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2021年第1期《上海城市规划》
九经九纬
2021年03月26日 16:01:46
只看楼主

文章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封面图片来源:Cristóbal Schmal 《上海城市规划》 2021年第1期 本期主题:全龄友好的健康社区 主题文章 老年友好的健康社区营造:国际经验与启示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Building Age-friendly Healthy Communities 胡晓婧 黄建中

文章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封面图片来源:Cristóbal Schmal

《上海城市规划》

2021年第1期

本期主题:全龄友好的健康社区

主题文章

老年友好的健康社区营造:国际经验与启示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Building Age-friendly Healthy Communities

胡晓婧 黄建中

摘要:老年友好的健康社区营造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快速城市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率先实行老年友好的健康社区营造的国家已积累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在梳理与总结相关国际实践的基础上,从参与主体、运行机制、营造策略3个方面,总结老年友好的健康社区营造的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相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重点完善老年友好的健康社区营造内容体系、构建更为平衡的多元主体关系和建立分层级的协同营造机制等建议,推动我国老年友好的健康社区的协同营造。

基于儿童友好的健康社区营造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Healthy Communities Based on Child-friendly Perspectives

何灏宇 谭俊杰 廖绮晶 袁 媛

摘要:儿童是社区活动的主体人群之一,在社区中实现儿童友好是推进健康社区的重要环节。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需求,儿童友好型健康社区需通过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建设,满足全龄段儿童的身心需求。分析荷兰代尔夫特、奥地利、日本新雪谷町,以及国内的深圳、南京等地从政策先导、机制构建、文化塑造、空间营造4方面探索基于儿童友好的健康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基于后疫情时代的背景及当代健康理念,从政策、文化、空间、机制4个维度总结儿童友好型健康社区的营造策略。其中,政策是保障,文化是基础,机制是推动力,空间是载体。以期为我国儿童友好型健康社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基于女性健康导向的社区规划研究

Research on Community Planning to Promote Women's Health

陈 哲 仲绍明 袁 媛 李 涛

摘要:女性是社区生活的核心主体之一,促进女性身心健康发展是建设健康社区的重要任务。首先,在梳理女性主义城市规划和女性健康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促进女性健康的社区需求。其次,分析总结维也纳“女性工作城”(Women-Work-City)、澳大利亚阿伯费尔迪女性板球运动场、巴塞罗那超级街区、南通市北濠东村社区组织4个案例在住宅内外空间、公共空间、出行、社区健康服务上的社区规划经验。最后,从3方面提出促进女性健康的社区规划策略:社区空间规划应从公共设施、社区道路、防卫设施和居住空间4方面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社区服务与治理应从家庭服务业、社区医疗服务和社区自治组织着手,服务于女性健康生活;女性健康导向的社区规划机制需要社区组织、服务机构、规划师、政府和市场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以期为中国城市女性健康导向的社区规划提供借鉴与参考。

寒地城市儿童健康导向的社区规划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Community Planning Strategy with Children's Health Orientation in Winter Cities

冷 红 张东禹 袁 青

摘要:社区是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场所,寒地城市社区因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社会背景对儿童的行为活动和身心健康产生特殊的影响。通过分析寒地城市儿童的健康需求,总结寒地城市社区对儿童健康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社会影响因素,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减少健康风险因素为基本思路解决寒地城市社区现状问题。同时结合国际经验,针对寒地城市儿童特点,从空间和服务角度提出提高活动空间及设施精细化水平、增强季节性环境利用率与转换弹性,以及加强儿童参与和权利表达等健康导向的社区规划策略。以期提高寒地城市社区的儿童健康水平,推动健康宜居的社区建设。

老幼友好视角下的健康社区微改造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三眼井社区为例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Healthy Community Micro-regen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e-friendly and Child-friendly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Sanyanjing Community in Guangzhou

郑 宇 方凯伦 何灏宇 袁 媛

摘要:在存量更新规划中,老旧社区微改造的目标之一是营造老幼友好的社区空间,有效促进老幼群体户外步行、体能活动和社交活动,进而增强身心健康。从老年人与儿童的生理脆弱性、心理依赖性及行为特征出发,分析其对于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诉求的4大特征(安全性、可识别性、体验感、适于社交)。以广州市三眼井社区微改造为例,基于本地老幼群体的深度访谈,总结现状老幼友好性不足的空间问题,分析老幼友好视角下的共享街道、重要出入口、公共活动空间节点及绿化空间的微改造设计思路,阐释微改造及后续维护实施机制。为老旧小区微改造中如何更好地促进居民健康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老幼友好的健康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全龄友好社区的“场景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中部某市老旧小区连片改造设计为例

Research on the 'Scene-oriented' Design Strategy of Age-friendly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 of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a Community in a City in Central China

汪劲柏 常海兴

摘要: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模拟分析,更加立体地解读小区居民生活状况,精准把握生活痛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设施配置,这是“场景化”设计全龄友好社区的精髓。以中部某市老旧小区连片改造为例,通过问卷调研、座谈访谈、需求卡片、场景模拟等方式,总结片区现状空间主导人群的日常行为与活动空间,绘制现状人群空间行为分析图、人群空间设施需求注记图、现状居民生活场景模拟图和居民需求统计信息表等。形成“三图一表”工作模式并进行人群刻画和需求模拟,提出“全龄共舞台”的设计目标,针对性安排集中设施点、口袋便民点、智慧交互点和特色品质点4类配套设施,塑造10大规划生活场景,以期丰富全龄友好社区设计的实证经验,为中观以下尺度的规划设计和改造更新类项目提供参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健康不平等的社区治理应对思考

——基于英国的分析

Addressing Neighbourhood Health Inequalities under the COVID-19 Pandemic: A Case Study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王若宇 冯志强

摘要:减少健康不平等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不仅危害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且可能扩大健康不平等。虽然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了众多阶段性成果,并逐渐成为他国借鉴的典范,但我国的健康规划特别是社区层面的治理工作起步较晚且对健康不平等的关注还略显不足。在梳理疫情下英国社区健康不平等的具体表现、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以伦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总结疫情期间英国促进社区健康平等的政策措施、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与多主体促进社区健康平等的协作机制,以及与社区规划相关的规划指引更新内容。通过分析,提出健康社区规划的建议:在健康社区规划中应该保证法制先行;完善短期政策并发展为长期政策;提高与政府紧密合作的多元主体的参与程度;增加覆盖弱势人群的范围并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期为国内的健康不平等研究提供参考,特别是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健康不平等以及社区治理应对方案提供借鉴案例。

规划实践

基于本土特征研究的省级街道设计导则编制初探

——以《安徽省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mpilation of Provincial Street Design Guidelines under the Study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 Streets in Anhui Province

宋 密

摘要:目前,以某个城市为代表的街道设计导则屡见不鲜,但从省级层面去指引街道设计的实践却相对空白,《安徽省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是全国首例从省级层面指引街道设计的探索。基于安徽省16个地市的街道特征研究,指出省级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应从宏观路网、中观街区、微观街道空间提出设计指引要求,并强调理念的宣传与引导,便于市县实施操作。省级街道设计导则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应形成“1(省导则、纲领) N(市导则、落实) X(街道设计、实践)”的街道设计体系来指导省市县街道设计。

基于实施导向的专项规划编制探索

——以《渝中区步行系统专项规划》为例

The Research of Implementation-oriented Special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Special Planning on the Pedestrian System of Yuzhong District, Chongqing

代伟国 徐千里 胡玲熙 冯 廷

摘要:为了增强专项规划的实施性,采用逻辑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剖析当前规划实施面临的问题和演进脉络,分析政府、市场、市民对实施效果评判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对重庆市渝中区步行系统专项规划进行剖析,提出关键问题和有效措施。分析结果表明,为了适应不同诉求并形成较好的实施效果,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规划编制。具体包括3方面方法建议:一是基于需求动力构建规划层级模式,二是基于实施要件修正规划技术路线,三是基于实施效果探索规划编制范式。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修复内容探索

——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National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Pingta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戴 忱 李 晨

摘要:在梳理了生态文明方面的宏观要求、自然资源部门职能的变化调整以及生态修复相关工作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时代下,生态修复所应关注的主要内容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空间,修复的重点和擅长的部门各不相同,应协同工作。在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修复规划应单独作为国土空间综合规划的一个章节设置,并进行必要的专题研究;而作为专项规划时,则应编制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在总体层面协调生态修复的各项内容,实现系统最优;同时也可分解为城市双修、生态环境规划、黑臭河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工业废弃地更新与修复、绿色市政规划、绿色交通规划、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等多种类型的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最后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对总体类国土空间综合规划中生态修复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进行实证研究。

城市研究

经过规划生涯,感悟城市理念

Reflections on City Development Concepts through My Planning Career

任致远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经历了沧桑巨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和劳动人民共同付出心血和劳动,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城市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并在实践中获得广泛共识。城市是一个集人口、自然、建筑与各种生产、生活设施的综合空间;要充分认识、研究、重视、保护、利用和发展城市特色;城市所具有的聚集性及其聚集效应是城市的本质内核,由此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城市的初衷是宜居,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城市文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有力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回顾这些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思路和经验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期为今后的城市规划事业提供参考。

空间消费视角下城市特色塑造的规划途径研究

——以重庆为例

Research on City Feature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Consumption: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赵万民 束方勇

摘要: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量向质的转型反映出空间由批量生产向高品质、个性化消费转变的趋势。基于空间生产与消费理论,分析资本生产逻辑下特色危机成因,构建城市特色“消费—生产—治理”内涵逻辑框架,提出回归日常生活的空间体验、特色外部效应制造超额剩余价值、城市规划管控空间消费风险等城市特色塑造途径。以重庆地域性特色城市为例,从社会、资本、政府3种视角总结城市空间特色形成机制,验证“消费—生产—治理”模型架构。结合空间经济转型背景和网络信息数据环境,提出凝练城市空间特色资源、山城品牌与特色空间结构规划、城市特色要素规划管控、规划管理实施模式等策略建议,实现理论研究的实践指导价值。

场域视角下的创新孵化空间构建机制

——中国网络作家村的案例解析

Innovation Incubate Spac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from the Field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f China Internet Writer Village

蒋 阳 张京祥 何鹤鸣 施德浩

摘要:创新已经成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的大众化潮流催生出一类新的空间:创新孵化空间。创新孵化空间中交织着各创新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以创新的生产者为中心进行着一系列的资本交换。引入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将创新孵化空间视为一个场域,且以杭州中国网络作家村为例进行实证解析。研究发现,网络作家村场域中发生着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的重新分配,且伴随着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整个过程体现了对作家创新惯习的尊重和顺应。通过作家村的案例解析,指出在要素高度流动的时代,城市依然可以通过场域塑造成为吸引创新要素的地方。

紧凑城市视角下的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海为例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uilt-up Areas from Compact City Perspective and Analysis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周新刚 傅韵同 郎 嵬 李默涵

摘要: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土地资源最佳使用与紧凑城市发展战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紧凑城市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策略,对于解决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蔓延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城市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上海市1995—2015年建成区的时空分析,挖掘建成区扩展演变规律。基于重力模型建立紧凑度指标对城市扩展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剖析紧凑度的时空演变规律:一是上海市建成区紧凑度先降低后升高,主城区紧凑度高于郊区;二是上海市主城区和郊区紧凑度变化受人口、产业、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时,提出紧凑城市发展策略及规划响应。

从“生存着的街坊”到“生活着的街坊”

——上海风貌保护街坊保护规划的对策初探

Leading 'Surviving District' to 'Living District': Planning Methods for the Historic Conservation Districts in Shanghai

陈 鹏 卞硕尉 李 俊

摘要:梳理了作为上海历史风貌保护体系中重要新增对象的风貌保护街坊的产生过程和重要意义,分析在严格保护、成片保护和活化利用背景下遇到的问题。提出未来街坊的保护应以“生活着的街坊”为目标,针对现在保护工作中存在的整体风貌保护措施较弱、保护和民生诉求存在矛盾、保护规划的定位和内容不明确、保护规划的实施性不高等问题,从“上海2035”总体规划实施后各级城乡规划体系的联动、“评估 实施”两段式的核心保护管控方式、探索格局保护的新措施、配套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机制、增加奖励措施等方面提出保护对策。

住区密度与居住满意度相关性研究

——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

Correlation between Residential Density and Residence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y of Caoyang New Village in Shanghai

洪 成 王伟强

摘要:以上海曹杨新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入户问卷调研了54个住区中的1 012个家庭样本,对住区密度与居住满意度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居住面积对住宅空间满意度、住区环境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套型密度对住区环境满意度具有负向影响,对邻里交往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绿地率对住区环境满意度、邻里交往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容积率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则更为复杂。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居住满意度的住区密度模式,发现曹杨新村的住区开发呈现出历时性演变特征,2000年之后以高层高密度、大户型为主导模式,而这种模式不利于居住满意度的提高。未来的住区规划应从居住感受出发,重视密度的社会内涵,进行整体性认识与密度指标控制,考虑多元目标的平衡与协调,形成多样化的住区密度类型。

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体系融合建构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Planning and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袁 婷 吕 青

摘要:社区规划是城镇化浪潮下社区快速变迁的新兴事物,开展社区规划对于营造社区公共性和人文精神、培养居民自治能力,乃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有着重要作用。但我国过去关于社区规划的研究较为缺乏,对于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体系建构之间的关系少有涉及。基于此,从社区规划的新理念出发,论证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分别从空间营造创构社会治理体系、参与式社区规划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两个层面,以及重塑社区文化、构建社区规划师制度、协商规划平台实现社区规划创新等方面提出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以期形成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体系融合建构的局面。

交通规划

香港空中步行系统精细化设计与启发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Hong Kong Elevated Walking System

肖锐琴

摘要:纵观我国城市空中步行系统设计与建设,其大多模式是将高密地区轨道站及周边地块进行连接,但这种模式并不能如实反映空中步行系统的整体空间设计逻辑,导致“往下传导难”等问题。作为世界高密度城市地区之一,对于在稀缺土地内建设立体空中步行系统,香港已有一套自己的经验,即精细化构建空中步行系统空间逻辑。香港中环、湾仔、荃湾、沙田、屯门、将军澳、东涌片区空中步行系统分别代表了“交通廊道”“轨道站点—公共建筑群”“轨道站点 商业”3类发展类型。梳理空中步行系统关于功能、交通、开发模式等精细化设计与开发的要点,以期为今后内地空中步行系统在地化系统设计与开发提供借鉴。

基于E-TOD的大都市区外围轨道站点规划管控研究

——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and Control of Metro Stations in the Metropolitan Periphery Area Based on E-TOD: A Case Study of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吕雄鹰 潘海啸

摘要:“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建设用地总量锁定,上海进入存量用地更新的新时代。在中心城空间结构、建设用地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部分城市功能转移至外围地区。综合考虑轨道站点交通区位和功能定位,引入E-TOD概念,将轨道站点分为近郊型E-TOD、新城型E-TOD和特殊型E-TOD3类。结合上海市松江区案例实践,从用地布局、开发强度、交通接驳设施和路网布局等方面,提出3类E-TOD空间布局模式、分圈层管控要素、优化用地配比、引导有序开发等规划策略,为超大城市外围地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开发提供参考。

基于城市网络理论的铁路站区研究

——以芜湖站枢纽核心区为例

Research on Station Fiel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rban Web: A Case Study of Wuhu Railway Station Primary Development Zone

张晨阳 戴一正 曹卫东

摘要:机动车道路拥堵、步行环境恶劣和城市活力缺失是我国铁路站区最为常见的问题,而基于城市网络理论的视角,站区问题可以被归结为3个递进的层次:缺少功能节点、节点间未形成有效的连接、连接未被组织成有效的连接网络。从微观层次来看,建立连接单体首先应以路径作为空间基础,其次是对连接进行边界强化、秩序强化或功能强化;从宏观层次来看,站区连接网络的形成首先应具有足够数量的连接单体,其次是连接单体应被层级化组织。通过研究2005—2019年安徽省芜湖站枢纽核心区连接网络的变化过程,揭示其宏观演化机制和未来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芜湖站枢纽核心区连接网络的微观现状,指出网络各部分存在的问题;结合芜湖站区上位规划要求,提出针对性的改造策略。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