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BIM正向设计的一些思考!
阿狸粑粑与企鹅
2021年06月29日 10:06:46
来自于行见BIM
只看楼主

为什么BIM这么多的优势摆在设计院面前,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却很少有设计院能够实现真正的BIM设计呢? 为什么设计院还是死守着CAD这种“落后”的二维生产工具呢? 按说,一个先进的生产力摆在面前,大家都应该争先恐后地去实现它才对啊。但是为什么在所有BIM的应用源头——BIM设计方面,不少BIM应用单位都选择了浅尝辄止,仅仅是起到辅助设计的作用或者仅仅作为项目招投标阶段的“噱头”,并没有真正地形成生产力呢?这里面,是什么原因阻碍着BIM设计的发展呢?

为什么BIM这么多的优势摆在设计院面前,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却很少有设计院能够实现真正的BIM设计呢? 为什么设计院还是死守着CAD这种“落后”的二维生产工具呢?

按说,一个先进的生产力摆在面前,大家都应该争先恐后地去实现它才对啊。但是为什么在所有BIM的应用源头——BIM设计方面,不少BIM应用单位都选择了浅尝辄止,仅仅是起到辅助设计的作用或者仅仅作为项目招投标阶段的“噱头”,并没有真正地形成生产力呢?这里面,是什么原因阻碍着BIM设计的发展呢?


我们想说的是,把BIM技术放在第二位吧,管理的落后,才是阻碍BIM设计发展第一位的因素!

虽然在一方面,我们十分看好BIM在中国的发展,因为这就像一个刚刚开始开垦的荒地,前景无限。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却并不看好我国设计院BIM设计的发展,尤其是如果现有的设计院的运行模式不做变化,利用旧有的运行体制去盲目地介入BIM设计,基本上只有失败这一条路。我国现在设计院的运行模式为什么与BIM的世界这么不兼容?

理想的BIM设计应该是这样一种模式:设计院内各专业(建筑、结构、设备)均在同一个模型上面协同工作,由建筑专业创建建筑模型,其它各专业在建筑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信息深化,进行各自的专业设计。设计结束后,向业主提供完整的、包含全专业设计内容的综合模型。这个模型里已经实现了可视化设计、协同设计、性能化分析、以及管线综合的相关内容。业主根据设计院提供的BIM模型,向施工及运维方向去延伸,以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BIM能力。

这是一个理想的事,而在现实中,却会遇到下面一些困难:

BIM的协同性会造成短板效应


在CAD时代,建筑设计各个专业基本上是单打独斗的,很多设计院连二维CAD的协同设计都没有实现,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图层管理模板。在这样一个现状下,想实现BIM设计,就等于说要连续迈两道门槛,即单打独斗-协同工作-三维设计这两道坎。这样的一种跃进,对于我国设计院现有的工作模式来说,会是什么样一种挑战,不言而喻。而在迈坎的时候,是要求各个专业同时进步的,任何一个专业没有跟上,都会造成短板效应,拖垮整个团队。可见,BIM的协同性,是个双刃剑。这时需要设计企业的管理者对于技术升级有个持续的长期的投入,并且要有强势的管理目标。对于目前设计院来说,这个要求,确实不低。

IT支持能否跟得上BIM设计的需求


在CAD设计时代,设计院的IT部门功能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工作主要局限于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以及从事各类网管工作。因此很多中小型设计院干脆把IT工作外包。但在BIM设计时代,企业对IT的支持要求非常高,首先电脑单机配置以及服务器配置需要很好的搭配,同时因为BIM设计是一个多软件多用户协作的过程,需要IT部门对各个专业软件的特性非常了解,对于各类问题能够有解决方案。同时,能够实现对各级员工的持续不断的培训。

总之一句话,BIM设计,不光是设计人员的事,而是一件需要工程设计人员与IT支持人员共同来完成的系统工程。在这个方面,设计院现有的工作模式还有很大的缺陷。


传统设计院的分配体制成了最大障碍


这也是现有管理体制中,最大的障碍。

熟悉设计院分配模式的人都知道这本书:《民用建筑设计劳动定额》,这本由建设部编印的红本本,已经成为了各个设计院尤其是国有设计院年底分配各专业收入的重要依据。有些设计院会针对自己设计院的特殊情况,结合这本红本本,发布自己院内产值分配的指导意见,但基本上还都是以该定额为蓝本,不会改动太大。

这个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一:何为定额?百度里是这么解释的:定额是在合理的劳动组织和合理地使用材料和机械的条件下,预先规定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数量的标准。无容置疑,这设计企业里,消耗的资源数量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为设计人员的画图工作量。

第二:这张表内规定的各专业的比例,实际上代表的是工程设计中各个专业的最大分配比例。也就是说,设计人员不管图纸画得多细,都不可能多拿一份钱,反而如果能够简化画图的工作量,提高自己的画图效率,钱也不会少拿。当然,图纸需要能够通过图审。实事上,这么多年来,随着设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设计费也越来越低。设计院内各个专业的画图质量确实在越来越简化。比如说,在很多项目中,建筑已经不画卫生间详图了,结构专业有些院出图甚至不画结构平面图,直接用PKPM的计算结果导成平面图来出图,设备专业很多原来画系统轴测图的地方都开始在用系统示意图来代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想实现BIM设计,有人知道BIM设计各专业的工作量比例吗?其实到现在为止,没有人知道。而如果想把二维CAD设计时的这个定额直接套到BIM设计中去,一定会引起各个设计专业的共同抵制。

根据我们的经验,采用BIM设计,各个专业的工作量相对于二维的CAD设计,有以下变化:

建筑:建模过程中,与二维CAD相比,工作量有较大提高,但在建模完成后,生成剖面图及立面图以及在门窗表统计等工作上的工作量会大大节约。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设计院中,建筑专业REVIT的使用率相对其它专业较高的实现情况。

结构:不明。因为目前BIM在实现国内结构平法出图方面,支持得还不好。而如果要求把结构梁、板、柱内均建立钢筋模型,那么工作量会比CAD两维画图极大提高。

设备:与二维相比,BIM设计工作量会极大提高,这主要体现在管线综合方面。因为在现有的体系中,设备专业的分配比例是基于二维设计来确定的。这时,室内管线综合的工作,是不完全的。在很大程度上,管线综合由施工企业现场进行深化。而在BIM设计中,管线综合工作需要在设计文件中得以全部实现。工作量会极大提高。

由此可见,BIM设计中,各设计专业的工作量均比二维有提高,相比现有的建筑设计取费而言,工作量更大,设计更难做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各个专业的工作量提高的比例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够利用二维设计的工作定额直接套在BIM设计中去,这样会出现内部更大的分配上的矛盾。

免费打赏
寻星星
2021年07月01日 09:28:40
2楼

分析的很准确,推动BIM的发展还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回复
铮铮铁骨笑苍天
2021年07月01日 15:09:20
3楼

BIM的协同性是一把双刃剑说得太好了

回复
凌泽高
2021年07月06日 14:31:38
4楼

我是结构的,在一般的项目里,BIM就是鸡肋,只有在立面复杂的、涉及空间曲面等BIM能起到帮助,其实CAD的三维也可以,更多的还是做一个噱头


回复
shougang507
2021年07月07日 09:21:10
5楼

BIM号称全过程管理,但是现有情况是bim的工作量全在设计阶段,后期造价,预算,施工,和甲方剩下的工作量并没有补偿给设计院。所以费力不讨好还增加工作量能推行下去才怪

回复
yuwaikuanglong
2021年07月08日 09:23:36
6楼

说实话,做方案用sketchup就行啦,用BIM领导们会把干活的逼死,然后还觉得你效率太低下了,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兽欲,对,我就用兽欲这个词,你们懂的

回复
nageshijie
2021年07月10日 10:25:47
7楼

如果设计费不增加,还要设计做这份工作,谁愿意啊

回复
天方一谭
2021年07月13日 22:47:42
8楼

还是技术比较难,要突破到实景操作,才可以推广。三维的表现力强,但工作量大,空间想象力需要强大人脑和操作手法。SU的操作、建模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回复
sdbly
2021年07月17日 17:21:28
9楼

任何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都应该符合中国特色 在特色的环境中改善利用

回复
kayho2049
2021年07月30日 11:30:58
10楼

BIM创造了工程的价值,节约工程的成本,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益。因此上游分配给BIM服务的钱管够了,BIM才能真的有动力推动。再看欧美一些设计事务所,为什么设计取费那么高,道理就清楚了。

回复
zhaokunyan1986
2021年12月21日 23:08:18
11楼

工作量,工作量,累死了!BIM走到今天怎么会这么累,各方都有责任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