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起源|巢居与穴居
学习助理
学习助理 Lv.14
2021年04月16日 15:27:56
只看楼主

想要获得更多建筑结构知识↓↓ 点击了解相关课程或咨询刘老师QQ:2355735310 微信:15961299493。 来源:网络,侵删! 以木质为主体结构材料的中国建筑,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步伐一致。苏秉琦先生将中华文明精概为:“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 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时代,由采集、狩猎转入农耕生活

想要获得更多建筑结构知识↓↓

点击了解相关课程或咨询刘老师QQ:2355735310 微信:15961299493。

来源:网络,侵删!

以木质为主体结构材料的中国建筑,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步伐一致。苏秉琦先生将中华文明精概为:“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

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时代,由采集、狩猎转入农耕生活

五千年的古国--为争夺耕地与牧场发生战争,以炎帝、黄帝以及夏、商、周三代

两千年的中华--统实体-秦始皇统一中国

早期人们搭建在树上的庇护所,仿鸟巢而建,所以得名“巢居”。在此时原始干栏式建筑形成、依靠的榫卯与企口连接木材的方法,成为后来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结构特点。

在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之前,原始社会经过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住宅建筑也逐渐发展较为成熟,原始巢居主要在长江流域沼泽地带,因为当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构架透风,轻盈的巢居。它们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

原始巢居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如单树、多树、原始干栏等。

单树

多树

原始干栏

不同形式的巢居之间,经过漫长的时间过渡,而且相互之间有着相当细致的承继关系。从像鸟那样在单棵树上累积枝杈成大巢,到人们积累一定经验,利用多棵临近的树木和更多的枝叶搭建可以承载多个人的巢居。而后人们通过在地面上埋设树桩的方式搭建巢居,便于更好适应人们对居住需求的改变。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复原图

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一些木构中,不仅有方桩、木梁柱等构件,在构件的端头显示出明显的榫卯结构样式,在厚木板上设计有企口,使木板在铺设时相互之间结合得更紧密。由此可见,在新石器时代,木构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

原始穴居在黄河流域黄土地带居住采用的早期居住形式,由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拥有土质细密、适合挖穴的黄土地层,因此为穴居提供了自然条件。它们大体分布于今天的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山东等地。原始穴居及以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建筑形式,中国土木混合结构建筑的主要渊源

原始人类最先居住的自然山洞可以抵御严酷的气候和野兽的侵袭。但由于山洞数目有限,地理条件恶劣,人们开始摸索动手挖掘更适宜居住的洞穴。原始洞穴的发展经过了横穴、半横穴、袋形竖穴、袋形半竖穴、直壁形半竖穴几个阶段,最后发展为原始的地面建筑。

最初的横穴在坡型崖上挖出洞穴,是人工穴居的最开始。半横穴是靠山崖挖凿出的横穴再搭建一些木构的棚架作为遮蔽,用来遮风挡雨。在有天然沟壑或崖壁可利用的地区,横穴得以继续发展,逐渐形成了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式民居。而在只有平地的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在平地上向下挖,横穴向竖穴的袋形竖穴形式,而后发展为半穴居,地上建筑的部分比重越来越多。

地面建筑分为单室和多室,多室地面建筑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建筑突破了简单化的单一空间,出现了功能的细化,建筑平面也由圆形开始向矩形演变。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复原图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

圆形、方形半地穴

地面建筑-圆形和方形

半坡遗址整个聚落的特点是分居住、陶窑和墓葬三区。半地下和初极的地面小方屋环立在部落中心的广场周围,面向广场有半穴居的大房子。小房子为育龄妇女提供与男友同居的场所,而大房子则是老人、儿童和居住场所。同时也是氏族聚会地。

小房子分为方形平面和圆形平面两种形式,平面的边长和直径都遵循相同的尽度。早期为0.5 1.0米深的凹坑,此后深度不断变浅,晚期半穴居坑的深度多在0.2 0.4米,由围绕平面四财排列的支撑木桩和木骨泥墙构成。方形和圆形的建筑在布局和设置上是相同的:墙体以较粗的枝条为支撑结构,结构之间则采用软细的枝条编织后内外糊泥构成,而且泥墙中已经有掺入草筋以加固墙体的做法:一般入口都有较高的槛墙,以防止雨水和昆虫进入室内:室内中心设有火塘;屋顶或屋顶下的侧面设通风口。

半坡遗址复原图

大房子是一座宽12.5米,长14米的半地穴建筑。建筑内为4根柱径45厘米的立柱,柱底垫有础石。4根粗柱子上架横木组成框架,支撑半地穴的落地屋盖。落地屋由33根直径20厘米的木骨编成骨架,内外再敷泥抹平形成可遮风挡雨的屋盖。

巢居与穴居

从早期深穴居形式向晚期浅穴形式的转变,实际上是从早期以土结构转为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发展状态的转变,为土木混合建筑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巢居相比,穴居的发展更为复杂,穴居形式也更为多样。而这一状态的改变也是人类有思想、有创意、会设计的一个逐渐发展过程,人们经过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诸如木构架、土木结合的建筑形式,以及榫卯相接的结构形式等建筑特点。这些特点被沿用几千年,成为中国建筑的特色。

都说新人进入设计院迷茫无助,

还有画不完的楼梯


这样的你


如何摆平独立画图?


如何提升自己?尽快上手?


你是否迫切的需要一个指导老师?


毕竟无师自通太难,自学成才太苦


现在机会就摆在你的面前


没有任何套路


框架结构设计实战教学-从入门到精通


随课附送:

全套课程资料(课程涉及的图纸讲义等)

老师课后答疑群(随时随地在线答疑)


课程咨询易筑教育刘老师qq:2355735310或加微信号15961299493(备注你想了解的课程信息,如:框架结构,可快速获取资讯)


点击试看


答疑群互动截图:

咨询刘老师QQ:2355735310,微信号15961299493

或扫描微信咨询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