,同时 风机压头 考虑同时使用下最大风量的竖井和百叶阻力,竖井的阻力     应控制在100Pa以下。


关于耐火极限的问题

管井耐火极限不小于    1.0h    ,检修门采用 乙级 防火   门。

加压风管

竖向设置在独立的管井内, 耐火极限要求。

竖向明装或合用管井,耐火极限不小于 1.0h

水平管道,耐火极限不小于 1.0h

水平管道穿前室,耐火极限不小于 2.0h

注:多个加压风管共用管井算独立设置。

排烟风管

竖向设置在独立的管井内, 耐火极限要求。

 不应    与其他管道共用管井。

多个排烟风管共用管井,耐火极限不小于 0.5h

水平管道 不得 穿越避难间、疏散楼梯间及前室。必须穿越时,应采用土建 防火夹层 分隔布置。

水平管道穿越其他防烟分区和防火分区,耐火极限不小于 1.0h

本防烟分区,耐火极限不小于 0.5h

设备用房、汽车库,耐火极限不小于 0.5h

做法参考

注:规范给出了满足耐火极限要求的常用做法。


关于防排烟风管材质的问题

1、加压送风管厚度及制作按中压。

2、排烟风管厚度及制作按高压。

3、非金 属风管,能使用15年以上。

注:加压送风系统的工作压力范围是500Pa<P≤1500Pa,属于中压系统风管。通常加压送风管采用镀锌钢板风管、排烟风管采用镀锌钢板作为基础材料制作,外面包封硅酸盐防火板,密闭性和耐久性都较好。  


关于绝热层厚度的问题

吊顶内排烟风管耐火极限不小于0.5h,需要校核绝热层厚度,通常不小于35mm,材料应采用岩棉或耐受800℃以上高温的绝热材料。

注:国标是40mm,上海是35mm。


关于公建走道机械排烟的问题

新增条文,强调走道的重要性。

建筑高度≤50m,走道排烟可以和房间合用。

建筑高度>50m,走道排烟宜独立设置。

建筑高度>100m,走道排烟应独立设置。

注:同一防火分区,走道与其他防烟分区合用时,系统的排烟量应叠加走道排烟量。


关于补风的问题

机械排烟

1、地上面积不大于300m2,无需补风。

2、地上面积大于300m2且小于500m2,无需直接从室外补风,   但需核算门窗面积,补风风速不大于3m/s。

3、地上面积大于500m2,需要直接从室外补风,机械补风量或自然补风窗面积根据风速确定。

4、地下设置排烟系统时应设置补风。

5、地下不大于100m2的房间,可通过走道或房间门窗补风,但不能采用防火门、防火窗。

自然排烟

1、自然排烟应采用自然通风方式补风。  

2、地上面积不大于300m2,无需补风。

3、 地上面积大于300m2且小于500m2,无需直接从室外补风,补风窗面积根据5.2.13计算确定。

4、地上面积大于500m2, 需要直接从室外补风,补风窗面积根据5.2.13计算确定。

5、地下不大于100m2的房间,可通过走道或房间门窗补风,但不能采用防火门、防火窗。

6、补风口面积不小于排烟口面积的50%。


关于排烟量计算的问题

国标按净高分类,上海按面积分类。

机械排烟

1、面积不大于300m2,做法类似国标净高不大于6m的场所,排烟量不小于60CMH/m2,且不应小于15000CMH。

2、面积大于300m2,做法类似国标净高大于6m的场所,且排烟量不小于30000CMH或按查表选取。

注:避免小面积的高大空间排烟量较大的问题。

自然排烟

1、面积不大于300m2,做法类似国标净高不大于6m的场所,设置用有效面积不小于房间面积2%的排烟窗。

2、面积大于300m2,做法类似国标净高大于6m的场所,排烟窗面积根据5.2.13计算确定。

注:对于面积大于300m2,且净高不大于3m的场所,dB有可能为负值,建议按照2%开窗。对于面积大于300m2的场所,自然排烟窗计算面积有可能会小于2%,建议按照计算值。


关于系统排烟量的问题

同一防火分区中,应将面积均小于等于300m2的两相邻防烟分区排烟量之和的最大值作为一个独立防烟分区的排烟量。

除中庭外,系统排烟量应采用该系统中最大独立防烟分区的排烟量。

注:增加了独立防烟分区的概念。


关于送风管道上防火阀温度的问题

加压送风管道和补风管道上设置的防火阀的公称动作温度均为 70℃


关于排烟防火阀的问题

排烟风机入口前的排烟防火阀在280℃时应自行关闭,并应连锁关闭该排烟风机和补风机。

注:与排烟风机连锁的是烟气进入排烟风机的最后一个排烟防火阀。

免费打赏
陆庭侯
2021年09月23日 09:37:31
2楼
谢谢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