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后山胜前山, 胜在万顷碧波的辽阔自然, 胜在天然去雕饰的郊野风情 天堂姑苏舒适宜居的环境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上世纪九十年代,苏州曾邀国内顶尖规划专家,商定了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也就是这个时候,吴良镛先生提出了“姑苏居中、一体两翼、四角山水”的城市空间发展构想。
虎丘后山胜前山,
胜在万顷碧波的辽阔自然,
胜在天然去雕饰的郊野风情
天堂姑苏舒适宜居的环境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上世纪九十年代,苏州曾邀国内顶尖规划专家,商定了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也就是这个时候,吴良镛先生提出了“姑苏居中、一体两翼、四角山水”的城市空间发展构想。
而后至今的近20年时间,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为城市四角山水的营建不断贡献力量。其中西北绿楔——虎丘湿地公园将于2021年以“天堂的湿地,湿地的天堂”之姿呈现。
虎丘后山胜前山
清代顾诒禄在《静观斋记》中记录 “吴中山水之明丽,莫胜于虎丘,而虎丘之胜,空蒙浩渺,尤在山后。遥望绣壤平畴,纵横交错,青芽黄穗,层叠参差……”虎丘后山胜在万顷碧波的辽阔自然,胜在天然去雕饰的郊野风情。虎丘后山之景便是当今虎丘湿地公园的选址了,当时是万顷碧波的世外桃源、天然质朴的江南水乡。
受到农村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快速建设的影响,人工鱼塘与工业用地吞噬自然湖面,废弃的人工鱼塘水系流动性差、河道淤积,以及工业、生活用水排放导致水质污染、富营养化严重,这里已然变成污染源地、城市废弃地。
由城市塌陷区转变为多重价值的天堂湿地,实现湿地融城。
虎丘风景名胜区、山塘水街景观及虎丘湿地片区(前身为水乡长荡湖)三者组成的整体称之为“虎丘风景名胜区”联动发展。虎丘湿地内打造多处视线通廊,遥望虎丘塔,与这一代表性的城市地标、极具人文内涵的精神堡垒形成对话
。
虎丘湿地公园 十五年的建设坚持“先低后高、先软后硬、先绿后游”的原则,实现了两个阶段的转变。2006年-2012年,以生态修复为主,实现了由废弃污染地到湿地的转变;自2012年至今,实现了湿地公园到景区联动的转变,以湿地带动周边发展。当今仍在完善,以满足公园城市的需求。
第一阶段 :鱼塘退养、水系沟通、植被修复为主的生态修复
对原有场地内鱼塘进行改造利用,将场地特征与设计相结合,尊重场地记忆的基础上,恢复近自然的生态系统。通过水系梳理、环通让水体充分流动起来,恢复水体原有生态功能,将其设计为“水八仙”种植区,展现江南水乡农产品及传统特色食物。
鱼塘中点缀“渔家”,延续当地传统民居风格,作为农耕文化展示与科普体验场所,以田园农舍的形式表现原始朴素的农耕文化、士大夫“隐逸”文化。
整体采取圈层渐进开发模式,依据湿地距城市环境的距离分为:内层—隔离模式、中层—交织模式、外层—融合模式。
外层—靠近城市,较大力度植入游憩设施,实现以园养园
旨在将虎丘湿地公园建设成自然生态的雨水管控示范、传承江南地区水文化的生态科普课堂。
1)外联水系、区域协调,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迁移。
2)内串沟塘、水体灵动,形成“岛岸湖湾、隐逸之洲”的水乡特色。
3)十大海绵措施植入,打造“小精巧”的海绵科普空间。通过以上措施,湿地公园内水质得到明显提升,内部水体稳定为III类,局部水体可达II类。
通过营造多样化生境、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干扰、配合食源植物等多方面的努力,目前公园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已初现成效。
虎丘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显示,园内目前存在鸟类100余种,隶属于8目27科。水生植物已达100余种、水生动物30余种。
2020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 AAPPM 野生生物、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的提升或营造类 杰出奖;
2019年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2019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2011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