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记者从省水利厅水保中心了解到,经5年水土保持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通过造林、种草、封育、谷坊等一大批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项目的持续实施,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强度及面积均呈下降趋势,生态保护与修复初见成效。 水保中心监测部副部长刘伟伟
新年伊始,记者从省水利厅水保中心了解到,经5年水土保持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通过造林、种草、封育、谷坊等一大批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项目的持续实施,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强度及面积均呈下降趋势,生态保护与修复初见成效。
水保中心监测部副部长刘伟伟 告诉记者,经遥感监测,2019年度三江源区土壤侵蚀总面积为130605.60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33.49%,其中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分别占该区域土壤侵蚀面积的24.22%、12.27%、63.49%和0.02%。土壤侵蚀以轻度冻融侵蚀与轻度水力侵蚀为主。经对比分析,到2019年,三江源区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了102.08平方公里,总体呈下降趋势。
依据历年遥感监测结果,在三江源侵蚀面积最大的是草地,其中东部地区草地、林地受水力侵蚀影响较大,西部地区草地、灌木受冻融侵蚀影响较大。根据历年土壤侵蚀各强度的分布来看,三江源区的土壤侵蚀呈现出由剧烈、极强烈、中度侵蚀向轻度和微度侵蚀转化的态势。遥感监测结果与地面监测结果基本相符。刘伟伟说 , 三江源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措施包括谷坊、沟头防护、护岸墙等沟道和坡岸防治工程,植物措施包括造林、种草、封禁等措施。 宏观而言,工程措施能够迅速遏制沟道及岸坡的水土流失,见效快,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而植物措施见效较慢,甚至在措施实施之初还会造成二次流失,但当地表植被恢复到一定程度时能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状况。所以,在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上,根据小流域实际,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工程措施与植物施相结合、坡沟兼治、立体防护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比较理想的模式。另外,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植被有着不同的水土保持效果,针叶林区(林地)的侵蚀模数最小,草甸区较大,草原区最大,也就是说,针叶林(林地)水土保持效果最好。同时,从每年发挥效益的谷坊拦蓄泥沙量来看,项目区实施的谷坊工程拦泥减蚀效益还是十分显著。
三江源重要的生态功能使其成为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自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以来,已实施两期工程建设,一期工程总投资75亿元,建设内容共三大类22项。二期工程(2013~2020)总投资估算160.57亿元,包括生态保护和建设及支持配套大类、二十九项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省水利厅水保中心主任党生说 ,生态监测是《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二期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列在支撑配套工程中。其中,水土保持监测区域覆盖青海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全部行政区域的21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共158个乡镇,1214个行政村(含社区),总面积为39.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好生态,履行好责任,发掘好潜力是青海未来的出路。
通过1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与治理和5年综合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我们看到了三江源生态良性向好的一面,取得的成果格外珍贵。同时也清醒的认识到,三江源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高寒的气候决定了其生态具有脆弱性、易损性和难恢复性,植被的生长恢复和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还没达到稳定增长和长期维持的状态。所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三江源区生态恢复并向良性演替依然是一场“持久战”。而其中,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服务功能,设置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标准,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使生态“守护”有了“天空之眼”,提升了治理能力,为及时发现生态变化、预警风险,推动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早整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标本兼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点一滴遏制住三江源区的水土流失,保护好山宗水源,就是留住了绿水青山,留住了永续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持之以恒的生态治理和监测使我们更加了解了自然万物生长及草木山川、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并帮助自然修复与重建,成为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这样的初衷也是我们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人文魅力所在,维系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福祉,连通着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山水深情。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1月11日讯通讯员 谈林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