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技术不值钱 案例模型为试算算例,未用于实际工程; 故结构布置合理性不做考量; 仅用于验证指标控制的可实施性。 这是一个闻者伤心,见着流泪的故事。
01 技术不值钱
就在前不久,
不撸(a.k.a.李小龙)手上有一个项目,其中一个户型平面狭长,且凹凸尺寸较大,导致结构规则性不佳。
扩初阶段,考虑到规划面积认定因素,一开始未被
允许设置结构拉板等加强措施。
既然平面无法调整,而其他规避措施又受限制,不撸打算在结构专业的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以期减少一项不规则类型。
由于户型平面狭长,建筑东西两侧山墙与刚心距离先天较远,不撸在原扩初方案上多次试算后发现,Y向正负偶然偏心下的位移比难以控制下来。
大白听说这事,觉得有点挑战性,就主动请缨要来原始模型。
大白花费了一整天时间,试算了十几二十遍,费尽功夫才把模型指标控制在预期范围内。
这是一个33层的高层剪力墙住宅,建筑总高度约97m,标准层层高2.90m,带 一层地下室。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建筑场地类别为二类,特征周期为0.45s,剪力墙抗震等级二级;
5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0.80kN/㎡,地面粗糙度为C类。
户型一梯六户,平面总长度48.8m;宽度最薄处6.8m,最宽处15.3m;局部细腰处楼板宽度仅为3.5m。
程序提供的等效长度为44.93mm,等效宽度为11.61m,等效长宽比小于4。
由于基本风压大,上部结构主要控制工况为Y向风荷载。
原方案Y风向的层间最大位移角为1/1014,刚度控制较为出色。
Y向考虑偶然偏心规定水平力下的扭转位移比如下图所示:
△ Y- 偶然偏心规定水平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可以看到, 负Y向的 层位移与层间位移下的扭转位移比高达1.40以上,各层双向位移比均超过1.2,需要下大力气才能把指标控制下来。
对于任一结构,考虑偶然偏心工况相当于将各楼层的质心强制偏移一定距离。
其作用是,在结构承受单向地震作用基础上,于结构各层的刚心位置叠加上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附加扭矩。
附加扭矩大小与地震作用大小相关,也与质心偏移距离长短有关。
而质心偏移距离则完全取决于垂直于地震方向的房屋建筑物总长度。
这是因为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各层
偏移值可定为该层建筑总长度的5%。
结合前文案例不难看出,由于平面总长度远大于宽度,Y向偶然偏心工况下各楼层的质心偏移值先天较大且无法改变,故水平地震引发的附加扭矩值较大,这是导致扭转位移比超限的主要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结构外周一定范围内的墙体对抗扭刚度贡献最大,离刚心越远则抗扭效果越佳。
为控制扭转效应,应想办法加强东西两翼处的墙体布置。
为增强抗扭刚度,部分区域必须增加墙体材料,从而导致水平地震作用增加。
质心偏移值不变的情况下,各层附加扭矩必然增大,放大结构的扭转效应,可能抵消或削弱之前的调整行为。
基于上述思路,大白对原方案的 平面布置进行了下列 调整:
此时,Y向风荷载下的层间最大位移角为1/1010,看上去与原方案的1/1014差别不大。考虑修回位移比影响后,现方案的真实刚度较原方案应有所提升。
△ +Y风下层间位移角指标
扭转位移比得到有效控制,各层均不超过1.20,上部结构可判定为扭转规则。
相较原方案, 大白方案的全楼混凝土用量增加17.3%,上部总恒荷载增加7.1%,但Y向底层地震总剪力仅增长了3.38%。
△ 结构布置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